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为世界工作 巩固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3110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为世界工作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7课 为世界工作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7课 为世界工作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7课 为世界工作 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7 课课 为世界工作为世界工作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工智能正在大规模地替代人工,在各产业当中,首当其冲 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大量的 工作将为机器人所取代。 能够流传千古,依旧被人们品头论足 的名著,很多并不是因为它有多深涩难懂,反而是因 为它的通俗,因为它的平易近人而又不失深刻。 这几十年的中国大学院校,像钱老这样有良知,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一心做学术研究的真 正学者专家实属百里挑一 了。 传统小说家竭力把人物刻画得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卡夫卡则随心所欲 地将城堡 中的主人公 K 打发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符号。 随着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

2、子迷恋上了手游,有的还到了废寝忘食 的地步,已严重影 响学习和生活,这引起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担忧。 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在老师的带动 下,我们班学习古典诗词的风气已经蔚然成风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使用正确。品头论足:无聊的人随便谈论 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望文生义,应为“津津乐道”。百里挑一:一百 个里挑选出一个,形容十分出众。不合语境,应为“凤毛麟角”。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 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合语境,应为“漫不经心”。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 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使

3、用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 风气。与前面的“风气”有重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遵照古姆佩尔特医生的劝告,马克思决定在 1874 年到卡尔斯巴德去。 B拉法格认为,如果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更多地从事体育活动,他必定会成为一个异常强 壮的人。 C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会主义。 D要保障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 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 答案 B 解析 A 项语序不当,将“在 1874 年”移至“决定”前。C 项重复,将“即”去掉。D 项搭 配不当,将

4、“保障”改为“保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 1999 年,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 BBC 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 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 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他是一位时代的巨人,_。 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继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影响了 20 世纪的人 类生活 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A B C D 答案 A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一个民

5、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思维程式等,使一个民 族 的 文 化 发 展 往 往 带 有 鲜 明 的 民 族 性 , 除 此 之 外 ,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化 发 展 _。文化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呈现出蓬勃态势的民族,才是有 希望的民族。 相反,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_, 这种征候发展到一定程度, 文化便由衰落走向灭亡, _。 答案 (示例)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就必然会呈现衰落的征候 这个民族也随之沉 沦 二、对点训练 (一)对点链接 本文主旨是表现马克思为世界而工作,文中却用了较大篇幅写马克思在文学和数学方面的研 究和成就,这样写是为了说明马克思

6、一生都在工作,他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科学家。作 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对社会发展作规律性总结, 把对文学和数学的研究当做一种休息,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这也 是作者的目的所在。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探究类题目的一个重要设题点。 (二)考点实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6 题。 金岳霖:一言难尽的“哲学动物”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湖南长沙人,哲学家、逻辑学家。 徐志摩曾这样描述他那个研究逻辑的朋友金岳霖:“金先生的嗜好是捡起一根名词的头 发,耐心地拿在手里给分。他可以暂时不吃饭,但这头发丝粗得怪讨厌的,非给它劈开了不

7、 得舒服” 金岳霖主讲逻辑学,有学生感到这门学科十分枯燥,便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搞逻 辑学?”金教授答:“我觉得它很好玩。” 在西南联大授课时,金岳霖曾开设一门选修课:符号逻辑。对很多人来说,听这门课犹 如听天书。因而每次上课,教室中只有零星几个人。其中一个叫王浩的学生却是例外,颇能 懂得个中奥妙。金岳霖经常会在讲授过程中停下来,问道:“王浩,你以为如何?”于是, 接下来的这堂课便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作为金岳霖最得意的学生,王浩后来赴美留学,成为国际一流的逻辑学家,曾在哈佛大 学、牛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世界名校任教。 1922 年,还在留学的金岳霖在国内发表文章优秀分子与今日的社会

8、 。他在文中说, 第一希望知识分子能成为“独立进款”的人,他说:“我开剃头店的进款比交通部秘书的进 款独立多了,所以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第二希望知识分子不做官,也就是“不做政客,不把官当做职业独立过自己的生活”。 1955 年,金岳霖离开北大,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另一位副所长告诉他应 该坐在办公室办公。可他在办公室待了一上午,也没弄明白如何“办公”。他说:“他们说 我应该坐办公室办公。我不知公是如何办的,可是办公室我总可以坐。我恭而敬之地坐 在办公室,坐了整个上午,而公不来,根本没有人找我。我只是浪费了一个早晨而已。 如果我是一个知识分

9、子的话,我这个知识分子确实不能办事。” 1926 年,金岳霖留学回国后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哲学论文。他在文中说:“世界上似乎有 很多的哲学动物,我自己也是一个,就是把他们放在监牢里做苦工,他们仍然是满脑子的哲 学问题。” 后来,这个“哲学动物”于 1953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自 己说:“解放后,我们花大工夫,长时间,学习政治,端正政治态度。我这样的人有条件争 取入盟入党,难道我可以不争取吗?不错,我是一个搞抽象思维的人,但是我终究是一个活 着的、具体的人。” 研究者称,金岳霖的转变,乃是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选择。 王浩不曾面临这样的选择。在他的记忆中,1939 年

10、到 1946 年在昆明(西南联大),他享受 到生活贫苦而精神食粮丰盛的乐趣,因为与金先生有着“共同的兴趣”和“暗合的视为当然 的价值标准”,他觉得心情愉快。 当年的经历,使王浩衷心地希望:愈来愈多的中国青年可以有机会享受这样一种清淡的 幸福!(有删改) 5本文的传主是金岳霖,但文中却两次谈到金岳霖的学生王浩,这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 说明。 答:_ 答案 作用:衬托传主。第一次提到王浩,说课堂上只有金岳霖和王浩一问一答进行交流, 衬托金岳霖哲学知识的渊博及其虚心、耐心的精神;第二次提到王浩是在文章结尾处,衬托 金岳霖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也拥有这种清淡的幸福。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解

11、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传主是金岳霖,提到 王浩主要是为了衬托传主;其次,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语境,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即可。 6请探究作者写作本篇传记的意图,并简要说明它给我们带来的人生启示。 答:_ 答案 意图:介绍金岳霖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展示他生活中独特的一面。 启示: 做学问一定要从兴趣出发; 知识分子要有独立的人格; 知识分子要活在现实中, 争取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 所描述的传主的个人事迹及心路历程,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做出符合实际的分 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及对自己的影响或启示。

12、 (三)技法归纳 _ _ _ 归纳提示 作者的创作离不开自身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一般 包括文化与知识的构成、时代发展的背景、成长历程与经验、独特的思想与创作冲动。写作 意图就是创作目的,考查的角度一般是通过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如对社会的 批判、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进而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1依本探源 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 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 作意图。 2内引外联 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

13、,联系旧知,调动知 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 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 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 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 俊 1920 年暑假一过,李济将转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 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同船赴美,同室一

14、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 思念。从公开发表的 1920 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每封信 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 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 等。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子由心理而社会, 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 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他初来美国(1918 年)的时候

15、,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 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 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现 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 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 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 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 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据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 19 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 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杨振宁 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 人的脑袋量清楚

16、,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 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 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 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 ,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 古学 ,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 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研究院教务长柴斯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 常以看图为主。当时,哈佛大学搜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 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 源有了较深的认识。年轻讲师虎藤原是学古文字

17、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转到人类学,做了一 些考古工作。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 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 须懂得辨识碎骨片。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这 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在哈佛的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1921 年 3 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 学调查。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搜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 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

18、了一百一十一人。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 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你 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 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 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 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 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 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

19、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 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 中国民族的形成 终于完成, 并于 1923 年 5 月 10 日以“极佳” 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 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这年 6 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 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 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有删改) 7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段首先交代李济改读人类学的事实,借徐志摩的话写李济的思想品格,为下文写 李济的成功埋下伏笔。 B

20、文章开始写到下文李济改学人类学的动因,可以增加传记的真实性。 C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强力努行的优秀品质,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D李济能够认准目标,积极进取,刻苦钻研,虽然小有瑕疵,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D 解析 “虽然小有瑕疵”文中没有提及。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美国人一直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 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

21、 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 ,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 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答案 B 解析 A 项“因为美国人一直十分歧视中国人”错,应为“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 人”。C 项虎藤老师的“鼓励”是在论文完成之后。D 项“历时三年多”错,从文中可知, 这篇论文是 1921 年 3 月开始 1923 年 5 月完成的。 9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 答案 结合李济的优秀品质,可以从以下方面谈启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成功需要我们强力努行;只有认准目标,积极进取,才会获得成功;学习 需要刻苦钻研;要敢于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传记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