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0833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季氏将伐颛臾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文本 3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孔 子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积累文言知识。2.思维与审美:(1)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观点; (2)品味语言,分析文章的辩驳艺术。 任务情境: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巴黎集会上说道,人类要想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 2 500 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崇拜孔子?我想,这是因为我国伟大的教 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那么,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 思想都包括哪些内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进一步理 解孔子的“仁”。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 1 段)季氏将

2、伐颛臾。冉有、季路见 (拜见,谒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 (用兵)于颛 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 (复指“尔”,用作代词)过 (责备,用作动词)与?夫颛臾,昔 者先王 (先代的国君)以为 (“以之为”的省略,用它做)东蒙主 (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且在邦域 之中 (意为颛臾在鲁国境内)矣,是 (这)社稷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国家的象征。 这里指鲁国)之臣也。何 以伐为 (“为什么呢”,表示反问语气)?” 请概括段意: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消息后,对冉有进行了 批评。 (第 2 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陈

3、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力就 (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 (位,职务),不能者止。危而 不持 (护持),颠 (跌倒)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 柙 (关猛兽的木笼子),龟 (龟甲,用来占卜吉凶)玉毁于椟 (木匣)中,是谁之过与?” 请概括段意: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3段)冉有曰: “今夫颛臾, 固 (城郭坚固)而近 (靠近)于费 (季氏的封地, 在今山东费县),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 (痛恨、讨厌)夫舍 (舍弃,回避)曰欲之 (想 要那样)而必为之辞 (找托辞,找借口)。丘也闻有国 (诸侯的封地

4、)有家 (卿大夫的封地)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覆)。夫 (句首语气词)如是 (如 此),故远人不服,则修 (发扬)文德 文教(指礼乐)和德政(指仁义之政)以来之。既来之,则安 (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 (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 守也;而谋动干戈 (盾牌和戈, 泛指武器)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 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 (宫 廷之内,这里指季氏与鲁哀公之间的危机)也。” 请概括段意: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二、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请阅读课文并回答图后问题。 孔子是如何反驳冉有“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

5、一问题的,请在图中处填出相应的 内容。 答案 均无贫 和无寡 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答:_ 答案 冉有、 季路拜见孔子说: “季康子将要对颛臾用兵。 ”(得分点: “见”“有事”“于”, 句意对)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_ 答案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得分点:“尔”“是”“过”“无乃 与”,“尔是过”句式,句意对)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答:_ 答案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得 分点:“持”“颠”“扶”“焉”“相”,句意对) 4孔子曰

6、:“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答:_ 答案 孔子说: “冉有! 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得分点: “疾”“欲”“辞”,句意对) 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_ 答案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推行礼乐之类的德政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 来 了 以 后 , 就 要 使 他 们 安 定 下 来 。 ( 得 分 点 : “ 如 是 ”“ 服 ”“ 修 ”“ 文 德”“来”“既”“安”,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观点 6冉有、季路怎么看待“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他们是如何陈述自己看法的? 答:_ 答案

7、 (1)冉有支持,季路赞同。 (2)含糊其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推卸责任: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强词夺理: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7孔子反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答:_ 答案 (1)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2)颛臾在邦域之内,不必伐;(3)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8文章第 3 段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_ 答案 表明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 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最后这一句话有何用意? 答:_ 答案 这句话是孔子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做出的精辟论断。季氏将伐颛臾,目的是削

8、弱鲁君的 实力,最终是要篡夺政权。孔子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 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微任务活动三 鉴赏语言特点,分析辩驳艺术 10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无法正面回答,便把季氏拉出来做挡箭牌,企图推卸责任,孔子 又是怎样批驳的呢? 答:_ 答案 (1)引名言。孔子先引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 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 (2)作类比。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指出他们的责任,他们不能一 味苟同,纵容主人。 (3)用比喻。孔子打了一个比方:“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然是管理 者的过失,看护者

9、的责任。孔子运用比喻来阐释深刻的道理,鲜明地指出了两个学生的责任 无可推脱。 11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何只批评了一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就 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答:_ 答案 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 就重。这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12论语 是一本语录体文集, 它朴素简洁, 只言片语就给我们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章,具体谈一谈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_ 答案 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的神态气质。例如,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

10、 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 而亲切。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 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了出来。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了 当时声色俱厉的严肃态度。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共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 急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请从季路的性格或心态方面探讨一下原因。 答:_ 答案 (观点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自个儿乐得清闲。 (观点二)对于攻打颛臾, 季路并非是冉有那样的铁

11、杆儿支持者, 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 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主张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 统治、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 的正统思想,影响极大,被尊称为“圣人”。晚年整理“六经”(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 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

12、论语中。 (2)对孔子的评价 太史公曰: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 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唐庚、强行父唐子西文录 东方找到一位智者。伏尔泰 孔子是“无冕皇帝”。李约瑟 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爱默生 2背景展示 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把持鲁国朝政多年,鲁国王室日益衰微。其 中季孙氏势力最大。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

13、小国,其国民与其国君都是公臣,并且它的 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 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 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孙氏门下,且都参与了讨伐颛臾的 谋划工作。二人将此消息告诉了孔子,于是就有了孔子与这两位弟子的对话。 3文体知识 语录体 语录体,一种古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 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被称为“语录体”。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

14、、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例句 解析 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推测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有事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古义:用兵 今义:有事情 国/家 丘也闻有国 有家 者 古义: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封地 今义:国家/家庭和住所 不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古义:社会不安定 今义:不安定,不安宁;客套话,表歉意 和感激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止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动词,不去任职 臣舍人相如止 臣曰 动词,阻止 其为时止 十有一月耳 同“只”,副词,只、仅 见 冉有、季路见 于孔子曰 动词,拜见,谒见 昨夜见 军帖,可汗大点兵 动词,看见

15、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动词,召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 牛羊 动词,显现 过 是谁之过 与 名词,过错、过失 无乃尔是过 与 动词,责备 且尔言过 矣 形容词,错,错误 故尝与过 宋将军 动词,拜访,访问 还,不过 三十日 动词,超过 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 副词,过分、过于 4虚词辨析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于 冉有、季路见于 孔子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 季氏将有事于 颛臾 介词,对 虎兕出于 柙,龟玉毁于椟中 介词,前“于”,从;后“于”,在 臣诚恐见欺于 王而负赵 介词,表被动,被 苛政猛于 虎也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而

16、危而 不持,颠而 不扶 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却 固而 近于费 连词,表并列,并且 简能而 任之 连词,表承接 吾尝终日而 思矣 连词,表修饰 如是而 已 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为 何以伐为 与“何”组成固定句式“何为”,表 示反问语气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 之辞 介词,替 不足为 外人道也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 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介词,表被动 竭诚则吴越为 一体 动词,成为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忧 后世必为子孙忧 动词用作名词,忧患、祸患 来,安 既来 之,则安 之 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来 则修文德以来 之 使动用法,使来 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

17、必为之辞 名词用作动词,找托辞,找借口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状语后置句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的状语“于颛臾”后置 状语后置句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 动词“出”“毁”的状语“于柙”“于 椟”中后置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句 无乃尔是过与 “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即 “过尔” 宾语前置句 何以伐为 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何以”即“以 何” 二、名言警句 1课内名句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既来之,则安之。 2

18、课外名句论语名句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学而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雍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卫灵公 三、文化常识 1 论语 :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 行。成书于战国初期。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话语、经典语句、 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

19、描写,展示人物 形象。 2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的尊称。 3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4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5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一说为宫墙。 一、 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 ,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 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 2 500 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 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 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 2 500 多年前

20、的 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 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 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 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 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

21、先师”,殊 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童心童趣。 岂止是童心童趣啊, 暮春时节, 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 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 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 立人格。他 30 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 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

22、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 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 对孔子说: “我已经老了, 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 以您的才能, 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 ” 对于这样的逐客令, 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 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 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 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 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

23、深处也有着复杂 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 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 50 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 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 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 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 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 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

24、, 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 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 在他死后 2 500 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 有这样的想法、 说出这样的话的。 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 因为我知道, 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 吃五谷杂粮的, 都快 50 岁了还一事无成, 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 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 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有删改) 赏析 本文对孔子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在作者眼中, 孔子是一位率真、 可爱、 伟大的人。 本文从三个方

25、面论述了孔子的“率真”: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他具有政治热情、政治抱负、 政治追求;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思想纯洁、崇高,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个凡人,他率 真、可爱,具有常人的情感。 二、 论孔子的幽默(节选) 林语堂 孔子自然是幽默的。 论语一书,有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 入理的话。只可惜前人理学气太厚,不曾懂得。他十四年间,游于宋、卫、陈、蔡之间,不 如意事十之八九, 总是泰然处之。 他那安详自适的态度, 最明显的例子, 就是在陈绝粮一段。 门人都已出怨言了,孔子独弦歌不衰,不改那种安详幽默的态度。他三次问门人:“我们一 班人,不三不四,非牛非虎,流落到这步田地,为什么呢?

26、”这是我最爱的一段,也是使我 们最佩服孔子的一段。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 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孔子听见说:“别的我不知道,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 点像。” 论语是一本好书,虽然编的太坏,或可说,根本没人敢编过。 论语一书,有很 多孔子的人情味。要明白论语的意味,须先明白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脱口而出的 话,幽默自得的话,甚至开玩笑的话,及破口骂人的话。 总而言之, 论语是孔子与门人私下对谈的实录。最宝贵的是,使我们复见孔子的真 面目,就是这些半真半假、雍容自得的实录。由这些闲谈实录,可以想见孔子的真性格。 孔子对他门人,全无架子。不像程颐对哲宗

27、讲学,还要执师生之礼那种臭架子。他一定 要坐着讲。孔子说:“你们两三位,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不好说的吗?我对你们老实没有? 我没有一件事不让你们两三位知道。那就是我。”这亲密的情形,就可想见。孔子到武城, 是他的门人子游当城宰。 听见家家有念书弦诵的声音, 夫子莞尔而笑说: “割鸡焉用牛刀! ” 子游驳他说: “夫子所教是如此, 君子学道则爱人,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说: “你 们两三位听,言偃是对的!我刚才说的,是和他开玩笑而已!” 这是孔子燕居与门人对谈的腔调。若做道貌岸然的考证文章,便可说:“岂有圣人而戏 言乎不信也不义也圣人必不如此,可知其伪也。”你看见过哪一位道学老师, 肯对学生

28、说笑话没有? 赏析 孔子的幽默就是这样的,自自然然,像在静室对至友闲谈,一点不肯装腔作势。 仔细阅读品味论语中的一些章节,孔夫子确实如林语堂所述,具有一个达观者所具有的 阳光和幽默,“孔子并不经常讲笑话,但却一定经常眨眼睛。他所说的许多事情有一种不马 上显露的幽默之处”。 这两篇“读孔子”的文章对孔子的评价有何不同? 答:_ 答案 前文围绕“率真”这个主题词,写出了孔子的可爱、率真和伟大,表现了作者对 孔子的热切赞美和真诚颂扬。后文则着眼于孔子的幽默的特质,使我们复见孔子的真面目, 想见孔子的真性格。 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_ 答案 (示例)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

29、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孔子的一生无 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 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 他创造了以“仁” 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年少的贫困并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 曾动摇他不屈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 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使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阶 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使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 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使我们民族的 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

30、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 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素材点击 孔子一向是温和的,但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孔子却是严厉的。他疾言厉色地指 责弟子冉有和季路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背离仁义,袒护无道之君,还强词夺理,推卸责任, 显示了孔子坚守仁道、正直而行,不阿世、不屈己的人格魅力。不仅如此,孔子还一针见血 地指出季氏真正的忧虑“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他丰富的政 治阅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运用角度 精彩片段 在做官的学生做了不仁之事后, 孔子非但没有绕着弯子说话, 而且还直接指责对 方的强词夺理。正因为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如果仅 仅是温和的细语,恐

31、怕正是为学生找借口埋伏笔,以致留下后患。所以孔子常常会在日常教 育中采用直言不讳的批评:批评宰予的“予之不仁也”!又有批评学生“饱食终日,无所用 心,难矣哉”!甚至还有“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看到“鸣鼓而攻”四个字, 也可以想象到孔子拍案而起的情景了吧! 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讲“教以爱为贵”。一般的观念认为在当下再讲“严”就有点过时。 或者认为“严”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了。事实上,“严”也是一种爱,而且是防止爱 变成害的最有效的手段。 类比论证 课文借鉴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 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季氏将伐颛臾中“

3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当时季氏没有意识到国家内部管理的危机,因此想要 讨伐颛臾,就如同盲人处于“危”和“颠”的状况一样。用人们熟知盲人的情况来类比推导 季氏的情况,通俗易懂,恰到好处。 运用点拨 (1)“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 (2)“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 目的。 (3)“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 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便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因而不易为读者所接受,在某些情况 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4)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 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即时训练 请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答:_ 答案 (示例)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 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 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个性的张扬;我们 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灿烂的星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