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3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5714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4.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3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3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古诗两首,庐山,题西林壁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学古诗三步法:,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成“三苏”。,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

2、可以传播开来。,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山峰。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置身在此山之中。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以后,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诗人认为要认识庐山真实的山景,必须要正面、侧面、远望、近看、高俯、低仰等全方位视角的观察才行。如果你只看了庐山的一角、一面、一个方向,那你就不能认识庐山的整体形象。认识庐山是这样,那么认识一个事物、一个人难道不也是

3、这样吗?,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不管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全面地了解,不仅看侧面,也要看整体,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句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过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怀疑无路可走,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哲理,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四年级上册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