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朗读音频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看、仰看景象各不相同。,远,近,高,低,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朗读音频Tag内容描述:

1、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它的理解吗?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句,表面上是说作者身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
细细品味,却暗含着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拓展运用: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
过去,我从来不知道这么多。
真是( )。
,陆游,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鉴湖附近 。
,游山西村,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
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

2、苏辙被合成“三苏”。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山峰。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置身在此山之中。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望、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
如果你只看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向,那你就不能认识庐山的整体形象。
认识庐山是这样,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个人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
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地了解,不仅看侧面,也要看整体,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3、职。
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书写,题写,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题西林壁,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相关PPT文档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相关其他文档
标签 >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文朗读音频[编号:12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