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0452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3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课 题 过万重山漫想 授课日期教 材分 析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立意深刻。作者穿行三峡,神思飞越,追根溯源,想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接着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又想到当前时代需要无数敢于开拓创新的“第一个” 。通过漫想,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学 情分 析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2、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 学目 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重 点难 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教学准备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游三峡 生联想 雄、险、奇 现在 时间:早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工具:陋压力:大 过去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远古后代会崇敬我们 未来出三峡 感喜悦 现在课外作业:1、 课后熟悉全文2、 抄写词语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峡是名闻遐迩的旅游

3、胜地。那里山势险峻,江流湍急,礁滩接踵,峰插云天。美丽壮观的景色总能让人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或许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曾为三峡的美景所折服,留下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白就曾用一首朝辞白帝城表达自己遇赦东归是的欣喜欢快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面对三峡奇景,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课题) 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是随意、不受约束的畅想。二、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1、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并画线。本文、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

4、,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段, “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段, “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 ,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 “头脑里一无所有” ,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

5、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段,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 ”“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两节连贯、自然。 第段“再想下去” 。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简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段。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 ,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是、段。 “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思路由往昔回到现实,畅想今日和未来。 第五部分,最后两小段。 “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

6、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明确:第一部分(1、2 段)实写过万重山。 第二部分(段)作者的“漫想”,由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第三部分(段)仍是“漫想”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远古,想到人类历史。 第四部分(段)作者继续“漫想”由历史回到现实,又想到未来。 第五部分(段) “漫想”的终点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2、生自读第 1、2 自然段,概括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明确: 景物特点:雄、险、奇。(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面对这些雄奇的景色,作者

7、的有什么样的反映?(“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明确:触景生情,即景生思。这些神奇的景物犹如投进作者心中的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作者的思绪潮水般喷涌而出,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设问句)3、接下来,作者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 ”文章的哪几个部分是围绕“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展开的?分别提到了哪些内容?明确:59 自然段。(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时间(比春秋战国还要早一些)(2)使用的工具。 (独木船:陋)(3)他遇到的一些什么样的外界舆论压力?(见课文,压力大)(4)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是怎样想的呢?(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8、意志坚定)4、想到这里,作者的思绪是否停滞不前了?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不是。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飞到了两三百万年前。“人类的历史。 。 。翎毛” 。这里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生动。 “人类的历史” ,说明了思路过渡的方向。作者联想到两三百万年前的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作者通过相似联想而展开思维,因为所有历史上的第一个都具有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相似的特点:他们都面临前人未开发的未知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拥有前人未有的勇气和信念。这样,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具体的人扩

9、散,上升到一个层面,一个涵盖了历史发展的哲理,歌颂了这种不畏艰难的首创精神。5、写到这里,文章似乎应该结束了,作者却并未停笔,而是任思绪继续延展到千百年后。今天是对过去的超越,而未来必然是对今天的超越,因此,未来的人必将“崇敬我们的精神” 。至此,作者完成了他丰富的联想。6、齐读最后一部分。思考: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明确:用景物描写及作者的心理活动结束。作用:(1)首尾呼应,对照鲜明。由壮丽雄奇之景而引发联想,用恬静淡雅之景而出境。 (2)自由飞翔的沙鸥衬托了作者喜悦的心情。7、最后一段中的喜悦意指什么?明确:(1)是穿过三峡,游览美景的喜悦。 (2)是思接千载的喜悦。8、点出作者漫想的线索

10、。明确:现在-过去-远古- 未来- 现在小结:全文结构紧密,思路清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放开视野,在现实与想象中自由驰骋,纵贯古今,气势非凡,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课 题 过万重山漫想 授课日期教 材分 析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立意深刻。作者穿行三峡,神思飞越,追根溯源,想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接着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又想到当前时代需要无数敢于开拓创新的“第一个” 。通过漫想,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学 情分 析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11、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 学目 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重 点难 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教学准备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过万重山漫想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1-2 段)分析第二部分(段)分析文章第三部

12、分(段)课外作业:、学生读第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读第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一、导入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 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

13、阔的重要条件。二、分析第一部分两小段的思路。 学生读第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明确:“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 “一向” “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 学生读第节,说说分几层意思。 明确:八句话,扣住题目“过万重山” 。分三层。、句是总写。、句是具体写。句用设问句由观景过渡到“漫想” 。仔细揣摩、句, “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 “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 “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入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

14、高山耸峙。抓住了景物特色,引人遐想。 三、分析第二部分(段) 。 学生读第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 “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学生读第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 。 “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段) 。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 ”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

15、的延展。 学生读第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 。 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 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 “似乎” “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学生读第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 ” 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 ,是“木船” , “大得很” , “篱工舵师有十几个”

16、 , “巨浪狂扑”尚且“船舷鼓侧,生死在毫发间” ,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 ”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 ”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学生读第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 。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 、有“遇险的” 。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 “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

17、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学生读、两段,回答问题。 第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第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值得认真思考。 “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 , “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

18、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 “也没有想” ,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 “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 ,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本文写于年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年代以后国家的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

19、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段。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壁合,相得益彰。 四、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段) 。 学生读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无穷无尽”的源头, “无止无休”的流动和“不盈不溢”的去处,想到“洋洋东去”的江水, “逝者如斯” 。进而想到了“人类的历史” , “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清清楚楚尽在眼前。此种浓缩历史于

20、笔端的思路是自然引出的,合情合理,并无突兀之感。第段遥想两三百万年以前人类的出现,用了三个“第一个” ,回顾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 “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 ,“于是,历史昂然向前” ,这一句应看作文中饱含哲理的一座奇峰。 第段“行程是艰险的”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四种情况,自然也就不免有清谈者六种态度:他们不是历史的脊梁,绊不住历史的脚步。这一段是从反面说,历史向前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可以与第段中的“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遥相呼应,蕴含深远之意。 以上三段,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宏观的人类历史,揭示规律,蕴含哲理,文采生动。五、 、结束语同学们,原

21、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 21 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课 题 过万重山漫想 授课日期教 材分 析过万重山漫想这篇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立意深刻。作者穿行三峡,神思飞越,追根溯源,想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接着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又想到当前时代需要无数敢于开拓创新的“第一个” 。通过漫想,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学 情分 析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

22、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 学目 标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重 点难 点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教学准备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分析文章第四部分(段)分析文章第五部分(、段)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

23、课外作业:1、句子仿写2、写一篇随想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一、分析文章第四部分(段) 。 学生读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部分与前面一部分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段由遥想人类发展史回到眼前的葛洲坝工地, “一派热火朝天” 。 段由葛洲坝联想到更多的“葛洲坝” ,更多的新的“三峡” ,更有千万未来的“三峡” 。想到无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正在向着当今和未来的无数新的“三峡”进军。 段坚定不移地肯定,我们必胜。 段畅想千百年后,那时人们会崇敬今人的创业精神。而作者的文章,未来的人会评价“这个人,没有说谎。 ”风趣、隽永。这一部分由人

24、类历史又想到当今和未来,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明确和得到深化。 二、分析文章第五部分(、段) 。 学生读、段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明确:段“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 “天渐渐开阔,地渐渐平旷”语意双关, (可与段“抖掸昨日的恶梦,瞩望明日的晨光”相呼应)境界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风发。 段“船已经穿过三峡”与题目“过万重山”呼应。 “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思路的终点。 重读全篇回答问题: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喜悦是什么?未曾感到的喜悦又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的是胜利的喜悦,他为战胜艰难险阻,第一次

25、开拓三峡通道而自豪而喜悦。 他未曾感到的喜悦是,作者今天畅游三峡,观赏三峡奇景的喜悦,目睹当今建设宏图的喜悦和畅想美好灿烂未来的喜悦。 三、学生归纳本文的中心意思。 明确:作者穿行三峡过万重山的时候,他想到当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有如三峡一般艰险,时代需要无数开天辟地、开拓前进的“第一个” 。 “第一个” ,就是历史的首创者。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四化建设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四、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内容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词句赏析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后两

26、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五、总结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有

27、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由现实引出“设想” ,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六、布置作业 (1) 、句子仿写,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 _。2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_, _。例:“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在前头。 ”(2) “只要你有眼光去发现,只要你有勇气去实践,只要你有恒心去实现!”这是印度裔美国宇航员卡二帕纳查乌拉在 2003 年 2 月 1 日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遇难前两天发给她的校友 印度旁遮普工学院全体师生热情洋溢的话语。请你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想,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教 > 职教语文 > 高教版 > 拓展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