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时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9787 上传时间:2019-1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课时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本15兰亭集序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都)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深远) 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暂时)C.感慨系之(附着,随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注定) 向之所欣(高兴,欣喜)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答案B解析A项修:高高的。C项化:造化,自然。D项喻:明白,理解。2.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及其所之既倦C.后之视今,亦

2、犹今之视昔D.之二虫又何知答案C解析C项与例句均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结构助词,的。B项往,引申为达到,得到。D项此,这。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答案C解析A项“趣”同“取”。B项“悟”同“晤”。D项“倍”同“背”。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亦将有感于斯文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答案B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都是“有所感触而慨叹”的意思。A项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

3、有;心胸,打算。C项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也指文化或文人。D项古义:它(曲水)旁边的地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5.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引以为流觞曲水C.亦将有感于斯文 D.不能喻之于怀答案A解析A项为常式句,其他三项均为倒装句。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首段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B.第二段开头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此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

4、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明之处。C.第三段,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若合一契”的体验,感慨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是何其相似。既然古今同为生死兴叹感慨,可见庄子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是虚妄之词。D.文章情感以“悲”字作结,是作者悲观的性格所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是作者伤感情绪的再现,表露了作者得过且过的人生观。答案D解析文章最后对于生死观的阐释,是作者旷达的性格所为,但文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调子,不得不说是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的环境所致。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痛的理性思考,让我们从感伤

5、的背后,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7.翻译下列句子。(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译文:_(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译文:_答案(1)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2)等到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兰亭集序中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的句子是“_,_”。(2)兰亭集序中作者写因人们的情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曾经所得到或喜爱的事物也会厌倦进而产生感慨的句子是“_,_”。(3)兰亭集序中论述“把生死视为等同、寿夭看作一样本就是虚妄荒诞”的观点的句子是“_,

6、_”。答案(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9.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30个字。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跟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

7、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答:_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解析要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筛选信息就集中在材料的后半部分,“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从楷书、草书、行书三方面概括,注意句式的工整,注意字数的限制。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重点虚词、特殊句式一、重点虚词(一)其1.说出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1)列坐其次:_(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5)其后六年,吾妻死:_(6)吾其还也:_(7)其皆出于此乎:_(8)其可怪也欤:_(9)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8、极邪?:_(10)其若是,孰能御之:_(11)路漫漫其修远兮:_答案(1)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它的(2)代词,作领属性定语,他们的(3)代词,他(4)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指代词,这(6)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7)用作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8)用作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9)用作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10)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点拨“其”作为一个重要虚词,可以把它分为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四种情况来识记。(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

9、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

10、线的句子。民之穷亦甚矣!树艺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以答神贶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之!(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有删改)

11、注树艺:种植。秋:好收成。原隰(x):广平而低湿的土地。旬月:一月。捋(l):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委:剩下的。昏冥:昏庸。固:同“故”。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贶(kun):赐。尚:希望。树艺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译文:_答案种植得来的粮食和畜养放牧得来的禽畜,将用它们来使他们的家庭富裕,却被官吏强行夺去。解析“所得”,“所”字结构,得来的东西;“以”,介词,用;“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得丰厚(富裕)。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之!译文:_答案该说的话不说出来,老百姓则有罪过;知道了百姓的苦情而不怜悯同情,难道可以与之结

12、交吗,请神灵还是决断吧!解析“恤”,怜悯同情;“其”,难道;“与”,结交。参考译文百姓非常穷苦啊!种植得来的粮食和畜养放牧得来的禽畜,将用它们来使他们的家庭富裕,却被官吏强行夺去。已经被官吏夺去,百姓不敢怨恨,希望将补偿前面所失去的收入,把期望寄托在今年的丰收上,可是神灵又来惩罚。就要成熟的稻谷倒在潮湿的田地上,暴风大雨整月地连续下着,几乎全都打掉了谷穗。如今虽然已经无可奈何,但是一些没有被风雨冲走而散落下来的稻粒谷穗,还有百分之十的希望,神灵为什么不赶紧向天帝报告而阻止下雨呢?官吏贪腐、昏庸,眼看着百姓穷苦而毫不怜悯同情。而老百姓认为官吏坏透了,不值得去怪罪,所以就没有去怪罪他们。神灵有智慧

13、,有仁慈怜悯之心,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百姓虽然愚昧无知,不能够很好地顺从并取悦于神,但是春、秋社时用祭祀来报答神的赏赐,如果在丰收之年,从来没有敢怠慢过;假如老百姓得不到所应得的粮食,那么对于神也不利呀。这样,神为什么不看清楚呢?老百姓的生命掌握在神的手中,神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而不连续做下去。该说的话不说出来,老百姓则有罪过;知道了百姓的苦情而不怜悯同情,难道可以与之结交吗,请神灵还是决断吧!(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

14、,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节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道学:崇奉儒家学说的人。屐(j):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纲常: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纸墨:儒家著作。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纸烛:灯笼。李生:作者李贽

15、自称。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译文:_答案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解析“其”,远指代词,那位;“勃然”,发怒冲动的样子;“作色”,脸上变色,指神情变严肃或发怒;“兄”,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兄长。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译文:_答案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解析“其言”“其人”中的“其”,远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作

16、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盖”,连词,因为;“其”,其中的;“易”,改变。参考译文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儒家著作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了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灯笼走路啊!”那人无言以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李贽听

17、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二)之1.说出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及其所之既倦:_(2)申之以孝悌之义:_(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5)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_(6)是谁之过与:_(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10)填然鼓之:_答案(1)动词,往,引申为达到、得到(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3)第一人称代词,我(4)指示

18、代词,这些(5)指示代词,这(6)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7)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9)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助词,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点拨可以根据不同词性分类记忆:(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2.指示代词,这,此。(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9、。(三)动词,到去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有删改)注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总兵:总领兵马。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玄:郑玄,著名的儒学大师。斛(h):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汝南

20、: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太山:泰山。应中远:应劭,字中远。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百家互起。译文:_答案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并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解析“豪俊”,才智勇力出类拔萃的人物;“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许”,相信;“之”,代词,他;“竞”,竞相。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译文:_答案仲尼门下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回、子贡等人不按官职

21、相称。解析“仲尼之门”中的“之”,可以理解为“助词,的”;“之徒”中的“之”,指示代词,这些;“官阀”,官爵门第。参考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并且很有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泰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仲尼门下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回、子贡等人

22、不按官职相称。”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译文:_答案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解析“之”与后面的“者”一起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中心语之定语者”形式;“是”,代

23、词,这样。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二、特殊句式(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翻

24、译下列句子(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_答案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奈何”,怎么办)(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译文:_答案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3)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译文:_答案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奈何”,怎么办;“奈若何”,拿(把)你怎么办(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译文:_答案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

25、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何也”,为什么呢)(5)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_答案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何所”,的(人、事、物)是什么点拨表示疑问的常见固定句式有以下几种:(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4)“何也”“何哉”,

26、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5)“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2.迁移运用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节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有删改)注屯田都尉:职官名称。当:判决。文姬:蔡文姬。使驿:使者。文状:文书。明公:对曹操的敬称。原:原谅,此指赦罪

27、。译文:_答案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解析“诚”,确实,就算;“矜”,怜悯,可怜;“然”,但是;“奈何”,怎么办。参考译文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被判决死罪。蔡文姬面见曹操请求(赦免)他。当时大臣、名士以及从远方外国来的使者满满地坐在殿里。曹操对他的客人们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门外,今天我请诸位见一见。”蔡文姬进来的时候,头发凌乱,光脚走路,向曹操磕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语意非常酸楚哀痛,众人都被她感动了。曹操说:“就算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可怜,但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下去了,怎么办呢?”蔡文姬说:“明公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用一匹快

28、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被她的话感动,于是派人追回文书赦免了董祀的罪。(二)主谓倒装句1.翻译下列句子,并说出句式特点(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_答案你简直太不聪明了!(2)渺渺兮予怀。(赤壁赋)译文:_答案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点拨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2.迁移运用(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

29、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节选自信陵君窃符救赵,有删改)译文:_答案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魏国的救兵却没有来,公子能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这一点又表现在哪里呢!解析“旦暮”,早晚,形容时间短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在安”。参考

30、译文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破了赵国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部队援救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朝夕之间将可攻下,诸侯(有)敢于援救(赵国)的,(待我)拿下赵国之后,一定调动军队先去攻打它。”魏王恐惧,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名义上是援救赵国,实际上是观望双方(的形势)。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平原君)责备魏公子说:“赵胜(我)所以自愿地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节义,是能够解救他人的危难的。现在邯郸早晚就要投降秦国了,魏国的救兵却没有来,公子能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这一点又表现在哪里呢!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出兵),他的宾客有辩才的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怕秦国,终于没有听公子(的劝谏)。(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译文:_答案尧作为君主,伟大啊!解析“大哉,尧之为君也”,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尧之为君也,大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