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6499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师 说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句读( ) (2)近谀( ) (3)经传( )(4)郯子( ) (5)苌弘( ) (6)老聃( )(7)子蟠( ) (8)贻之( )【答案】 (1)du (2)y (3)zhun (4)tn (5)chng (6)dn (7)pn (8)y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1)“受”通“授” ,传授 (2) “不”通“否”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师 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 ) 巫 医 乐 师 百 工 之 人 ( ) 师 道 之 不 传

2、 也 久 矣 ( ) 吾 从 而 师 之 ( ) 则 耻 师 焉 ( ) )(2)道 其 闻 道 也 固 先 乎 吾 ( ) 吾 师 道 也 ( ) 道 相 似 也 ( ) 道 之 不 传 也 矣 ( ) 余 嘉 其 能 行 古 道 ( ))(3)而 人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 ) 惑 而 不 从 师 ( ) 则 群 聚 而 笑 之 ( ) 如 是 而 已 ( )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 ) 小 学 而 大 遗 ( ) )(4)其 其 为 惑 也 , 终 不 解 矣 ( ) 其 闻 道 也 固 先 乎 吾 ( )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 ) 其

3、皆 出 于 此 乎 ( ) 其 可 怪 也 欤 ( ) )【答案】 (1)名词,老师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动词,从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拜师 (2)名词,道理 名词,道理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风尚 名词,风尚 (3)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语气词,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4)代词,那些,代指疑难问题 代词,他,代指“生乎吾前”者 代词,他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4、)(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师 (5)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6)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形容词用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 形容词用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第 5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2)师者,所以传道

5、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_(3)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今义:_(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_今义:_(6)今之众人古义:_今义:_(7)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答案】 (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5)古义:秦汉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7)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译文:_(2)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译文:_(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 “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 “哪里呢”)译文: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 “惑”置于动词“知” “解”之前,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_【答案】 (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3)哪管他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7、?(4)不懂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常识速览韩愈(768 824),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

8、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之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时 35 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疾,写下这篇文章。当时是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1文学常识古文运动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 ,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

9、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2文化常识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

10、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探究精研文本整体感知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文脉梳理_ _【答案】 古之圣人 于其身文本深读自主探究1课文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_【答案】 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

11、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 ;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2对比论证是本文最主要的特点,试阐述本文第二段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请填写下表。【答案】 古圣人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 大遗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合作探究3请讨论: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_【答案】 作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

12、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 ,与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古 之 学 者 必 有 师 。古 代 求 学 的 人 一 定 有 老 师 。学 者 :求学 的 人 。师 者 , 所 以老 师 , 是 用 来传 道 受 业 解 惑 也 。传 授 道 理 、教 给 学 业 、解 释 疑 难 问 题 的 人 。所 以 :用 来

13、的 。受 :通 “授 ”, 传 授 。)Error!人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 孰 能人 不 是 生 下 来 就 懂 得 道 理 的 , 谁 能 没 有无 惑 ? 惑 而 不 从 师 , 其 为 惑 也 , 终疑 惑 ? (有 了 )疑 惑 , 如 果 不 跟 从 老 师 (学 习 ), 他 所 存 在 的 疑不 解 矣 。 生 乎 吾 前 , 其 闻 道 也惑 , (就 )最 终 不 能 解 决 了 。出 生 在 我 之 前 的 人 , 他 懂 得 道 理固 先 乎 吾 , 吾 从 而 师 之 ; 生 乎 吾 后 ,本 来 比 我 早 , 我 跟 从 (他 )拜 他 为 师 ;出 生 在

14、 我 之 后 的 人 , (如其 闻 道 也 亦 先 乎 吾 , 吾 从 而 师 之 。果 )他 懂 得 的 道 理 也 早 于 我 , 我 (也 应 该 )跟 从 (他 )拜 他 为 师 。乎 : 相 当 于 “于 ”。闻 :知 道 , 懂 得 。师之 :就 是 “以 之 为 师 ”, 即 拜 他 为 师 。 吾 师 道我 (是 向 他 )学 习 道 理 ,也 ,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 是 故 无哪 用 得 着 管 他 的 年 龄 比 我 大 还 是 比 我 小 呢 ? 因 此 , 无 论 (地 位 )高 低贵 无 贱 , 无 长 无 少 , 道 之 所 存 ,

15、 师 之 所 存 也 。贵 贱 , 无 论 (年 纪 )大 小 , 道 存 在 的 (地 方 ), 就 是 老 师 存 在 的 (地 方 )。 庸 :岂 、哪 。知 :知 道 , 了 解 。是故 :因 此 , 所 以 。无 :无 论 , 不 分 。嗟 乎 ! 师 道 之 不 传 也 久 矣 ! 欲唉 ! (古 代 )从 师 (学 习 )的 风 尚 不 流 传 已 经 很 久 了 ! 想人 之 无 惑 也 难 矣 !要 人 没 有 疑 惑 也 难 啊 ! 师 道 :从 师的 风 尚 。 古 之 圣 人 , 其古 代 的 圣 人 , 他 们 超出 人 也 远 矣 , 犹 且 从 师 而 问 焉 ;

16、 今 之 众 人 ,出 (一 般 )人 很 远 , 尚 且 跟 从 老 师 请 教 ;现 在 的 一 般 人 , 他 们其 下 圣 人 也 亦 远 矣 , 而 耻 学 于 师 。(的 才 智 )低 于 圣 人 也 很 远 , 却 以 向 老 师 学 习 为 耻 。出 :超出 。)Error!是 故 圣 益 圣 , 愚 益 愚 。所 以 圣 人 更 加 圣 明 , 愚 人 更 加 愚 昧 。圣 人 之 所 以 为 圣 , 愚 人 之 所 以 为 愚 , 其 皆圣 人 成 为 圣 人 的 原 因 , 愚 人 成 为 愚 人 的 原 因 , 大 概 都 是 由 出 于 此 乎 ?于 这 个 原 因

17、吧 ? 所 以 :的 原 因 。其 :语 气 副 词 , 表 推 测 。 爱(人 们 )爱 他 自 己其 子 , 择 师 而 教 之 ;的 孩 子 , (就 )选 择 老 师 来 教 导 他 们 ;(但 是 )对 于 他 自 己 ,于 其 身 也 , 则 耻 师 焉 , 惑 矣 。却 以 跟 从 老 师 学 习 为 耻 , (真 是 )糊 涂 啊 。身 :自 己 。惑 :糊 涂 。彼 童 子 之 师 , 授 之 书 而 习 其 句 读 者 ,那 些 孩 子 的 老 师 , 是 教 给 他 书 , (帮 助 他 )学 习 其 中 的 文 句 的 ,非 吾 所 谓 传 其 道 解 其 惑 者 也

18、。不 是 我 所 说 的 (能 )传 授 那 些 道 理 , 解 答 那 些 疑 难 问 题 的 人 。句 :文 句 意 思 表 达 完 毕 , 叫 “句 ”。读 :句 子 中 间 需 要稍 稍 停 顿 的 地 方 。“句 读 ”在 这 里 泛 指 文 字 的 诵 读 。句 读 之 不 知 , 惑 之 不 解 , 或 师 焉 , 或 不不 明 白 句 读 , 不 能 解 决 疑 惑 , 有 的 向 老 师 学 习 , 有 的 却 不 向焉 , 小 学 而 大 遗 , 吾 未老 师 学 习 , 小 的 方 面 倒 要 学 习 , 大 的 方 面 (却 )放 弃 了 , 我 没见 其 明 也 。有

19、 看 出 那 种 人 是 明 智 的 。 句 读 之 不 知 , 惑 之 不 解 :宾 语 前置 句 , 应 是 “不 知 句 读 , 不 解 惑 ”, )Error!巫 医 乐 师巫 医 、乐 师 和百 工 之 人 , 不 耻 相 师 。 士 大 夫 之 族 ,各 种 工 匠 这 些 人 , 不 以 拜 别 人 为 师 为 耻 。士 大 夫 这 类 人 ,曰 师 曰 弟 子 云 者 , 则 群 聚 而 笑 之 。(听 到 )称 “老 师 ”称 “弟 子 ”的 , 就 成 群 聚 在 一 起 讥 笑 人 家 。 族 :类 。曰 师 曰 弟 子 云 者 :称 “老 师 ”称“弟 子 ”等 等 。

20、云 者 , 有 “如 此 如 此 ”的 意 味 。 问 之 ,问 他 们 (为 什 么则曰 :“彼 与 彼 年 相 若 也 , 道 相 似 也 , 位讥 笑 ), 就 说 :“他 和 他 年 龄 差 不 多 , 道 德 学 问 也 差 不 多 , (以 )地 位卑 则 足 羞 , 官 盛 则 近 谀 。”低 (的 人 为 师 )就 感 到 羞 耻 ;(以 )官 职 高 (的 人 为 师 )就 近 乎 谄 媚 。”相 若 :差 不 多 。谀(y):阿 谀 奉 承 。 呜 呼 ! 师 道 之 不 复 ,唉 ! (古 代 那 种 )求 师 的 风 尚 难 以 恢 复 ,可 知 矣 。 巫 医 乐 师

21、 百 工 之 人 , 君 子由 此 就 可 以 明 白 了 。巫 医 、乐 师 、各 种 工 匠 这 些 人 , 君 子 们 不不 齿 , 今 其 智 乃 反 不 能 及 , 其 可 怪屑 与 之 同 列 , 现 在 他 们 的 见 识 竟 反 而 赶 不 上 (人 家 ), 真 是 令 人也 欤 !奇 怪 啊 ! 不 齿 :不 屑 与 之 同 列 , 羞 与 为 伍 , 意 思 是 看 不 起 。乃 :竟 。欤 :语 气 助 词 , 这 里 表 感 叹 , 相 当 于 “啊 ”。圣 人 无 常 师 。 孔 子 师 郯 子 、苌 弘 、师 襄 、圣 人 没 有 固 定 的 老 师 。孔 子 (

22、曾 )以 郯 子 、苌 弘 、师 襄 、老 聃 。老 聃 为 师 。 常 师 :固 定 的 老 师 。郯 (tn)子 :春 秋 时 郯 国(今 山 东 郯 城 一 带 )的 国 君 , 孔 子 曾 向 他 请 教 )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Error!郯 子 之 徒 , 其 贤 不 及 孔郯 子 这 些 人 , 他 们 的 贤 能 (都 )比 不 上子 。孔 子 曰 :三 人 行 , 则 必 有 我孔 子 。孔 子 说 :几 个 人 一 起 走 , (其 中 )一 定 有 (可 以 当 )我 的师 。 是 故 弟 子

23、不 必 不 如 师 , 师 不 必 贤 于 弟 子 ,老 师 (的 人 )。因 此 学 生 不 一 定 不 如 老 师 , 老 师 不 一 定 比 学 生 贤 能 ,闻 道 有 先 后 , 术 业 有 专 攻 , 如 是 而 已 。懂 得 道 理 有 先 有 后 , 学 问 和 技 艺 上 (各 )有 (各 的 )专 门 研 究 , 如 此 罢 了 。专 攻 :专 门 研 究 。不必 :不 一 定 。于 :比 。李 氏 子 蟠 , 年 十 七 , 好 古 文 , 六 艺 经 传 皆 通李 家 的 孩 子 叫 蟠 的 , 十 七 岁 , 喜 好 古 文 , 六 经 的 经 文 和 传 文习 之

24、, 不 拘 于 时 , 学 于 余 。余 嘉 其 能都 普 遍 学 习 , 不 受 时 俗 的 限 制 , 向 我 学 习 。我 赞 许 他 能 履 行 古 人行 古 道 , 作 师 说 以 贻 之 。从 师 之 道 , 写 了 师 说 赠 送 给 他 。传 (zhun):古 代 解 释 经 书的 著 作 。贻 (y):赠 送 。迁移学以致用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形象又具说服力的举例论证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三段以圣人孔子为例,运用例证法,进一步阐释了师道、师生关系,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理论的正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25、在人们眼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虽用寥寥数语却把孔子的言行写得很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定义: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2写法指导举例论证“三要”(1)举例要简练概括。(2)举例要紧扣论点。(3)举例要析理透辟。在引用事实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3迁移运用以“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为论点,以下面两则材料为论据,写一段话,200 字左右。材料一世界拳王阿里每逢比赛时,总是要先出钱雇一些人,作为自己的反对者,在比赛时给他起哄,骂他,羞辱

26、他,这样,阿里的搏斗欲望才被刺激起来,力量充满全身,肌肉膨胀,精神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材料二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只好低价处理。但一个叫汉斯的渔民捕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买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窜来窜去的鲇鱼放进鱼槽,其他鱼感到惶恐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生命。某老板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他给自己管理松弛的公司请来几条“鲇鱼”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的人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每个人的工作达到了最佳状态,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_【写作示例】人的活力往往来自压力和挑战

27、。如果没有压力和挑战,人们就会缺乏紧张感和忧患意识,进而丧失了斗志,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死气沉沉,坐以待毙。世界拳王阿里为了使每场比赛皆立于不败之地,经常在比赛中为自己找一些“压力” ,甚至还用钱雇人充当自己的反对者,激起自己最大的斗志来击败对手;挪威某公司老板为了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公司变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运用“鲇鱼效应” ,请来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人员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所以说,只有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和挑战,使自己产生紧张感和危机感,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从而在竞争中成为优胜者。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博采众长,超越前人师说一文,针砭时弊。针对当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

28、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迷信的观念。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 “不唯书,不唯上”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应用角度】 “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 “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长与少”“贵与贱”等。2精彩应用“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简单地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

29、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它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佳作领悟导读: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

30、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读韩愈梁 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 ,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

31、,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阳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

32、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

33、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 “陈言务去” ,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

34、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悟亮点】1善于铺垫(1)第段为什么写韩愈的文章风格和遭贬潮阳的事情?提示: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其遭贬潮阳作比,一个宦途悲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2妙用修辞(2)第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形容韩愈所处的逆境?提

35、示:第段用登山来比喻韩愈、李白、柳永的遭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们悲剧的不同程度,从而突出韩愈遭受挫折之严重,也是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3论证论据(3)第段是如何来赞美韩愈尽管身处逆境仍能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的?提示: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段采用了列举手法,列举了韩愈在潮阳做的四件关系民生的大事。这四件事典型、具体地赞美韩愈身处逆境仍能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富于联想(4)阅读第段后我们感到韩愈的形象已经升华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请问,本文作者是如何做到的?提示:第段写韩愈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儒家道德,由此,作者联想到中国传统的

36、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联想,使韩愈的形象得到升华,文章的内容得到拓展,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5主旨升华(5)作者在文章末两段是如何总结全文并升华主旨的?提示:作者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正显示出了作者本人对这些历史伟人由衷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共鸣。文章结尾提出人生四逆境:“生活之苦” “心境之苦” “事业受阻” “存亡之危” ,又颇有见地地揭示处逆境之势的心态:“心灰意冷” “怨天尤人” “见心明志”“泰然处之” 。我们看到了作者深邃的洞察力,也看到了“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内在意义。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

37、正确的一项是( )A近谀(y) 郯子 (tn)老聃(dn) 师襄(xing)B子蟠 (fn) 苌弘(chng)贻之(y) 句读(du)C巫医 (w) 经传(chun)也欤(y) 或不焉(b)D愚人(y) 大遗(y)乐师(yu) 余嘉其能行古道(ji)A B 项,蟠 pn;C 项,传 zhun ,不 fu;D 项,愚 y。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B作 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句中的停顿D小学而大遗 小学:年纪小的人D D 项中“小学”意为:小的方面学习。3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导学号:45412084】

38、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B “受”通“授” 。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圣人之所以为圣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犹且从师而问焉A BC DB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古时小学先教六书,所以有这个名称)。古义: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45412085】(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_,_。 ”(2)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 。【答案】 (1)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