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420 上传时间:2019-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18课 汉乐府两首 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汉乐府两首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命无绝衰(动词,使,令)B.入门各自媚(亲爱)C.谁肯相为言(副词,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指代“我”)D.忽觉在他乡(觉得)答案D解析觉:醒。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上言加餐饭谁肯相为言上言加餐饭A.和相同,和不同B.和相同,和也相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D.和不同,和相同答案C解析指上天。指书信的上半部分。问讯,告诉讯息。说。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上邪!我欲与君相知B.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C.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D.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

2、见答案C解析A项“邪”同“耶”,感叹词,相当于“啊”。B项“傍”通“旁”,旁边。D项“展转”同“辗转”,这里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4.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我欲与君相知B.长命无绝衰C.夏雨雪 D.谁肯相为言答案C解析雨:名词用作动词,降下,落下。5.仿照画线的句子,补写横线处的内容,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段。自古以来,爱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而庄严的话题。爱是什么?爱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刻骨铭心的痴迷;_;_。世间因为有了爱,才有了真情,才有了幸福。答案(示例)爱是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乐观豁达爱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期待6

3、.上邪一诗运用一系列荒唐的假设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请合理想象,将其改写成一首现代诗。答:答案(示例)一曲上邪荡漾 把几丝灵魂勾得飘扬 是谁,为那思量 高呼上邪 神女 那千年前的影子,是不是 你千年来的梦喃,让人仰望的幸福 那高山那江水,是不是 回荡在岁月里的恋歌 山无陵,江水为竭 早已记住 几千年来,太多是相同 上邪,上邪 与君相知愿这美好相随 愿这美好相随 在这回荡了多少年后的 今天 开出那份飘香的独美二、审美鉴赏与创造7.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4、。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1)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作者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的牺牲品。B.开头三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带进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之中。在城南作战,在郭北死去,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C.“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D.“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

5、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2)“为我谓乌,且为客豪”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答:答案(1)B(2)诗人要乌鸦为客死他乡的将士们举行招魂葬礼:将士们的尸首反正不会被掩埋,你们在啄食之前,姑且号哭一番,以告慰他们的亡灵吧!这无可奈何的奇想,表现了诗人无限伤感的心境。解析(1)B项“在城南作战,在郭北死去”错,城南、郭北,互文见义。8.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注】萧萧:寒风之声。胡地:古代

6、胡人居北方,故后世即以此词代指北方。飙(bio)风:暴风。修修:通“脩脩”,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戚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一样。(1)下列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B.“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C.“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种疑问反而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D.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漂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1)C(2)抒发了出塞戍守的士兵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和离家万里的悲戚思念。解析(1)C项“这种疑问”错,应是反问。(2)体会诗歌的情感,要善抓关键词语。首句点明“愁”;“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写出漂泊异乡、离家日远的思乡之痛;“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写出游子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心中塞满愁思,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心中的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