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屈原列传》自测自评(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3931 上传时间:2019-12-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 屈原列传》自测自评(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1课 屈原列传》自测自评(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1课 屈原列传》自测自评(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1课 屈原列传》自测自评(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11课 屈原列传》自测自评(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时间:50分钟满分:70分)一、基础积累(24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D.厚币委质事楚 质:人质答案A解析B项,应为“处境艰难”;C项,应为“改变,更改”;D项,应为“同贽,见面礼”。2.与“泥而不滓”中“泥”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C.明道德之广崇D.蝉蜕于浊秽答案A解析“祖”和“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D项,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3.下列句子

2、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3分)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离骚者,犹离忧也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答案C解析A项“濯”同“浊”。B项“离”同“罹”。D项“质”同“贽”。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王甚任之A.楚之同姓也B.顷襄王怒而迁之C.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D.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之”均为代词,指代“屈原”。A项,结构助词,“的”;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代词,这。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B.平伐其功,以为“非我

3、莫能为”也C.形容枯槁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答案B解析A项,古义是第二年;今义是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C项,古义是形体,容貌;今义是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D项,古义是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答案A解析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被动句。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6分)(1)信而见疑,_,能无怨乎?(2)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夫圣人者,_。(4)

4、吾闻之,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答案(1)忠而被谤(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二、文本训练(课内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

5、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聪:聪明B.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C.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D.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滓答案B解析A项应为“明”。C项应为“含蓄,精深”。D项应为“污浊”。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和“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以事其君其称文小而其

6、指极大以刺世事以浮游尘埃之外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答案D解析“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意义不同。指代他的;文章的;表目的的连词;从而,表结果的连词。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因为当时朝廷心术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B.屈原在楚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

7、写离骚的内在原因。答案B解析称道先贤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11.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4分)译文:(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5分)译文:答案(1)人处境困难时,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所以人在劳苦、疲惫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2)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然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三、类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

8、言文,完成1215题。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

9、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

10、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孟子论之曰:或谓:“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以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诚能听臣诚:的确B.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吊:悼念死者C.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 绝:超过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 来:使到来答案D解析A项诚:如果。B项吊:表示哀痛。

11、C项绝:断绝。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面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裂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却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一边。答案C解析孟子不认为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12、代汉语。(8分)(1)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3分)译文:(2)攻之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力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5分)译文:答案(1)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2)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15.陈轸的远见卓识在文中有何表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4分)答:答案楚王接受张仪的游说后,群臣称贺,唯有陈轸表示哀痛。劝谏楚王为接受秦国土地而与齐国断交的短视行为。力阻楚王发兵攻打秦国,主张联秦攻齐。【参考译文】秦王想征伐齐国,又顾

13、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我可以请奏我王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楚王十分高兴,允诺了张仪的建议。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一兵未发而得到六百里土地,你为什么要哀痛?”陈轸回答说:“您的想法不对。依我之见,商於的土地不会到手,而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起来。齐、秦一联合,楚国即将祸事临门了!”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做盟友。现在如果我们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

14、了,秦国又怎么会偏爱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土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以后,一定会背弃对大王的许诺。那时大王北与齐国断交,西与秦国生出怨仇。两国必定联合发兵夹攻我们。为您考虑,不如我们暗中与齐国仍旧修好而只表面上绝交,派人随张仪回去。(秦国)如果真的割让给我们土地,再与齐国绝交也不晚。”楚王说:“请陈先生闭上嘴巴,不要再说废话了,等着看我去接受大片土地吧!”于是把国相大印授给张仪,又重重赏赐了他。随后下令与齐国毁约断交,派一名将军同张仪前往秦国。张仪回国后,假装从车上跌下,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语道:“张仪是不是觉得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便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北上到齐国去辱

15、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于是齐国、秦国和好。这时张仪才上朝,见到楚国使者,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何还不去接受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多见方。”使者愤怒,回国报告楚王。楚王勃然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还不如趁机用一座大城的代价去收买它,与秦国合力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已经与齐国断交,又去质问秦国的欺骗行为,是我们促使齐国、秦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军队,(如果发兵)国家一定会有大损失!”楚王仍是不听他的劝告,派屈匄率军队征讨秦国。秦国也任命庶长名叫章的起兵迎击。春季,秦、楚两国军队在丹阳大战,楚军大败;八万

16、甲士被杀,屈匄及以下属于侯爵、执珪爵的七十多名官员被俘,秦军乘势夺取了汉中郡。楚王又征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国,在蓝田决战,楚军再次大败。韩、魏等国见楚国危困,也向南袭击楚国,直达邓。楚军听说了,只好率军回国,割让两座城向秦国求和。孟子评论这件事说: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就使各国恐惧,安居时又能使兵火熄灭。”孟子说:“那怎么能称得上大丈夫!君子处世堂堂正正,施行天下的正直道义,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四、语言运用训练(10分)16.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

17、的一项是()(5分)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但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答案A解析本题从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所给文段故事内容是否相符的角度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含义是,到达目的地的路虽然模糊不清,但我要不失时机探索而行,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的问

18、题。而故事内容主要为阿基米德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忽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诗句的理趣与故事内容不相符。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_,_。_,_,_,_。因为刘禹锡的乌衣巷只是他心中的一个意象,而这个意象又寄寓着刘禹锡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巷口的粉墙上是否真有一抹斜阳夕照那飞进百姓家的紫燕是否真是曾在王谢家雕梁上做窝的那一只他从乌衣巷的沧桑变迁中看到一种历史的必然刘禹锡的目光穿透了空间的千山万水和时间的厚厚烟尘这一切并不重要无需去考证当时的朱雀桥是否真的长满了开白花的小草A.B.C. D.答案A解析根据句意,第句紧连第句之后,两句是对刘禹锡的诗的评价,总领后文,排在前面。联系乌衣巷,可知、三句应依序紧连在一起, 第句是前后文的过渡句,应排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史记》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