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 褒 禅 山 记,王 安 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规律探讨,17:29,2,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其人,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17:29,游褒禅山记,3,文学常识,“
2、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包括除传记、碑记以外的一切以“记”名篇的记叙文。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大致可分为台阁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类。,17:29,游褒禅山记,4,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文学常识,17:29,游褒禅山记,5,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
3、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背景,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褒 禅 山 示 意 图,17:29,游褒禅山记,7,翻译第一段,研读课文,17:29,游褒禅山记,8,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名作动,死,因为(这个)缘故,名作动 命名,因为,倒,碑文,者也,判断句,动词,文字,辨认,说,山脚,是,山南水北,
4、17:29,游褒禅山记,9,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大概因为,错误,为什么说“华(a)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hu”。,17:29,游褒禅山记,10,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17:29,游褒禅山记,11,翻译第二段,17:29,游褒禅山记,1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5、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空旷,名作状,从旁边,多,深远幽暗的样子,形作名,那些,形作动,走到尽头,而,连词,代游洞者,懈怠,将,快要,完,于是,一起,动作名,17:29,游褒禅山记,1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大概,所到的(地方),不及,不到,代游踪,那些到的人,更,当、正在,体力,还,用来,形作动,照明,已经,有人,埋怨,自己,他,尽情
6、享受,形作动,17:29,游褒禅山记,14,平旷,详记游后洞的经过,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自然段,补叙出洞后的心情,奇,17:29,游褒禅山记,15,翻译第三段,17:29,游褒禅山记,1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对于这种情况,语气词,取独,观察,心得,收获,因为,他们,的,且,的,奇异雄伟,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17:29,游褒禅山记,17,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
7、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而,帮助,足够用来,在,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难道,得到的东西,心得,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思考题: 1 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可以分为五层: (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 (3)说明“力”的重要。 (4)说明“物”的重要。 (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8、17:29,游褒禅山记,19,翻译第四段,17:29,游褒禅山记,20,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于,因,感叹,取独,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作动,说清,尽,说,的缘故,古今异义,做学问的人,谨慎地选择,形容词使动,17:29,游褒禅山记,21,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思考:,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7:29,游褒禅山记,22,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9、,17:29,游褒禅山记,23,翻译第五段,17:29,游褒禅山记,2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籍贯,姓,名,字,第五段补充注释: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写作顺序(各段主要内容),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记游洞经过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本文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
10、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 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有泉侧出5、入之甚寒,问其深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7、火尚足以明也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作动,筑舍定居,名作动,命名,名作状,往东,名作状,从旁边,形作名,深度,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形作动,
11、照明,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词类活用,课堂练习,非常,于是,至于,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请他,于是他来了,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非常好,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不同寻常,意外的事故,十分,对于这种情况,在此,顺承连词,至到 于引出处所,到了的结局以致于,另提一事,古今异义,十一,学者,所以,数 字,十分之一,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治学的人,表结果,的原因,用来的(表凭借),古今异义,回上层,于,在,在,对于,对于,比,向,被,于的用法,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于是余有叹焉余于仆碑师不必贤于弟子求救于孙将军君幸于赵王,回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