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点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1178 上传时间:2020-06-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点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第 2 课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题组 1 孟子、荀子与儒家 1(2018 宿迁马陵中学高二月考)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 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 一思想的是( ) 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的 尚书 属于先秦儒家经典, 故排除属于法家“废除井田制, 承认土地私有” 思想的 A 项和墨家“尚贤”主张的 B 项;题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先秦 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故排

2、除属于儒家学派“性恶论”思想的 D 项,选择 C 项。 2(2019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阶段性检测)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 俱黑。”由此,他比喻( )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明确说明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 成长的重要作用,故选 C 项。A、B、D 三项在材料中均体现不出,排除。 3(2018 广东中山纪念中学期末考试)孟子和荀子同出孔门,但两人在人性论方面观点迥异,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两人的最终目标都是( ) A

3、消除等级差异 B探求人生真谛 C维护人的尊严 D追求使人向善 答案 D 解析 孟子主张“性本善”,要求人们坚守善的本性;荀子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 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所以两人殊途同归,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使人向善,故 D 项正确。其 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4(2018 洛阳高二期中)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 禹”。这说明先秦儒学家( ) A认为“人性本善” B重视教化作用 C主张“为政以德” D推崇“性恶论”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 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故 B 项正确。

4、A 项是孟子人性思想;C 项是孔子的思 想;D 项是荀子的思想。 题组 2 墨家、道家 5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 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答案 B 解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 A 错误;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 B 正确;荀子 主张礼法并用,提倡仁义、王道,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故 C 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 国,不涉及仁,故 D 错误。 6墨家认为,儒家坚持

5、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 这种思想的根源是( ) A墨家主张节俭 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 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下层劳 动者利益,故选 B 项。 题组 3 法家、兵家 7(2019 河北衡水中学高二月考)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 渐取得与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论 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 D迎合了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D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对法家思想的认识。诸子百家思想各有特色、各有优劣,故 A 项错误; 在“百家争鸣”中大部分思想流派都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论,法家也不例外,故 B 项错误; 先秦的儒家思想也是重在维护统治者权威的,不只是法家独有,故 C 项错误;法家主张顺应 了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中央集权制,故 D 项正确。 8(2019 乐山高二检测)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 ) 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 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

7、的法令就能 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材料主 旨不符,故 A、B、D 三项错误。 9(2018 牡丹江高二检测)韩非在韩非子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 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表明韩非( ) A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 B具有民本思想 C反对儒家的道德教化主张 D强调忠君思想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 常道也”表明韩非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故选 A。B、C、D 都不符合材料信息。 10 唐代周昙说: “曾嫌胜己害贤人, 钻火明知速自焚。 断足尔

8、能行不足, 逢君谁肯不酬君。 ” 毛泽东也曾评价:“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上述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孙膑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断足”“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评论的是 军事家孙膑,故答案为 D 项。 11(2018 安徽师大附中高二期中)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 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 名”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 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认识到士

9、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 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纷争,故 A 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 中可能位极人臣,但是和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对世卿世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 B 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更强调有一技之长, 没有道德的约束, 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象, 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12(2018 桂林高二检测)墨子 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 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这句话体现的思 想是( ) A兼爱非攻 B以民为本 C公正

10、至上 D以德治国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 按官职从事于职事, 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 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 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提拔正直无私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 仇恨的人,强调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故 C 项正确。 13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 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答案 A 解析 “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契合儒家“入世”的思想

11、和“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操; “超凡脱俗、 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契合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和“逍遥”的生活态度, 故 A 正确,B、C、D 错误。 14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 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答案 C 解析 孔子的“爱人”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故可排除 A 项和 D 项;B 项只符合孟子;三者的共性只有 C 项,即都主张通过互爱互利来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1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 隐士派”“

12、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 指出它们分别代表的学派是( ) A儒、道、法 B儒、法、道 C法、儒、道 D道、法、儒 答案 D 解析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反映的是顺应自然的“无为”思想的道家;由“专制君主 的参谋集团”中的“专制”可知是法家思想;由“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中的“同情心”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的观点。 16(2019 南师附中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 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

13、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 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 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 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 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 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 争鸣”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

14、 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根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 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 (2)认识: 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 长幼秩序)。 推崇的主张: 墨家的“强本节用” 思想。不足: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 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解析 第(1)问,“诸子”的含义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 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抓住设问中“儒学的社会价值”“推崇墨家”“法家的 不足”, 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回答。 第(3)问, 根据材料三中“形成了时代”“萌 芽形态”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岳麓版 > 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