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1

第 5 课古诗两首复习检测一、给蓝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 B沿,顺着。 C边。 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1Tag内容描述:

1、第 5 课古诗两首复习检测一、给蓝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 B沿,顺着。 C边。 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疑。 二、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 代诗人 所写。前两句 ,后两句 。 2.游山西村是 代诗人 所写。诗中后两。

2、(教学反思参考 1)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以便于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

3、,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远看、近看、俯看、仰看景象各不相同。,远,近,高,低,雾浓时,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 学们认为庐山怎样?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

4、5、古诗两首,庐山,题西林壁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学古诗三步法:,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合成“三苏”。,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

5、题西林壁,古诗两首,游山西村,题西林壁(宋)苏轼,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相关PPT文档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相关DOC文档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相关其他文档
标签 > 人教版2018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课件1[编号:1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