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0798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17课 爱国词四首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17 课课 爱国词四首爱国词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者赵鼎、张元幹、陆游、刘辰翁的生平、思想与创作。2.认识 作者在词中表现的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 对朝廷苟安的愤怒, 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等爱国感情 与抱负。3.理解词作豪放悲壮的词风、虚景实景相结合的手法。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 泪,惊残 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惊残:惊醒。故乡:家乡。 诗意解读 这首词当为南宋乾道九年(1173)以后, 作者在四川时所作。 清人陈廷焯在 白 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 上

2、片以闻杜鹃起兴。 杜鹃, 又名杜宇, 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 常在夜间啼鸣, 啼声凄厉, 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 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 夜阑人静, 林中的黄莺, 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 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 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 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映衬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 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

3、在故乡, 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经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 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 回味无穷! 名句识记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考点演示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 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 运用了烘托手法, 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 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一、作者简介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与李光、李纲、 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赵鼎主要从政,也能词。有得全居

4、士词 。清末王鹏运把他和 李光等四人的词合编为南宋四名臣词集 。 四库全书总目(忠正德文集)提要说他“屹然 重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馀,无忝作者”。今存词 45 首。 早期所写多为闲情绮语,南渡后所作,多家国乡关之思。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泰) 人,出身于世代仕宦家庭。自小有志于学,胸怀壮志。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进入仕途。在 靖康之变时,曾作为李纲的僚属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后李纲被罢官,张也因而受到牵连。不 久,汴京沦陷,他避难江南,宋高宗绍兴元年,愤于秦桧的卖国行径,休官还乡。张元幹兼 善诗词,以词名世。

5、他的词,在靖康之变前,多是婉约清丽之作,经大战乱后,词风多有慷 慨悲凉之音。他和张孝祥的豪放词作,上继苏轼,下启辛弃疾,被看作是豪放词派继往开来 的词作。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父亲都做官。 他出生的第三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沦亡。他随家人颠沛流离,历尽艰险回到家乡。他曾 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 时,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 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 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

6、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 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 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他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现存诗共约 9 300 首。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在陆游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 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而有些词常常 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思想,或苍凉旷远,或寓意深刻,但是最能体现陆 游的身世经历和个人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陆游在 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著作有剑南诗

7、稿 、 渭南文集 。 刘辰翁(12321297), 字会孟, 号须溪, 吉州庐陵人。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 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 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 仕。刘辰翁所作诗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 350 多首。 二、写作背景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赵鼎是南宋中兴名臣,他反对秦桧议和,深忧国家民族之命运。 靖康事变后,高宗仓皇渡江,驻跸建康。建康作为江防要塞,一方面驻有南宋重兵,准备抵 抗南下的金人;一方面是北方逃难来的人民流离失所,凄凄惨惨。面

8、对此情此景,时令又恰 值元宵,词人自然而然想起北宋时欢度元宵节的盛况,作者填写此词,抚今追昔,表现了沉 痛的爱国感情。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张元幹写过两首 贺新郎 , 第一首是写给主战派领袖李纲的。 当时李纲反对秦桧议和, 被罢官还乡,张元幹在贺新郎词中对李纲表示支持,鼓励他不要退隐,要俟机出山。 第二首即是本词,是写给待制胡铨的。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已先因反对议和,请斩秦桧 等三人头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 再获重遣, 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 张元幹不避风险, 作贺新郎为他饯行。张元幹因此受到下狱、削籍除名处分。这两首贺新郎都是当时 反对投降的号角,抑塞磊落,沉郁悲壮,从此使词

9、成为议论国事的工具。张元幹、张孝祥因 作爱国词,被称为辛稼轩词的先驱。 诉衷情 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 但请缨无路, 屡遭贬黜, 晚年退居山阴, 有志难申。 “壮 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 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国 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 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 战场”, 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词作说尽忠愤, 回肠荡气。 柳梢青 春感

10、刘辰翁生活的时代,正当宋、元交替之际。宋亡后,甘居淡泊,埋头著书,尽管如此, 他仍然发出像杜甫一样的“我亦每饭不忘君”的呼声,眷怀故国,鄙弃新朝。他一生著作颇 丰,文学成就主要是词,在南宋遗民里面,他的词反映的爱国思想是比较强烈的,多抒难以 抑制的亡国之痛,格调悲凉沉郁。宋亡后, 刘辰翁写下了这首柳梢青 ,抒写了亡国之痛。 本词是他晚年隐居故乡江西庐陵山中期间的作品。 1填空。 (1)赵鼎,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中兴名臣,有词流传于世。张无幹,字仲宗,自号 芦川居士, 又号真隐山人, 南宋著名词人。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 著名爱国词人。 刘辰翁, 爱国词人,有词集须溪词流传后世。 (

11、2)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3)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4)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5)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6)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九地 黄流乱注。 九地:九州 (2)当年万里觅封侯 。 觅封侯:寻找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机会 (3)关河 梦断何处。 关河:关塞、河防,即边疆 (4)胡未灭,鬓先秋 。 鬓先秋:头发早白 (5)春入愁城 。 愁城:一般是形容内心哀愁之多。在此是指在元军统治下充满忧愁的南宋京都临安 (6)那堪 独坐青灯。 那堪:怎么受得了 (7)辇下 风

12、光。 辇下:代指京都。辇,皇帝的车驾 一、结构图示 二、要点赏析 1阅读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答:_ 答案 不能换成“见”字。 因为“惊”字与首句中的“那知”相呼应, 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 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词人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仅是 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词人的情态和情怀。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 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 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高潮跌 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比

13、手法使 词人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阅读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上片,理解“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一句蕴含了词人哪些复杂的 情感? 答:_ 答案 悲愤。“天意难问”这里指皇帝身居高位,用心难测,忠臣被贬谪,含有对最高统 治者的不满。对故国横遭掳掠、南宋朝廷的昏庸腐败无能,忧心忡忡,抒发了对金国统治者 猖狂侵略、 南宋统治者卖国投降的一腔悲愤。 同情。 “情老易悲”, 指南渡君臣人老衰朽, 报国无门,无力回天,壮志未酬而年华已逝,这是南宋广大忠烈之士的共同悲剧。对友人胡 铨因敢于坚持正义而获罪表达深刻的同情。 (2)本词运

14、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 答案 写江边送别之景和喝酒解忧为实, 写想象别后心情为虚。 下片叙别情。 初秋残暑, 凉生岸柳,夜色已深,景之凄凉更显人心为别而凉。胡铨要到的新州,远得难以通信,而中 原的万里江山,只好梦中去寻了。想象别后,想再与胡铨同宿畅谈、对床夜语,恐怕此别后 难再现了。虚实结合,深刻表达了既悲国事,又悲远别的心情。 (或: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下片叙别情。实写了现实的景色和想象的别后前路茫茫、 音信难通、无法再现“同宿畅谈、对床夜语”的情形。二人依依惜别,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友 情, 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茫茫的感慨。 虚实结合, 深刻表达了既悲国事, 又悲远别的心情。

15、 ) 3阅读诉衷情 ,回答下列问题: (1)“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用得好,试简析其妙处。 答:_ 答案 “觅”是“寻求”、“执着追求”的意思。“觅封侯”借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 域、觅取封侯”的典故,表现了词人执着追求、渴望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2)“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_ 答案 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4阅读柳梢青 春感 ,回答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 答:_ 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词人的忧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

16、城已处 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 “银花洒泪”, 花灯流泪, 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氛围。 听觉方面: 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 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之为“歌声”。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答:_ 答案 “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再,表现亡国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 所在,表现身在山中、报国无门的憾恨;“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 守节之典进一步表明自己守节不仕的志向。 三、疑难探究 5简析诉衷情中的人物形象。 答:_ 答案 全词塑造了一个

17、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 疆场, 现在虽被闲置不用,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词人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6 柳梢青 春感 的上片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_ 答案 通过想象描写了临安城元宵节的景象(虚实结合的手法)。词人隐居家乡,此时南宋都 城已被元军占领(宋朝为元所灭)。词人想象着都城元宵节的花灯、横笛、戏鼓,都已蒙上了 北方游牧民族的气息, 不由得流露出浓浓的愁怨, 在“春愁”中传达着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 激之情。 (或:乐景衬哀情。本是春来之际,又逢元宵佳节,有花灯、戏鼓、歌吹,只是如今这一切 都笼罩在亡国的哀痛之中。 词人内心充满愁怨, 也表达了对入侵者的强烈愤激之情。 或: “银 花洒泪”运用了拟人手法。或:视觉听觉相结合进行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