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我的我的“长生果长生果” 我的“长生果”是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感情真挚,层次分明。“长 生果”加上引号,说明它有特殊的含义,在文中指的是“书”。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 类文明长久不衰的营养品,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表达了书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 己对书籍的无比喜爱之情。 作者以时间为顺序,满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作“香 烟人”的小画片,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她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 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不仅扩展了作者的想象力,锻炼 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也提高了作者的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
2、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 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作者的读书生活充满情趣,为饱览“香烟人”小画片而“卖力地呐喊助威”,“看得津 津有味”到“感到不过瘾”。作者的用词也童趣十足。写读“连环画”时,作者运用“浮想 联翩、泪落如珠”等词语,生动再现了作者读书时的如醉如痴。写读文艺书籍时,“直奔那 里”“差不多都”等词语更是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如饥似渴的读书状态。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喻、差”等生字,掌握多音字“差、 奔”;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流光溢彩、眼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理解 作者从童年读书、
3、作文中悟出的道理,体会“长生果”的含义。 3通过学习,感受作者对书籍的浓厚兴趣和对阅读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读书、习作的 方法。 教学重点 1会认“喻、差”等生字,掌握多音字“差、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理解 作者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的道理,体会“长生果”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书籍的浓厚兴趣和对阅读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读书、习作的方法。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 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 的自学效果。
4、教学“籍、 甸”这些生字时, 可以结合图片理解; 教学“奔、 馈”这些生字时, 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教学“喻、饥、皎”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主理解词义,教师对重点 词语、难词进行强调。 2阅读教学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选择合适的梳理方法,根据要求梳理出作者读书的 类型,以及从阅读和作文中悟出的道理。学生在梳理信息之后,要引导学生用一段完整的话 把所有信息说清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梳理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本课中作者读过的书籍表述得很 清楚, 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出关键词句, 借助
5、结构图或者表格等形式, 梳理出小画片、 连环画、文艺书籍和古今中外大部头小说等书籍类型的信息,再梳理出书籍的具体内容,把 相关信息说清楚。在充分交流作者读书类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从文中梳理 出作者从读书、作文中悟出道理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虽文中没有直接说明,但作者 借助自己两次作文的事例,暗示了阅读和作文的关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 习,自主交流作者作文中丰富的想象、传神的借鉴等方面与阅读的关系。最后可以再让学生 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说一说阅读和习作的关系。 3语言表达 情真意切、真实可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作者开篇便说:“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 明的长生果。这个比
6、喻,我觉得特别亲切。”接着以一连串美好的画面蝴蝶飞过花 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来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 美好。在对具体读书生活的回忆中,作者对自己的阅读及其感受描写得极为生动传神,使人 仿佛看到一个如饥似渴读书的孩子,沉迷于书中的世界,汲取着营养,在一天天地成长。尤 其是两次作文的实例,有力地印证了阅读的功效。由此,“我的长生果”寓意自明。在 教学时,需要聚焦这些关键词句,品味作者真挚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对阅读的感受。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多媒体课件。 1 课时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
7、,你们见过“长生果”吗?(没有)老师也没有见过,但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课文却叫做“我的长生果”,你们知道作者的“长生果”到底是什么吗?(书) 2过渡:书是文明“长生果”,受用一生乐无穷。“长生果”原指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的果子,作家叶文玲将书比作“长生果”,形象贴切地表明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具 有丰富的营养,可以使人类的文明延续不衰。那作者的那颗“长生果”滋味究竟如何呢?让 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一番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
8、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差、偿”为翘舌音,“磁”为平舌音。“酵”读 ji o,不读 xi o。 5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6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书是怎样得来的?边读边勾 画,梳理出重点信息。 7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应内容。 (1)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借阅刮“香烟人”的男孩子的。 (2)真正的连环画: 七色花 血泪仇 刘胡兰小传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古丽雅的 道路借阅小学美术老师的,
9、哥哥的朋友们送的。 (3)文化站里的文艺书籍小镇文化站。 (4)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学校图书馆。 8课文不仅写了读书,还写了作文,快速回顾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几件有关写作的 事? 两件。分别是题为“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的写作经历。 板块三 品读释疑,突破重难 1“我”的读书生活。 (1)“我”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带给我怎样的感受?文中第几自然段写了“我”的感受? (第 2 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 2 自然段,感受“我”少年时代读书的美好。 句段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 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
10、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 乐章。 第一句话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表现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愉悦感 受比作可见可感的自然风光, 化抽象为具体, 意境优美。 第二句话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画页”“乐章”,分别与上一句中的“蜂蝶飞过花丛”“泉水 流经山谷”照应,突出表现了“我”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3)“我”的读书生活是从哪里开始的? “我”的最早读物: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 (4)课件出示相关句子,体会“我”儿时的天真和对书的热爱。 句段 2: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 儿。 指导掌握多音字“差”。 “差
11、”在表示“派遣(去做事)”“被派遣去做的事, 公务, 职务”“旧时指被派遣的人, 差役”时, 读 chi, 如“差人去办、 兼差、 听差”; 在表示“错误”“不相当, 不相合”“缺, 欠”“不好,不够标准”时,读 ch ,如“说差了、差得远、还差一个人、质量差”;在表 示“不同,不同之点”“大致还可以”“差数,减法运算的得数”时,读 ch,如“差别、 差强人意、差数”;只在“参差”一词中读 c。 体会表达效果。 “美差”指给大人买烟,可以赚得“香烟人”的小画片;“眼羡”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对 小画片的向往、喜爱之情,侧面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 句段 3: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
12、家手里饱览那一大沓画片。这 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卖力”“呐喊助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童真,写出了“我”对小画片的浓厚 兴趣。 (5)过渡: 小画片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吗?(不能)你从文中哪句话能看出来。 (学生答, 课件出示相应句子,明确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句段 4: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第 4 自然段独句成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这些小画片已不 能满足“我”的阅读需求了,自然引出下文看真正的连环画。 (6)抓住第5自然段“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这些词语体会“我”对连环 画的痴迷与投
13、入。 (7)过渡:当连环画也不能使“我”满足以后,“我”又开始读什么? 小镇文化站的文艺书籍。 (8)出示相应句子,体会“我”读文艺书籍时的投入。 句段 5:渐渐地,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 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天一放下书包就直奔那里。 指导掌握多音字“奔”。 “奔”在表示“直朝目的地走去”“朝,向”“年纪接近(四十岁、五十岁等)”“为某 事奔走”时,读 b n,如“直奔山上、奔这边看、爷爷是奔七十的了、奔球票”;在表示“奔 走, 急跑”“赶紧, 赶忙或赶急事”“逃跑”时, 读 bn, 如“一路狂奔、 奔丧、 东奔西窜”。 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 此处的
14、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绿洲”指的是有几百册图书的小镇文化站。文化站有几 百册图书, 对于已经不满足于看连环画的“我”来说, 无异于沙漠中的旅人遇到了一块绿洲。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句段 6: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囫囵吞枣: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体会引用前人的话“不求甚解”的作用。 “不求甚解”引用了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话,在这里指由于作者水平有限,读不懂的就放 过去,是一种无奈之举。虽然文艺书籍对于当时的作者来说,的确难以读懂,但这丝毫没有 影
15、响作者读书的热情。 (9)过渡: “我”读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后来, “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 又是什么使“我”着迷?(学校图书馆里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这时的阅读经历中“我”养 成了什么好习惯?这个习惯带给了“我”什么益处?(学生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句段 7: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 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这两句话写出了“我”做笔记的方法:记书中优美的词语和描写的精彩段落;也写出了 做笔记带给“我”的益处:锻炼了我的记忆力,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10)小结:“我”满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读物由
16、叫做“香烟人” 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我”的阅读 经历也启示我们:读书范围要广,要博览群书;同时,在阅读时,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这样才能从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2“我”的写作经历。 (1)过渡:“我”对阅读如此如醉如痴,那么通过阅读“我”收获到了什么呢?(指名答, 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句段 8: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 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待上半天,构想种种神 话传说。 小结:“我”得到的第一点报偿是“作文常居全班之冠”,第二点是“阅读也大大扩 展了我的想
17、象力”。 思考:为什么醉心阅读会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适时指导并明 确) 阅读使“我”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增强,为写作时能准确借鉴、模仿和创造打下基础;阅 读使“我”的想象力丰富,而丰富的想象力能让作文新颖、别致。 (2)过渡: “我”在两次写作的实践中证明了阅读给“我”带来的收获, 自己读一读第 8 14 自然段,看看阅读究竟是怎样给我馈赠的。 句段 9: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 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我心里忽然掠 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
18、的感受去 写秋天。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千篇一律: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在对比中体会“我”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将同学们写作文与“我”写作文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 写出读书带给“我”的收获。 “不 安分的一念”正是“我”写出别出心裁的成功之作的关键所在,即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写 出真情实感。而能有这样的独出心裁,正是阅读带给“我”的馈赠。 句段 10: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 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 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
19、容格外灿 烂。 “我”列举自己作文中的几句精彩描写,表达了对秋天的个性化的体验。运用拟人和排 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秋天的清爽和丰收的景象,表现了秋天的美好,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 独特感受。与上文“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相照应。 句段 11: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体会“我”从这次写作中悟出的道理。 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鲜味”指写作文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和语言,要 独具特色。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先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句段 12: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
20、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 挥了作用。 体会“我”在“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这次写作中灵感的迸发。 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才能薄发。把 平常积累的词语比作酵母,这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只有 平日里注重课外阅读积累和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在作文中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句段 13: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 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 体会“我”从这次写作中悟出的道理。 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
21、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 些方法。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3过渡:了解了“我”的读书生活和“我”的写作经历后,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将书 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原指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果子。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第 1 自然段就把书比作长生果,充分说明了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作用。而对“我”个人 来说,读书扩展了“我”的想象力,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使“我”受益匪浅,因此对 “我”来说,书的确就是“我”的“长生果”。 板块四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2出示关于写作的名
22、言,引导学生诵读,拓展知识面。 感受最深的人才会有传神的笔调。 好作品的秘密,在于用新的方式叙述一件旧事,或用一种旧的方式叙述一件新事。 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 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 3 小结: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它具有丰富的营养, 滋润着正在成长的“小苗”; 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在我们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同学们, 去寻找自己的“长生果”吧,从中汲取营养,寻找妙笔生花的方法,去体验写出好文章的快 乐。 完成对应训练。 1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语段,在诵读 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把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感贯穿始终;在阅读中,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交 流体会;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阅读的能力。 2读写结合,听说并用。这篇课文很好地写出了作文与读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课文内 容的梳理,可以将作者的读书方法、写作方法用到以后的读书、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