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361教学法”教案设计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0342 上传时间:2021-11-17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8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361教学法”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21年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361教学法”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21年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361教学法”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21年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361教学法”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21年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全册“361教学法”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厘米的认识(2、3 页)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经历统一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尺子。 预习提纲: 自己阅读课本2、3页例1、例2的内容,思考:1、很久以前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做单位?仔细观察厘米尺,说说厘米尺上都有些什么?3、比划、感知厘米尺上的1厘米有多长。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2.“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3、)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1.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一) 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自主学习教材第 2 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认真观察,说一说说一说:从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2、同桌议一议议一议: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3、体验体验: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

4、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4、交流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3 拃、4 拃、5 拃半、5 拃等。) 5、想一想想一想: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小组中的四号组员回答: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4、评价点拨: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

5、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一个知识。(板书:统一的长度单位)。 【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二)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自主学习教材第 3 页例 2 的内容,完成下列的问题: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智慧小精灵说: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 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 O。后面的呢?(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

6、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 1 厘米,比划、感知厘米尺上的 1 厘米有多长。 【智慧小精灵说:这个刻度 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 到刻度 1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板书:厘米)】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3、认识几厘米。 (观察尺子,小组讨论:0 到 2 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O 到 3、4、5 呢?) 4、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长度。(橡皮、粉笔、铅笔、作业本等)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

7、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1)小组中的四号组员回答:量比较短的物体用什么做单位。 (2)小组中的三号成员说一说:用手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后,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用“厘米”(cm)作单位。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大约 1 厘米。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厘米 测量较短物体长度时,

8、用“厘米”(cm)作单位。 食指宽、田字格宽、图钉的长大约 1 厘米。 课后要求: 1、再仔细观察厘米尺,记住厘米尺上都有些什么? 2、动手试着用厘米尺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橡皮、粉笔、铅笔、作业本等),想一想: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用厘米量(3 页)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经历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

9、趣。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估计并测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纸条。 预习提纲: 动手试着用厘米尺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橡皮、粉笔、铅笔、作业本、数学书的长等),想一想: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量比较短的物体用什么做单位?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厘米的认识,用厘米尺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

10、的长度。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反思:为什么用同样的尺子量得的小楷本的长不一样呢?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学习要求】 量一量课本第 3 页例 3 纸条的长(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估一估它可能是几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1)小组中的四号组员回答:纸条有多长。

11、 (2)小组中的三号成员说一说:怎样准确量出纸条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先估一估,再量一量铅笔、橡皮、文具盒、数学课本的长。 2、完成课本第 4 页做一做。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怎样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用厘米量 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课后要求:完成练习一第 1、2 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12、 教学法”教案设计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米的认识(第 4 页)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理解 1 米=100 厘米。 3.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 米=100 厘米,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 1 米的实际长度,理解 1 米=100 厘米,并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米尺 、绳子 预习提

13、纲: 自学课本第4页内容,借助米尺感知1米有多长,仔细观察米尺并思考:1米=?厘米。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前节课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厘米?用手比一比。 2.请两名同学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米的认识)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 1 米=100 厘米,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

14、米,初步感知 1 米的长度。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自主学习教材第 4 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各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 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 米?(小组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 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 展示分享: (1)小组中的四号组员回答用手比一比 1 米有多长? (2)小组中的三号组员说一说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呢? 4、 评价点拨: 要想得到准确的测量结果,左端应对准 0 刻度

15、线。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探究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 1 米=100 厘米。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 1 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 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 3、展示分享: 小组中的四号组员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厘米? 4、评价点拨: 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板书:1 米=100 厘米)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在合适的答案后画“”

16、(1)一根跳绳:比 1 米长( ),比 1 米短( )。 (2)一只小猫:比 1 米高( ),比 1 米矮( )。 (3)一把长椅子:比 1 米长( ),比 1 米短( ) 2.量一量(练习一第 3、5 题)。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 米=100 厘米。 2、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把尺的 0 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1 米=100 厘米。 课后要求:想一想,怎样确定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

17、教案设计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线段的认识(第 5 页)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直尺 预习提纲: 自学课本第5页的内容,想一想:什么是线段?

18、线段有哪些特征呢?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1.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

19、特征,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2、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是线段。)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 3、找线段。请你找

20、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 5 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小组中的四号组员回答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评价点

21、拨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2.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线段有哪些特征?(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线段的认识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课后要求: 1、熟记线段的特征。 2、完成练习一 6、7、11 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画线段(第 6 页)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教

22、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2.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会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预习提纲: 自学课本第6页内容,想一想:怎样画线段呢?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征?(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2、揭题:我们该怎样画一条线段呢?(板书课题:画线段)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会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 三、预习反馈三、预

23、习反馈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会用刻度尺画线段的长度。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2、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小组合作,组内交流画线段的方法。 3、展示分享: 小组中的三号组员演示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 小组中的三号组员汇报画线段的方法。【从刻度 O 开始,画到刻度 3 的地方。】 4、评价点拨 画线段要注意什

24、么?【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完成教材第 6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 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2.完成教材第 6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1、画几厘米的线段,就从尺的刻度 0 画到几厘米处。 2、画线段要注意什么?【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几厘米的线段,就从尺的刻度 0 画到几厘米处。 课后要求: 按要求画一画:

25、1、 画一条比 3 厘米长 2 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 7 厘米短 3 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 5 厘米长比 7 厘米短的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第 7 页)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6、。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预习提纲: 观察校园里的旗杆,想一想:旗杆的高要用厘米还是米作单位,为什么?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长度和 1 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2.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50 厘米。 3.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会选择合

27、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活动要求活动要求】 1.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l3 米? 2.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 方法一:排除法。 l 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 13 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 13 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 米多

28、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 13 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 3.展示分享 4.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 6( ) 黑板长 2( ) 小明身高 124( ) 课桌高 90( ) 2、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练习一第 8 题)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怎样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29、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课后要求: 1、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2、 完成练习一 9、10 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进位加法(例 1、例 2)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学习,理解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 2.通过学习,会正确计算不进位加法。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笔算不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正确笔算不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30、:教学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预习提纲: 口算下列各题: 2+3= 5+4= 13+6= 42+5= 81+7= 10+9=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畅所欲言提数学问题。 二(1)班的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呢?请同学们先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35+2)等于多少?计算对不对呢?大家准备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二

31、、明确目标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笔算不进位加法。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抽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笔算不进位加法。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 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 P12 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学习例 2。学生尝试笔算 35+32=?交流算法。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32、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1)小组中的四号成员回答列竖式应注意些什么?板演 5+43 的竖式。 (2)小组中的三号成员说一说怎样笔算加法? 4、评价点拨 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再次板演、强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竖式注意事项,如 32+6、5+43)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 12 页做一做第 2 题。 2、完成课本 13 页做一做的 1、2 题。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1.笔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得到的数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

33、的数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2.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得到的数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数相加得到的数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法 笔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课后要求: 完成练习二第 1、2 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 3)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学习,会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

34、数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正确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的算理。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预习提纲: 口算下列各题: 9+3= 8+6= 6+9= 23+7= 46+5= 89+7= 67+8=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笔算下面各题。 25+4= 6+51= 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看来,同学们上一节课学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光明小学的学生参观博物馆时遇到的问题:

35、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怎样列式?如何笔算 35+37=?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抽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看看 35+37 的得数是多少。 2、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试着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竖式。 3、个位上 7+5 得 12,该怎么写 12 呢?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36、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1)小组中的四号组员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个位满十要怎么办? (2)小组中的三号组员回答十位要怎样算? 4、评价点拨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计算十位时别忘了加个位进上来的1。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二(3)班和二(4)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37+34=? 2、完成课本 14 页做一做。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笔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2、计算十位时别忘了加进上去的 1。) 板

37、书设计: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课后要求: 完成练习二第 4、5、6 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退位减法(18 页例 1)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正确计算。 2.通过计算,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计算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

38、难点: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 预习提纲: 自学课本17、18页内容,想一想,怎样笔算减法?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1.口算 32-30= 45-10= 76-6= 58-6= 78-8= 64-40= 2.笔算(计算后说出计算法则) 35+20= 6+52= 30+13= 3. 2008 年的奥运会又在哪儿举行?(中国的北京)。现在,我们一起看看 2008 年奥运会的奥运金牌榜,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

39、正确、熟练地计算。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会用竖式正确、熟练地计算。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怎样解答美国的金牌数比俄罗斯多几枚?(36-23) 2、口算一下,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口算的? 3、怎样用计数器计算这道题? 4、试着用竖式计算这道题。 5、写竖式时为什么要把 3 写在 6 的下面,把 2 写在 3 的下面?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要求: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组内订正、补充,形成小组共同

40、认识和困惑。 3、展示分享: (1)小组中的 4 号组员回答怎样笔算减法? (2)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4、评价点拨: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减。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本 18 页做一做的 1、2 题。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不退位减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课后要求:完成练习三第 1.2.3 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例 2 、例 3) 年级:年级: 二年级 主备教

41、师: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得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计算能力,感受两位数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通过计算、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的算理。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 预习提纲:1.课本例2中的图表,思考从表中得到哪些信息?并用铅笔做上标记。 2.从图表中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

42、答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我们上一节课知道了在奥运会中,美国比俄罗斯多 13 票,这节课我们来看看中国比美国多多少票。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吗?(生议论后口述,师板书:51-36=)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怎样笔算51-36=这个问题。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1.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 2.能正确进行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1.从图表中得到: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数是 51 枚;美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数是 36 枚。2.可以提出:中国代表团和美国代表团一共获得金牌多少枚?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43、的算理。 【活动要求活动要求】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题目,理解题意并列式。 2. 小组合作:四人合作用摆小棒的方式算出结果。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 用小棒摆一摆,怎样计算 51-36? 3.展示分享 4.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判断对错,把错的改正过来。 37 48 56 53 73 - 29 - 18 - 27 - 53 - 60 12 30 39 0 13 2.拓展:想一想 :( )中可填什么数。 3( ) 4 6 5 3 - 1 8 - ( )( )

44、 - ( )8 1 9 2 9 1( )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1.个位不够减时,应该从十位借“1”。 2.十位借的“1”应该当做“10”。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退位减法: 51-36=15 5 1 - 3 6 口诀:退位减法要注意,先从个位来减起。个位不够十位退,个位加 10要牢记。十位退后要减 1,这个规律记心里。 课后要求:1.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完成课本 P20 页练习三的 4、5 题。 2.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完成课本 P22 页第 12 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

45、1 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 4)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思考、计算,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个数”的问题。 2.能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经历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利用画图法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 100 以内

46、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预习提纲:1.完成课本25页练习四的第一题;2.思考并能交流展示自己这么做的理由。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出示课本 23 页的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个数”的问题。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86+9=95(个)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个数”的问题。 【活动要求】【活动要求】 1. 读题目后,说说: 一班有( )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 )面。 2.想想:应该怎样求二

47、班的小红旗?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合作: A.用小棒或者画小红旗的方法来试试。 B.怎样列出算式? 3.展示分享 4.教师点拨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24 页的“做一做”。 2.练习四 25 页第一题。 六、总结提升六、总结提升 1.在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楚数量关系。 2.在计算时不要忘记单位和作答。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一班: 二班:比一班多得 3 面 ?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加法计算。 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课后要求

48、: 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完成课本 P25 页第 2、第 3 题。 2. 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361 教学法”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连加的计算方法例 1 年级:年级:二年级 主备教师:主备教师: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探究,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式题。 2.能运用连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连加计算 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

49、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挂图 预习提纲:完成课本P29页练习五的第一题,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导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一、导入揭题 出示课本 27 页的情景图:秋天,南瓜成熟了,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到田里帮农民伯伯收南瓜,我们也去帮忙吧!算一算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 二、明确目标二、明确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和连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2.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预习反馈三、预习反馈 19+25+40= 84 40+36+20= 96 19+51+20=90 四、师生活动四、师生活动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的方法和连

50、加竖式的简便写法。 【活动要求】【活动要求】 出示 27 页例 1 情境图。 1.说说收南瓜的同学分为几组? 2.每组各收了几个南瓜?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 1.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活动要求,明确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 (1)对子交流,帮扶。 (2)小组交流:他们一共收了几个南瓜?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3.展示分享 4.教师点拨:在计算连加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当堂训练五、当堂训练 1.课本 P28 页做一做的第一组题 2.跳绳比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路 34 下 20 下 36 下 小聪 39 下 19 下 42 下 小雪 18 下 41 下 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小学数学 > 人教版 > 二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