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巩固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花好****3 文档编号:189933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巩固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 念奴娇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怀古 *永遇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声声慢 (寻寻觅觅寻寻觅觅)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时间:45 分钟 满分:70 分 得分: 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 分)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解析 A 项, “浪涛尽”应为“浪淘尽”; B 项, “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 D 项,“无情”应为“无晴”。 答案 C 2.下列句子

2、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浪淘 (冲刷)尽,千古风流 (有功业)人物。 B.谈笑间,樯橹 (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C.料峭 (十分寒冷)春风吹酒醒。 D.回首向来萧瑟 (凄凉)处。 解析 B 项,应是代指曹操的战船;C 项,应是微冷;D 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 音。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故 国神游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B.远芳侵古道 道 狭草木长 C.风雨不动安如 山 天阶夜色凉如 水 D.一任 群芳妒 一任 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析 A 项,形容词,旧的;名词,原因。B 项,均为名词,道路;C 项,均为 动词

3、,好像;D 项,均为副词,任凭。 答案 A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何妨吟啸且 徐行 A.父母且 不顾,何言子与妻 B.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 泣 C.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 D.不出,火且 尽 解析 例句和 B 项都是连词,一面一面。A 项,为副词,尚且,还;C 项,为副词,将,将近;D 项,为副词,将要。 答案 B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B 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是比喻。

4、 答案 B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 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 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 字以内为小令,如如 梦令 ;5990 字为中调,如一剪梅 ;91 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 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

5、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 解析 D 项,李煜是南唐后主,应属婉约词人。 答案 D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中“ ,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词用“ , ”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 的尾声。 (3)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中 “ , ”,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答案 (1)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二、能力素养提升(46 分) (一)课内阅读(9 分) 阅读念奴娇 赤

6、壁怀古 ,完成 89 题。 8.下列对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 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宿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 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 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 与

7、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 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 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 D 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 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 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答案 D 9.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情调不合,你的看法如何? (6 分) 答案 “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 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已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

8、未实现青云之志。“人 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 “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 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二)课外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011 题。(9 分) 点绛唇 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 。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 。一送西飞雁。 【注】 秦山禹甸:指会稽。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 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9、 分) A.“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手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 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离情别绪的阳关曲 ,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心绪。 B.“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 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湿润了,他不忍心 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 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 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 D.“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 ,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起身的茫茫 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解析 C 项,“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有误,从词中看,这应为作者看到的

10、 眼前景。 答案 C 11.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高超脱俗)”, “超脱”体现在哪里?请简 要赏析。(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的能力。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要 具体分析“超脱”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词句中的。 答案 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 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 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 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3 题。(9 分) 鹧鸪天 【注】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

11、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苏轼在黄州时。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 体环境,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 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这几句写雨后初晴,词人拄着藜杖,踏 着斜阳,漫步在古城旁,徜徉于乡村外,直接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D.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

12、时所见村景, 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 昨夜之雨而引起。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解析 C 项,“直接展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错误,应该是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 显示其内心世界。 答案 C 13.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 者怎样的感慨?请结合句子中的词语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反映了作者被贬黄州、百般寂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凄凉之感。 “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有自嘲之意,而“三更雨”则烘托了凄凉的气 氛与作者夜不能寐的落寞心境; “浮生”表达了作者对贬谪生活无所作为以及 飘忽人生的感慨;“凉”字一语双关,既

13、是天气凉,更是作者内心的凄凉; 一个“又”字加重了这层凄苦,表现了词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空虚之 感。 (三)语言表达(19 分) 1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对词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苏轼。在苏轼之前,填词时, 。苏轼 第一次使词从重视音乐的框框中摆脱出来, 与音乐初步分离, 进而重视文学因素, 首先使词成为一种文学体裁。 苏轼在词中自由畅达地表现人生中各种各样的生活 情趣、生活感慨,不仅把本来属于诗歌的“言志”内容写到词中,而且把诗里已 经出现的形式技巧也用在词里, ,也使词的形式技巧

14、发生了变化。 解析 该语段是围绕苏轼对词的贡献展开的。 空后面一句说苏轼开始注重文学 因素,空前面限定是苏轼填词之前,所以应和后面苏轼的做法相反,即“更重 视音乐”。空,分析前面的内容,共两点:一是苏轼把诗歌“言志”的内容写 到词中,二是苏轼把写诗的技巧用在词里。空后提到苏轼使词的形式技巧发生 变化, 对应前文, 空应概括苏轼对词内容上的影响, 即 “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 。 答案 音乐因素重于文学因素(更重视音乐) 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 15.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中的任一句扩 展成一段话,表达孤独寂寞的心境。(7 分) 答案 (示例)一路征程,不觉已是黄昏时分

15、。抬眼所见,是一棵缀着稀疏黄叶的 千年古树,树身缠绕着几根枯黑的牵牛藤蔓,树顶的乌鸦“哇哇”叫个不停。不 知这种漂泊异乡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句子的语序,做到句式协调一致、整齐对 称。(6 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巨钻, 在古代文学的“国度”里, 她是一块园圃,盛开着芬芳绚丽的花朵;她好像一位千娇百媚的美人,舞动着身 体;她又像是跳跃着千啼百啭音符的乐章;她也像是记录世间万物悲欢的巨著。 这些足以使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给人们带来绝美的艺术享受。 解析 解答此题,要分析四个句子的特点,取其中的一

16、句作为标准句。分析画线 句, 第一个分句“她是一块园圃,盛开着芬芳绚丽的花朵”相对来说更能突出重 点, 可以把它作为标准句,其他三个句子按照这个标准句的句子结构进行改写即 可。 答案 她是一块园圃,盛开着芬芳绚丽的花朵;她是一位美人,舞动着千娇百媚 的身体;她是一篇乐章,跳跃着千啼百啭的音符;她是一部巨著,记录着世间万 物的悲欢。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时间:45 分钟 满分:70 分 得分: 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1 分)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满地黄花堆积,憔悴陨,如今有谁堪摘? B.梧桐更兼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舞榭歌台

17、,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 解析 A 项,“憔悴陨”应为“憔悴损”;B 项“喜雨”应为“细雨”;D 项, “仓惶”应为“仓皇”。 答案 C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舞榭 歌台(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B.最难将息 (养息,休息) C.这次第 (光景,状况) D.元嘉草草,封 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解析 D 项,“封”指登山祭天,以纪功勋。 答案 D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独自 怎生得黑 C.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18、 D.赢得 仓皇北顾 解析 D 项,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答案 D 4.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 项是( )(3 分)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 A 项,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香稻余粒, 凤凰栖碧梧老枝” , 或者 “鹦 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B 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 生华发”;D 项,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答案 C 5.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19、3 分)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解析 B 项,是比喻。A 项,用“烽火”代指“战争” ;C 项,用“金戈铁马” 代指“精锐的部队”;D 项,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答案 B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 子是“ , ”。 (2)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辛弃疾以廉颇自喻,抒发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化繁为简,化多为少

20、,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 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 “ , ”代之。 答案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3)这次第 怎一 个愁字了得 二、能力素养提升(49 分) (一)课内阅读(18 分) 阅读课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完成 78 题。(9 分)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 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 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

21、率出兵遭到惨败的 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 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解析 C 项,“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 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答案 C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境?(6 分) 答案 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 这一年词人已经 65 岁了, 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 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 他猜想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 快变成了事实,韩侂胄

22、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阅读课文声声慢 ,完成 910 题。(9 分)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寻寻觅觅”, 不是写实, 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 现实生活的空虚, 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 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 “淡” 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 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 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

23、,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 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 解析 B 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 两盏”也不是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 心中的愁。 答案 B 1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是怎样融情入景的?结合词 人生活背景,试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后期经过战乱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词的情调十分低 沉,自己的晚境,孤苦飘零,看到菊花枯萎凋落,堆积一地,就像看到了自己。 人憔悴,花也憔悴,花枯萎,人瘦损,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满地黄花

24、寄托了词 人无尽孤寂哀怨之情。 (二)课外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2 题。(9 分)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 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 去 ,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此词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途中抒怀的作品。 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化用了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 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

25、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 “怪” ,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 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 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能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 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 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解析 B 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 。 答案 B 12.这首词

26、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6 分) 解析 这首词虽是“江行”,却没有写景,全词都是兴感,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 古之情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哀 叹, 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渴望能如古代英雄一样建立伟业,但另一方面又倦于宦游 的失意矛盾之情。 答案 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又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 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 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 一方面苦于世事, 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314 题。(9 分)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

27、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 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 【注】 ,不惯起来听。 【注】 北人: 北宋灭亡, 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 故称“北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 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阕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 芭蕉树长在窗前, 但却能够“阴满中庭”, 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C.下阕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 时仍处于苦苦的思

28、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 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解析 A 项,“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含蓄深沉。 答案 A 14.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中“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情 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示例一)虽然这首词的雨打在芭蕉上, 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 是作者借以传递的感情是相同的,书写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打在梧桐 上或者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点点,不断重复,凄清悲凉。这雨点虽

29、然是打在 叶子上,可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却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 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示例二)不尽相同。 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 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着个人和家 庭的悲愁,但是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三)语言表达(13 分) 15.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 我们仰视历史天空灿烂的诗星,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 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4 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

30、的无奈; 答案 (示例)苏轼在赤壁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16.为空白处的文字排序,只填序号即可。(4 分)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个特点, 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 史典故。 。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百余字的篇幅,叙及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 意念丝丝入扣。 故有人批评辛词“掉书袋” 灵活用典可以以古喻今 以辛弃疾的才力 当然更多人则认为 大多数用典都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 浑成自然 但有 时却容易产生生硬艰涩难懂的问题 开阔和提升词的意境

31、及空间 答案 17.仿照第一幅漫画中的文字,任选余下两幅图中的一幅,根据提示写一首打油 诗,要求押韵,符合漫画内容。(5 分) (作者:曾初良) 示例 (有关名利的思考): 闲看史书论今古, 钱犹在世人入土。 多少追名逐利客, 一生钻营又何苦。 第二幅(有关挠痒的思考): 第三幅(有关守望的思考): 解析 第二幅画是有关挠痒的,打油诗相对难写,可借助相关的生活常识或逻辑 知识, 比如“隔靴搔痒”“挠痒要使劲抓重点”等,再结合漫画内容拟写即 可。第三幅画的话题是“守望”,漫画的内容比较清晰,一是有人远行,二是有 人目送。目送的人是父母,他们的守望从子女远行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 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温情、期待等。在拟写打油诗的时候要注意每句的字数相等, 注意押韵的问题。 答案 (第二幅)解开衣服脱下袍,自己身体自己挠。他人岂知痛痒处,爽与不爽 差分毫。 (第三幅)儿女告别去远方, 父母牵挂暗神伤。 从此村口常张望, 唯愿平安归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