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伶官传》序 巩固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4296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伶官传》序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6课《伶官传》序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6课《伶官传》序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6课《伶官传》序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6课伶官传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这里泛指属官B岂非人事哉人事:人的原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偏激的情绪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答案C解析意气:意志和气概。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负而前驱B一夫夜呼C苍皇东出D函梁君臣之首答案D解析D项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余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指代对象相同的两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可以知之矣C及凯旋而纳之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E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答案AD解析A、D两项指代天下。

2、B项道理。C项箭。E项庄宗。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报仇。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庄宗把父亲交给他的三支箭“藏之于庙”,作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会为自己溺爱的东西所害, 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答案B解析文中没有否定天命。5翻译下面的句子。(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_(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_(3)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文:_答案(1)乃至于对

3、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2)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事呢?(3)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陷他于困境,以致杀身亡国,被天下人讥笑。二、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盛衰之理,_,_!(2)书曰:“满招损,_。”(3)忧劳可以兴国,_。(4) 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谦得益(3)逸豫可以亡身(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

4、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编的绳索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D逸豫可以亡身身:身体答案D解析身:自己,自身。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抑本其成败之迹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D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答案C解析C项没有活用。A、B、D三项

5、都是名词用作动词。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答案D解析D项为被动句。其余三项都是倒装句。10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译文: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乱了的人便四方响应。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译文:乃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答案B

6、解析“乱了的人”应为“作乱的人”。11下列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强调得天下困难和失天下容易。B强调“得”“失”都是由人事决定的。C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D否定得天下困难,承认失天下容易。答案B12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宗得天下之时,意气昂扬,威武雄壮;失天下之时,痛哭流涕,衰败凄惨。B庄宗得天下在于他忧虑辛劳,失天下在于他安逸享乐。C作者认为成败得失,在于人事。D庄宗得到天下后,骄横傲慢,不求进取,失败是自然的道理。答案D解析文中并没有谈到庄宗“骄横傲慢”。四、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

7、16题。廖氏文集序欧阳修自孔子没而周衰,接乎战国,秦遂禁书,六经于是中绝。汉兴,盖久而后出,其散乱磨灭,既失其传,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如河图洛书,怪妄之尤甚者。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莫之从也。余以谓自孔子殁,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也?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人不待千岁而有也。同予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夫六经非一世之书,其将与天地无终极而存也,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是则

8、余之有待于后者远矣,非汲汲有求于今世也。衡山廖倚,与余游三十年。已而出其兄偁之遗文百余篇号朱陵编者,其论洪范,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冀有因余言而同者尔,若偁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亦何待于数千岁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诗知名于湖南。而偁尤好古,能文章,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呜呼!知所待者,必有时而获;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苟有志焉,不必有求而后合。余喜与偁不相求而两得也,于是乎书。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

9、修序。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诸儒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措:放置,安放B屡为说以黜之黜:罢免C则众人之所溺者可胜而夺也夺:使之改变D知所畜者,必有时而施畜:蕴蓄答案B解析黜:排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在文章的开始直陈自己对儒家经典中一些非正统言论的怀疑。B欧阳修很明白,在当时他的意见是不会被理解的,但是他坚持认为,时间会证明真理。C欧阳修没有直接表现自己找到知己后的欣喜之情,而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找到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欢欣。D欧阳修之所以对廖偁的身世、文章等作简要介绍,唯一的目的就是突出他对廖偁所具有的怀疑精神的由衷称赞。答案

10、D解析“唯一的目的”错,还有一个目的是和文章的题目相照应。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译文:_(2)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译文:_答案(1)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2)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16在文中,欧阳修直接表现找到知己后的欣喜之情了吗?他是怎么做的?答:_答案欧阳修没有直接表现自己找到知己后的欣喜之情,而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之后的欢欣。参考译文自从孔子去世后,周朝便衰败了,历经战国后,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活动,

11、儒家的传统著作“六经”也随之失传。汉朝兴起后,很久之后这些前代的典籍才陆续出现,这些书籍不少都散落、消失了,失掉其真传,然后许多儒家学者趁机就把他们的非正统言论掺杂到这些书籍里面去,如河图洛书里,怪诞虚妄的学说就非常多。我曾经悲哀地认为那些只知道墨守经书,并对其深信不疑地做学问的人,他们不知道这些欺人之谈是在扰乱经典,我多次写文字排斥这些欺人之谈。但是学习的人却被长久流传下来的经文迷惑了,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说我想要改变许多人所深信不疑的东西,只有我自己在坚守,没有一个人认同我的见解。我认为从孔子去世到现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个欧

12、阳修,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再过两千年,怎么能够知道没有一个这样的人,和欧阳修持相同的见解呢?再过两千年,将会再次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到时就有三个这样的人了,那么后代的人不用再等千年就有持相同看法的人了。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已经很多了,那么批判众人所沉溺已久的说法的观点便可获得胜利并且足以改变那些人的看法了。“六经”不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书籍,它们将与天地一样没有终点并且长久存在,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这就是我所期盼的在久远的后世能够出现的事情,而我并没有想在当今时代有所求取。衡山的廖倚,和我交往了三十年。后来,他整理了他的哥哥廖偁遗留下来的文章一百多篇,取名朱陵编

13、,遗文中在论述洪范时,也认为“九畴”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并没有乌龟从洛水中背出书来的事情。我这才知道不用等待千年,在当今时代就有和我不谋而合的人。当初我等待这样的人在后世出现,希望能有因为我的见解而赞同我的说法的人,像廖偁,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我的说法,但是他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这样看来,当今时代,本来就有不用去寻找却可以和我见解相同的人,又何必去等待几千年后有这样的人出现呢?廖家住在衡山,他们世代以能作诗而闻名于湖南。而廖偁尤其喜欢古文,擅长写文章,他的道德品行在乡里闻名,当时的贤能之人都和他交往。他因为不得志而过早地离开人世,所以没有在后世扬名。唉!懂得有所等待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收获;懂得蕴蓄才智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有所施展。如果有志向,不必去刻意追寻就会有与其不谋而合的人。我为廖偁和我不用相互寻求而能心志一致而高兴,于是我写下了这段文字。嘉祐六年四月十六日,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写了这篇序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