2022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8:轨迹方程的求法(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狼**** 文档编号:209333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8:轨迹方程的求法(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8:轨迹方程的求法(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8:轨迹方程的求法(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8:轨迹方程的求法(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8:轨迹方程的求法(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8:轨迹方程问题【一】定义法定义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定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1.例题【例1】已知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0),C 为动点,且满足求点C的轨迹。【解析】由可知,即,满足椭圆的定义。令椭圆方程为,则,则轨迹方程为(,图形为椭圆(不含左,右顶点)。【例2】一动圆与圆外切,同时与圆内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解析】设动圆圆心为,半径为,设已知圆的圆心分别为、,将圆方程分别配方得:,当与相切时,有 当与相

2、切时,有 将两式的两边分别相加,得,即 移项再两边分别平方得: 两边再平方得:,整理得,所以,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是,轨迹是椭圆。【例3】已知A、B、C是直线l上的三点,且|AB|=|BC|=6,O切直线l于点A,又过B、C作O异于l的两切线,设这两切线交于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解析】设过B、C异于l的两切线分别切O于D、E两点, 两切线交于点P.由切线的性质知:|BA|=|BD|,|PD|=|PE|,|CA|=|CE|,故|PB|+|PC|=|BD|+|PD|+|PC|=|BA|+|PE|+|PC|=|BA|+|CE|=|AB|+|CA|=6+12=186=|BC|,故由椭圆定义知,点P

3、的轨迹是以B、C为两焦点的椭圆, 以l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BC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可求得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2.巩固提升综合练习【练习1】已知圆的圆心为M1,圆的圆心为M2,一动圆与这两个圆外切,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解析】设动圆的半径为R,由两圆外切的条件可得:,。.动圆圆心P的轨迹是以M1、M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c=4,a=2,b2=12。故所求轨迹方程为【练习2】一动圆与圆O:外切,而与圆C:内切,那么动圆的圆心M的轨迹是( )A. 抛物线 B. 圆 C. 椭圆 D. 双曲线一支【解析】令动圆半径为R,则有,则|MO|-|MC|=2,满足双曲线定义。故选D。【练习3】已知A

4、BC中,A,B,C所对应的边为a,b,c,且acb,a,c,b成等差数列,|AB|=2,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解析】|BC|+|CA|=42,由椭圆的定义可知,点C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的椭圆,其长轴为4,焦距为2, 短轴长为2, 椭圆方程为, 又ab, 点C在y轴左侧,必有x0,而C点在x轴上时不能构成三角形,故x2, 因此点C的轨迹方程是:(2x)答案:【练习2】已知抛物线y2=2x的弦AB所在直线过定点P(-2,0),则弦AB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解析】又弦中点在已知抛物线内P,即y22x,即x+22答案:y2=x+2(x2)阿波罗尼斯圆及其应用阿波罗尼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与欧几里得、阿

5、基米德被称为亚历山大时期数学三巨匠,他对圆锥曲线有深刻而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他的代表作圆锥曲线一书,阿波罗尼斯圆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求证:到两定点的距离的比值是不等于1的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如图,点为两定点,动点满足,则时,动点的轨迹为直线;当时,动点的轨迹为圆,后世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证明:设以中点为原点,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又设,则由得:, 两边平方并化简整理得:, 当时,轨迹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当时,轨迹为以点为圆心,以长为半径的圆 1.例题【例1】如图,圆与轴相切于点,与轴正半轴交于两点(B在A的上方),且()圆的标准方程为 ;()过点任作一条直线与圆相交于两点,下列

6、三个结论:;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解析】()易知半径,所以圆的方程为;()方法一:因为圆心, 又因为,且为中点,所以因为 在圆 上,可设, 所以:所以:,同理:,所以:,正确;, 正确,正确所以:、正确方法一可以改进为:设为圆C上任意一点,则有:,正确;同理,正确;,正确.这里的第()问并不很难,只要考生有一定平面几何基础既能轻易解出.但第()问有难度.这是因为当圆的弦MN绕定点A旋转时,各有关线段的长度都在变化,从而相应线段的比值也就难于确定,方法一运算量较大。可是,如果你懂得阿波罗圆,且能看出图中的圆正是一例阿波罗圆,则其解法同样是轻而易举的. 方法二:如上图

7、所示, 在()的基础上易得,于是,所以,所以,所以:圆O是以A,B为两定点,且比值为的阿波罗尼斯圆,故:,正确, 正确,正确因此: ,3个结论都成立.方法三:先引进一个概念-圆的反演点:己知圆的半径为,从圆心出发任作一射线,在射线上任取两点,,且,则称,是关于圆的反演点。圆的反演点也可由以下几何方法获得,若在圆外,过作圆的两条切线,两切点的连线与的交点就是的反演点;若在圆内,则连接,过点作的垂线与圆交点处的两切线的交点即为的反演点.在()的基础上易得:,则有,则点,是圆的一对反演点,取圆上一点,则有, 所以圆是以,为反演点,比例系数为的阿波罗尼斯圆.即对圆上任一点,均有,故有:,正确, 正确,

8、正确.2.巩固提升综合练习【练习1】若,则的最大值为 【解析】解法一: 利用余弦定理和函数的最值问题处理设,所以:, 则:,所以:当时,的最大值为.该方法从余弦定理入手,虽然入手简单,但计算量较大,得分率不高.解法二: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处理最值问题以中点为原点,直线为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设,由得,整理得:,则,所以的最大值是解法三: 利用阿波罗尼斯圆显然这是一例阿波罗尼斯圆,建立如图的直角坐标系,则,因为,得的轨迹是一个阿波罗尼斯圆,计算得方程:,设圆心为,,显然当轴时,面积最大,此时. 评注:既然存在,说明其轨迹不包括与轴的两个交点,现在问:,这两点究竟有什么性质?由于,为的内角平分

9、线;同理,为的外角平分线.这就是说,分别是线段的内分点和外分点,而正是阿氏圆的直径,于是“阿波罗尼斯圆”在我国又被称为“内外圆”因此该题又有如下的简洁解法:因为动点 到定点距离之比为, 则有 ,解得:或,所以为内分点,为外分点,圆半径,即为三角形高的最大值,即高的最大值是,故的面积的最大值是.课后自我检测1在中,B,C 坐标分别为(-3,0),(3,0),且三角形周长为16,则点A的轨迹方程是_.【解析】ABC为三角形,故A,B,C不能三点共线。轨迹方程里应除去点,即轨迹方程为2两条直线与的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解析】直接消去参数即得(交轨法):3已知圆的方程为(x-1)2+y2=1,过原点O

10、作圆的弦0A,则弦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是 .【解析】令M点的坐标为(,则A的坐标为(2,代入圆的方程里面得:4当参数m随意变化时,则抛物线的顶点的轨迹方程为 .【解析】把所求轨迹上的动点坐标x,y分别用已有的参数m来表示,然后消去参数m,便可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抛物线方程可化为它的顶点坐标为消去参数m得:故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为。5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的距离小1,则点M的轨迹方程为 .【解析】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的距离小1,意味着点M到点F(4,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的距离相等。由抛物线标准方程可写出点M的轨迹方程。解:依题意,点M到点F(4,0)的距离与它到直线的距

11、离相等。则点M的轨迹是以F(4,0)为焦点、为准线的抛物线。故所求轨迹方程为。6求与两定点距离的比为1:2的点的轨迹方程为_【分析】设动点为P,由题意,则依照点P在运动中所遵循的条件,可列出等量关系式。【解析】设是所求轨迹上一点,依题意得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化简得:7抛物线的通径(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动点C在抛物线上,求ABC重心P的轨迹方程。【分析】抛物线的焦点为。设ABC重心P的坐标为,点C的坐标为。其中【解析】因点是重心,则由分点坐标公式得:即由点在抛物线上,得:将代入并化简,得:(8已知动点P到定点F(1,0)和直线x=3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点P的轨迹方程

12、。【解析】:设点P的坐标为(x,y),则由题意可得。(1)当x3时,方程变为,化简得。(2)当x3时,方程变为,化简得。故所求的点P的轨迹方程是或9过原点作直线l和抛物线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解析】由题意分析知直线l的斜率一定存在,设直线l的方程y=kx。把它代入抛物线方程,得。因为直线和抛物线相交,所以0,解得。设A(),B(),M(x,y),由韦达定理得。由消去k得。又,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10 已知中,、的对边分别为、,若依次构成等差数列,且,求顶点的轨迹方程.【解析】如右图,以直线为轴,线段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CByxOA由题意,构成等差数列,即,又,的轨迹为椭圆的左半部分.在此椭圆中,故的轨迹方程为.11已知点到两定点、距离的比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求直线的方程.【解析】设的坐标为,由题意有,即,整理得因为点到的距离为1,所以,直线的斜率为,直线的方程为将代入整理得解得,则点坐标为或或,直线的方程为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数学 > 数学中考 > 二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