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2282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通过观看表现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2结合课文旁批,引导学生掌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3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到中国

2、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2 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 年 1 月 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8 年 4 月 15 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 4 月 20

3、日前表态。4 月 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

4、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 20 世纪最具影响 100 人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 ,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 卜算子咏梅 蝶恋花答李淑一等。2知识链接(1)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2)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

5、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

6、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摧枯拉朽(xi) 区域(y) 督战(d)歼灭(jin) 溃退(ku) 荻港(d)锐不可当(dng) 泄气(xi) 要塞(si)(2)词语释义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败退。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督战:监督作战。歼灭:消灭(敌人)。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

7、、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业已:已经。(3)词语辨析“溃退”和“撤退”两个词都有“后退”之意。 “溃退”指失败后,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 “撤退”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是有计划的后退,比“溃退”有序得多。“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 年 4 月 20 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

8、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9、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

10、消息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 ,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

11、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

12、加以分析、概括。(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

13、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 ,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

14、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

1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 199 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2)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气势和力度。四、课堂小结这是毛泽东同志 1949 年 4 月 22 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6、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Error!英勇善战进军迅速我 三 十万 大 军胜 利 南渡 长 江 标 题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属于哪种体裁的新闻?这一体裁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什么?通过学习这则消息,你知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吗?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什么?“胜利南渡”点明了什么?答案示例:属于新闻中的消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

17、所向披靡的宏大气势, “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战役已取得胜利。二、新课导入新闻缩短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大事,获取各种信息。一篇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无数次品读与回味。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另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的新闻佳作,再次重温那段荡气回肠、壮志激扬的革命岁月。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

18、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答案示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快速朗读这则消息,用简

19、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答案示例: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答案示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案示例: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

20、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 ,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这样安排,不仅较为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教师点拨: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1、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示例:议论。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2请学生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行简要分析。A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答案示例:“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

22、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若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限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如用“共” ,则时限不明,流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 ,时限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B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答案示例:文中用“歼灭及击溃” ,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 ;

23、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敌方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C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答案示例: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 ,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3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进行选例分析。答案示例:(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

24、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2)“百万大军” “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 “横渡” “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 “不想再打了” “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说说这则消息通过报道渡江战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答案示例: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

25、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简要分析这则消息是怎样做到叙议结合、去粗取精的。答案示例: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因为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援前线等等,

26、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记。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摄要记事的功力。(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学完两则新闻,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哪首著名诗作?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答案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感悟示例: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地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

27、规律。诗人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仅如此,诗人还指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 ,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四、课堂小结本文及时、准确、简要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其中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及战况,使人们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我们细心体味。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Error!锐不可当 英勇善战人 民 解放 军 百万 大 军横 渡 长 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