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6832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8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列举1894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和战争的影响;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一、中日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主要原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2)导火线:朝鲜的东学党起义爆发。图解历史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

2、2经过(1)爆发: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挑起了战争。(2)决战: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深赔军费2亿两白银给日本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开四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允设厂:允许日本在内地投资设厂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国干涉还辽:在列强干涉下,交还中国的辽东半岛。概念辨析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

3、贷款。列强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就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主要形式有投资设厂、修筑铁路等,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判断正误(1)中日甲午战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答案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急需对外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侵略扩张野心膨胀,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战争”政策。故本题说法错误。(2)以马关条约为分界线,列强侵华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答案(3)三国干涉还辽是清政府外交的一大胜利。()答案解析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不是清政府外交的胜利,而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妥协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

4、在中国争夺的表现。故本题说法错误。4影响(1)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对中国危害深重,特别是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4)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5)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6)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深化理解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与无能,开战之前不积极部署,开战之后仍坚持片面求和方针;李鸿章避战求和,丧失制海权。(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大大增强;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

5、(1)原因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3)活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进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4)结果:慈禧太后发布“剿匪谕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5)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易错提醒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为一谈,对清政府的阶级

6、本质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这一口号最初起到了发展和壮大队伍的作用,但也使其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以致后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深化理解图示法解读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2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2)爆发: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3)结果:1901年9月,八国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4)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

7、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问题思考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手中的“玩偶”。请用一句话说明漫画反映的主题。提示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归纳总结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成因和影响项目19世纪40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方式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从掀起瓜分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成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政治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民族危机加深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知识结构史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

8、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时空图应用从史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提示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1印证教材观点史料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虏同群。拳匪纪事应用据史料,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社会问题?提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和

9、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获取材料信息史料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中外日报(1900年)应用史料中的作者是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这种评价客观吗?为什么?提示评价: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方式不正确,但肯定了义和团的反抗精神。这种评价是基本客观的。理由: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及被统治阶级利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其抗击外国侵略具有重大意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彰显爱国精神“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

10、代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和收复失地、雪耻无望的悲愤心情。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台湾军民纷纷组织抗日义军誓死保卫台湾,进行了长期的反割台斗争。清军将领刘永福主张坚决反抗日本对台湾的割占;台湾人民自发组成义军,英勇斗争。义军首领徐骧、姜绍祖等为反割台斗争献出宝贵的生命。爱国军民的殊死斗争,显示了他们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甲午海战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百日维新A BC D答案A解析由“海东龙泣

11、舰沉波”可以得出是甲午海战;由“议和”得出;由“台人”“谣谍遍网罗”可以得出;没有涉及,故排除。1(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台湾既割”可知描述的是马关条约,故选C项。22016年1月,经考古专家鉴定,之前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它可直接用于研究()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黄海”“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等信息可看出,它们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

12、海海战有关,故选C。3(2019合肥高一检测)“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这一事件斗争的主要矛头是对准外国侵略者,与义和团运动是一致的,故选B。A、C、D的斗争矛头主要都是对内的,与题干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4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

13、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赞扬其民主精神答案B解析孙中山的这句话是在强调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体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故选B。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中能够说明这一内容的是()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D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答案C解析辛丑条约中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它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故学生会误认为此举最能让清政府臣服。由“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可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最能体现这一点。6阅读下列材料

14、,回答问题。材料一1896年春,谭嗣同在有感一诗中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材料二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请回答:(1)“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谭嗣同的“春愁”来自于哪一事件?他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谭嗣同发出“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怆感慨?(3)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一役“唤醒中国四千年之大梦”?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情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原因: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诗人目睹这一史实,发出了“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感慨。(3)原因: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