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学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47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先秦诸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释文题“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语出韩非子说林上,说的是子圉向宋国的宰相引见孔子,结果子圉和宋国的宰相都因害怕孔子得到重用,而没有向国君引见孔子的故事。韩非子借这个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不是公义,而是对私利的算计。韩非子就是这样,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蕴含在自己所营造的故事中,让人们去体味。人性有其弱点,但往往为纷繁世象所掩盖,韩非子凭借其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寥寥数语,便一针见血,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与警醒。善于运用大量譬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证事理,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韩非子文章的一大特色。这些寓言故事,有时使人捧腹,有时使人惊

2、悚,有时使人面红耳赤,有时使人哭笑不得,但都透露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思考。明主旨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这一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

3、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者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1词语理解(1)通假字鳣似蛇通“_”,_ 衣缁衣而反 通“_”,_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通“_”,_而亡其富之涯乎 通“_”,_ 答案鳝黄鳝返回来汝你的忘忘记(2)一

4、词多义亡相假身答案逃亡,逃跑/外出,不在/丢失/死亡/灭亡/消亡/通“忘”,忘记察看/辅助/外貌借/借助/吸收/临时的,代理的躯体/自己/亲自,亲身(3)古今异义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古义:_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古义:_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必善事左右古义:_今义:a.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b.动词,支配、操纵。c.方位词,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d.副词,反正。答案出逃。因,趁机;为,替。身边的人。(4)虚词归纳其因答案代词,他的/他/自己/这,那/其中的/副词,表推测,恐怕/表希望,应当、还是/句中语

5、气词,表示反问/表强调,不译根据,按照/趁机/依靠2词类活用(1)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_(2)则毋生杨矣:_(3)其恶者贵,美者贱:_(4)美者自美恶者自恶:_(5)吾不知其美也:_(6)天雨:_答案(1)名词作动词,穿;住(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3)形容词作动词,得人敬重;被人看轻(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以为恶(5)形容词作名词,漂亮的地方(6)名词作动词,下雨3特殊句式(1)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2)“彝酒”者,常酒也。(3)曾从子,善相剑者也。(4)臣相剑者也。(5)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6)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7)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8)焉往而不美。

6、(9)讼者奚说。(10)若又奚患。(11)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2)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13)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14)假人于越而救溺子。(15)失火而取水于海。(16)游于不用之国。(17)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18)陈轸贵于魏王。答:_答案(1)(7)判断句,(8)(10)宾语前置句,(11)(16)介宾短语后置句,(17)(18)被动句。4语句翻译(1)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译文:_(2)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译文:_(3)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译文:_(4)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译文:_(5)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译文:_

7、答案(1)我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2)绍绩昧因喝醉酒睡觉而丢失了他的皮衣。(3)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4)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5)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文本名句1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2远水不救近火也。3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4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5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文外名句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2道私者乱,道法者治。3华而不实,虚而无用。1. (韩非子说林上)2. (韩非子说林下)1“三

8、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答:_答案“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作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民族、国家、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2韩非子中的故事有何特色?用这些故事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答:_答案

9、韩非子的故事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他的故事常常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含着对社会人生深刻、冷峻的认识,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独特的财富。其使用的主要手法即善于利用比喻来说理。如犁锄用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再如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结合全文,简要评述韩非子的寓言所表达的对社会、人性的看法。答:_答案韩非子在文章中通过寓言故事,传达自己的主张,表现其对社会、人性的看法。荀子主张“性恶”说,作为荀子的弟子,韩非子秉承了这种观念,并在文章中不时借寓言故事暴露出人性的种种弱点。 一是私欲。太宰欲将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轻轻

10、一句“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顿时打消了太宰的所有热情。 帮助别人可以,但不能伤害自己。这种私欲是人性中潜伏的本能,有人能用大义将其压制,有人则在利益前任其滋长。子圉为了维护自己在君主心中的地位,轻轻一句话,便将太宰内心潜伏的私欲激发了出来,从而直接导致孔子的失意。韩非子从一则小小的故事中,便窥透了人性的阴暗。 二是狡诈。伍子胥出逃,一句谎言轻松出关。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不由怜悯起那愚诚的守边官吏。面对困境时, 每个人都会灵机一闪,有所反应,很难分辨狡诈与机智的界限,就像伍子胥和守边官吏,从这一角度看是狡诈,而从那一角度看便是机智。合乎法律道义则为机智,反之则是狡诈。三是贪婪。“纣为

11、象箸而箕子怖”,是的,奢侈日长,欲望渐起,纵有天下,怕也难填欲壑。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望着那山高,贪婪永远是潜伏在人心中的毒蛇。而禁锢这条毒蛇的,除了道德修养,便是法制规则。韩非子将人性中的贪婪, 借一双象箸暴露出来,可谓见微知著了。 四是势利。曾从子欲为卫君报仇,却为卫君所驱逐。卫君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当强大的吴国与弱小的卫国放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容易自动匍匐于强者的脚下。不是每一个人都势利,但我们永远无法否认,势利,是人性中潜伏的另一个暗影。这个暗影,让人常常感叹世事的悲凉,人性的无情。其实,正视人性的这一弱点,才能让人于风雪来临时坦然面对,才能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于任何境遇

12、中皆有泰然自若的从容。韩非子告诉我们的管理之道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始祖与集大成者,在管理学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企业的管理应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很赞同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诸子百家时对法家法治的解释与理解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即规章制度。非但如此,法家诸子还倡导法治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执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此在商鞅变法中有据可考,那就是秦孝公应用商鞅变法过程中,太子即后来的秦惠王犯例,商鞅依法治了太子老师的罪。秦国能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原因正是运用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该流程方案需固化,5年内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动”(非原话),这是任正非在华为起初聘请咨

13、询公司量身定做其营运流程与管理机制之初给华为中、高管理层的执行批示。在中国众多民营企业当中,也唯有任正非对韩非子的“法治”理念理解得独到并执行得雷厉风行。或许,这也正是华为企业能不断取得成功并跻身国际知名企业行列的经验之一吧。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已根深蒂固了,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夸大或者说过于依赖“人治”,抑或是英雄人物。孰不知,人却是尘世间最不可靠的。所谓的德才兼备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罢了。那种企图靠人的“忠诚”来维系企业管理的想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变得越来越浮躁的今天,的确是过去时了。而韩非子所主张的“法治”,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14、,再假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或许才是当下企业管理迫切需要思考与笃行的真理。或许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它们也许不缺“法治”的环境或者说基础,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缺失所谓的“执行力”。所谓执行力,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如果能做到像商鞅执法一样“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公平、公开、公正地执法,或许企业的执行力自然就有了。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得要因地制宜,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讲究执行的艺术性、灵活性,或许身为执行者才不至于落得像商鞅一样“作法自毙”。赏析韩非子是我国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吸收了道、儒、墨各家的思想,提出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封建统治术。毛泽东说:“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就是说实行教化,需要用孔孟之道;但是说统治方法,就必须用申不害、韩非的学说。现在,大至国家,小至企业,韩非子的思想精华都有现实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