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光的传播教案

第四章 多彩的光第 1 节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行手影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光的传播教案Tag内容描述:

1、第四章 多彩的光第 1 节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行手影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刻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重点】理解光沿直线传。

2、3.5 摩擦力 学案【目标导学】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种类2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事例。重点 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种类难点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一、引入课题:从擦黑板、鞋底花纹.引出摩擦力。看“学习目标”二、自学质疑1如图所示是一名滑冰运动员比赛的情形,当她滑到终点停止用力后,由于冰刀受到 力,她会慢慢地停下来。2如。

3、七、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利用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并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为主线,使学生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树立创新意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

4、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田柳一中 李凤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

5、第六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教学理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从能力要求来看,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测量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6、第三节 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分校 张瑞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推行,新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认可、重视和运用。本节课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已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动手完成实验、得到结论及进行评估价交流。又因为平面镜本身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所以本节课先从生活实例归纳物理知识,再由物理知识推广到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二。

7、,你知道她用了多 少力吗?怎样才 确定呢?,力的测量,力的大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一、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在一定受力范围内,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这里的形变量是针对原长而言的。,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GMS型锚索测力计,SKN系列测力计,测力环,握力计,弹簧秤是测力计的一种,二、弹簧秤的构造,弹簧,挂钩,吊环,指针,面板,铁杆,仔细观察弹簧秤的刻度是否均匀,这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三、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方法:,调零,1.使用前 。

8、,力的测量,你知道她用了多 少力吗?怎样才 确定呢?,力的测量,以上物体受到_的作用,它的_改变,由于_,这些物体对施力物体也产生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形状,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是利用弹簧伸长量和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制成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弹簧秤是测力计的一种,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与刻度尺的大致相同),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就会损坏弹簧测力计,调零,。

9、宝坻区黑狼口中学理化组教学设计八年级 上 册 学科:物理 授课教师:刘宝军 刘树辉教学课题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 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 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复习:(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直接测量速度的工具?(2)由 v=s/t,要测。

10、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及其应用北京市第九中学 郭晶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知识出发,深入浅出,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通过实验探究,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逐步体会密度的含义,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其探索科学的求知欲,实现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

11、3.5 滑动摩擦力 教案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中学物理学科八年级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五节滑动摩擦力 ;教材版本:物理北师课改版教材八年级。本内容所需课时为 1 课时。本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各种摩擦现象在生活中都很常见,滑动摩擦是这节课学习和研究的重点,而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由于在理解上难度较大,初中不要求作深入介绍,所以教材适当的在“科学窗”栏目中,作为知识拓展介绍了静摩擦,在“想想议议”栏目中,把滚动摩擦作为减小滑动摩擦的一种方法来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简单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对摩擦现象,学。

12、1.3 比较运动的快慢(1 课时)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力目标: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

13、升华和凝华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升华和凝华,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生 活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领略自然界中 6 种物态变化的美妙与和谐。2教材说明本节教材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并知道物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 热,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应用。升华和凝华是 6 种物态变化中的两种,与前面已讲的 4 种物态变 化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本节教材既是前面汽化、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延续,又。

14、教学课题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课时 1)授课地点 教 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仪器材料 小车、棋子若干、鸡蛋、平玻璃杯、小纸条、笔帽、木块(最好是模型人) 、电脑多媒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

15、第一节 功丰台八中 肖瑞娟【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功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学习能量知识的基础,也是理解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关键。同时做功是人们从事劳动及使用工具和机械工作时的共性,所以,功的概念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功是本章知识的一个重点内容,功的概念既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事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知识的基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功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学生有“建立力的概念”等概念课的学习经验,同时又有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简单机。

16、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我们来听听 它们的声音,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我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合作的意识。,1.声的。

17、第九节 物体的颜色顺义区杨镇第二中学 杨超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学生对于颜色有初步的了解,对于七种颜色,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 “赤、橙、黄、绿、青、蓝、紫”,然而这种说法存在错误,而且很少有同学真正观察过七种颜色,所以白光的色散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让学生观察到白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其次,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物理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新知的能力,但由于个体间的。

18、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光的反射规律实验名称: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2.探究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即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等规律。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量角器,纸板实验步骤;步骤一:将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打开激光笔,使光束斜照在平面镜上如下图所示。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变化。步骤二:改变激光笔照射的角度,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变化。步骤三:将纸板弯折,观察现象。实验结论:1、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另一种物质会发生反射现象;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想和。

19、第 1 节 光的传播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及本节内容,本节课重难点确定为“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由于光线比较抽象,本节又是光学知识的第一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造成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后续教学。因此,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在教学中首先设置了三个学生小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光在透明的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本节课在教学中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相关PPT文档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相关DOC文档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1《功》教案
标签 >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光的传播教案[编号:157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