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游褒禅山记

10 游褒禅山记,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江宁,死后谥号曰“文”,又称王文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Tag内容描述:

1、10 游褒禅山记,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江宁,死后谥号曰“文”,又称王文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 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在。

2、课时作业 10基础演练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C长乐王回深父。D有穴窈然。【解析】 C “父”通“甫”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于是余有叹焉【解析】 A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目,十一。C.古义,以至于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件事。D.古义:对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答案】 B3对下列各句中省略成分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3、10 游褒禅山记,在诗人眼中,风雪雨露皆含情,一草一木可为诗;在哲人眼中,阴晴圆缺皆有道,一山一石可言理。王安石就是这样的诗人和哲人。他从一次未尽兴的游览中悟出了成就一番事业所必需的“志”“力”“物”三要素,他能在歪倒的石碑的模糊碑文中感悟“深思而慎取”的治学道理。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手法。,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多洞穴,常有游人。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

4、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教学重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难点】1解决文中的字词释义2了解课文各段大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常,人们的一次旅游总是会兴尽而返,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可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一次游览却是一次“半。

5、第17课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核心素养目标,语言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知识。 审美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文化目标: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出的积极人生态度。,激趣导入,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此山遂以闻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

6、,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回顾课文内容,1、作者写游洞经过,哪些内容进行了对比?, 前洞平旷后洞窈然,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1、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 2、明确作者“叹”的什么。 3、领会本文所阐发的道理。,三、学习第3、4段,1、齐读第3、4段 2、积累文言知识,解释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1)于是余有叹焉 2)世之奇。

7、游 褒 禅 山 记,王 安 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规律探讨,17:29,2,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寺里的僧人,褒禅寺,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华阳洞, 掌握“乃”“道”“盖”“文”“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本课学习目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9、游褒禅山记,北宋王安石,辨释“花山”?,褒禅山 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第1段,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 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 伏笔。,前洞 后洞 入 出 悔 平旷 窈然 四人拥火以入 怠 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第2段,默读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内容。,前洞 特点: 有泉侧出,不能穷 洞愈深见愈奇 拥火以入,与之俱出 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特点 经过 感受,后洞,平旷,记游者甚众,窈然,甚寒,来之者甚少,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泉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10、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 、 郑伯克段于鄢 ) 、行状(段太尉逸事状 ) 、奏表(陈情表 ) 。

11、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说。A项观察/景象。B项领会,理解/心得,收获。D项文字/掩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因为。A项他们,代指古人/难道,表反问语气。C项并且,表递进/可是,表转折。D项动词,是/副词,就。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而在己为有悔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答案C解析A项非常:古义,不平凡;今义,程度副词,十分。

12、第17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核心素养目标语言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等文言知识。审美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文化目标: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表现出的积极人生态度。激趣导入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此山遂以闻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

13、第17课 游褒禅山记,第四单元 文言文(3),预读先学,多读厚积,精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4)怠( ) (5)咎( ),(1)庐冢( ) (2)音谬( ) (3)窈然( ),zhn mi yo,di ji,语言知识积累,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有穴窈然:_ (2)其文漫灭:_ (3)则或咎其欲出者:_ (4)盖音谬也: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 (6)夫夷以近:_,二、识记课文中基础知识,幽暗深远的样子 模糊不清 责怪 错误 瑰丽奇特 平坦,(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

14、第13课游褒禅山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或许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 BC D答案C解析有的人;模糊不清;懒惰无力;尽,这里指尽情享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均为只有。A项“的样子”/这样。B项是/给予。C项将/尚且。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5、第13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至和元年(1054)回京,任群牧判官。两年后知常州。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嘉祐四年(1059)被召回京,不久伴北使返回辽国,归来后历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兼侍讲。

16、第13课 游褒禅山记,专题四 游 记,自学 预习区,互动 探究区,内容索引,拓展 提升区,自学 预习区,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抚州临川(今属江 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熙宁变法的领导者。 列宁称他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任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鄞县(今属浙江宁波)知县、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至和元年(1054)回京,任群牧判官。两年后知常州。后改任江东提点刑狱。嘉祐四年(1059)被召。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相关PPT文档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相关DOC文档
标签 > 第13课 游褒禅山记[编号:1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