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49154 上传时间:2020-08-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 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 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 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 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

2、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从奴隶 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 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 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 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 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 更是有岳飞抗金, 几乎就要直捣黄龙; 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 “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 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幼年时期,和党 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

3、英雄。1161 他 21 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 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 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 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 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 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 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大家都知道宋高宗赵构最可恶的一件事 就是杀害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自然对于辛

4、弃疾这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从敌占区投奔过来的武 将”不会重视,此后辛弃疾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的 到了重用,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因为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 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 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 66 岁的时候做的。当时一个很有权势的大臣韩 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北伐金国。为了笼络人心,起用了一批主战的老臣,当时辛弃 疾也被韩侂胄任命为安抚使。但是在任上一年之后,辛弃疾却已看出了韩侂胄并不是真的想收 复失地,也并不是信任他,而只是利用他,因此对于北伐完全失去了信心。更感慨韩侂胄不懂 军

5、事,会导致北伐失败。这首词就是作者对于此事情况的内心感受的表达。 【文章感知】 1带领同学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2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 (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 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 写到: “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 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 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

6、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 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 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 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 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

7、过 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 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 草鞋为生, 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 不过后来, 刘裕少有大志, 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 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 403 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 。公元 404 年二月初一,刘裕 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 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

8、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 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 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 420 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 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提问:作者在此处提到,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又说“斜阳草树” 。两相对 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 建立了刘宋。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 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提问: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

9、确: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 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2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 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2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3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元

10、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 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提问: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 什么? 明确: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 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 四十三年过去了, (现在) 向北遥望, 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

11、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 也就是 1163 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 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提问: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 来影射谁呢? 明确: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 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 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 鼓的景象。 提

12、问:作者有什么感想? 明确: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 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商女不 知亡国恨。 提问: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此处为什么 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明确: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因此,就更应 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 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 无奈。 学过两首词

13、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 :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出生地所处时代经历做官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四川眉县北宋中期冤狱、坎坷文官,颇有政绩 47 岁;辛弃疾山东济南南宋初年建功 立业,不得重用武官,战功卓著 66 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周瑜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孙仲谋、刘裕、

14、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 为国效力, 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 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 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 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 方。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 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 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 则是想继续效力, 更多的诗感慨当初, 不愿老去的思想。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