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星星 文档编号:140808 上传时间:2020-05-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本文本 1011 念奴娇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怀古 永遇乐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 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理解词作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2.审美:(1)赏析词作重点语句及 其艺术手法;(2)把握 念奴娇 赤壁怀古人物形象特点;(3)理解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故内涵及作用。 任务情境:1.念奴娇 赤壁怀古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 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 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 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

2、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这,就是苏 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 2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辛弃疾墓 前的一副对联,上联谈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下联写辛弃疾的黍离之悲和爱国情怀。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他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感受他的豪放词风和爱国情怀。 下面是本课两首词的结构思维导图,请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 惊 拍 卷 追慕英雄 年轻潇洒 壮志难酬 孙权 吸取教训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微任务活动一 赏

3、析句子,把握情感 1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在词的风格方面有什么特点?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1)“大江东去”四字雄视千古,用语简洁、质朴,气象阔大,声势豪壮,富含哲理。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把英雄的交替更迭同大浪淘沙的壮美形象联系起来, 构想奇妙, 气壮声洪。 (2)作用:提挈全篇,笔力非凡。 2“乱石穿 空,惊涛拍 岸,卷 起千堆雪”一句,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加点的动词有怎样 的表现力? 答:_ 答案 (1)正面描写雄奇景色。仰视石,俯瞰涛,平看浪花。“乱石”绘形,“惊涛”绘声, “雪”绘色,意态纵横,有声有色。(2)“穿”字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

4、霄的态势;“拍” 字表现出波涛的汹涌奔腾;“卷”字表现出波涛翻卷形成浪花的浩大气势,惊心动魄。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1)“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壮丽江山的无比热爱和赞美 之情。“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阕对英雄豪杰周瑜的赞美。 (2)此句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微任务活动二 把握形象特点,赏析艺术手法 4“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句表现了周瑜怎样的形象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 表现手法? 答:_ 答案 (1)形象特点:雍容闲雅,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2)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5、和反衬的表现手法。“灰飞烟灭”运用比喻兼夸张,以曹军 的惨败反衬周瑜的战绩和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对英雄建功立业的仰慕 之情。 5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将周瑜跟自己进行比较的?作者借周瑜塑造了自己怎样的形象? 答:_ 答案 (1)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年龄:周瑜二十多岁;作者四十多岁。 外貌:周瑜英俊儒雅,娇妻相伴相随;作者早生华发,妻子王弗已去世多年。 职位:周瑜是东吴都督,被重用;作者是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周瑜功成名就;作者功业未就。 (2)作者借周瑜衬托出一个多情、多愁善感、被排挤、不得志、无奈、仕途不平、壮志难酬、 悲苦愤懑的白发爱国老者形象。 6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如何

6、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来写周瑜的? 答:_ 答案 用英雄来衬英雄。 用“千古风流人物”以及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来衬托周瑜, 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用美人来衬英雄。 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 由貌美的小乔衬托周瑜英雄年少, 才华横溢。 用英雄来反衬自己。周瑜“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而作者认为自己功业未成 却“早生华发”。在这种映衬中,作者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微任务活动一 赏析句子,把握情感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句有着怎样的内涵? 答:_ 答案 “舞榭歌台”,写承平气象。“风流”,写雄才大略及建树。“雨打风吹”,写历史 风雨。慨叹眼

7、前景象,既表敬仰,又担忧时局,叹英雄不在,惜前人事业后继无人,暗讽南 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 答案 这几句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 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3 作者写孙权和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 原因是什么? 答:_ 答案 (1)情感:孙权和刘裕都是在京口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表达了作者力主抗金、恢复中 原的抱负,借古代帝王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软弱行径。 (2)原因: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明“事在人为”之理,更能凸显作者仰慕英雄和 渴遇

8、明主之意。 微任务活动二 理解典故内涵、作用,赏析艺术手法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用宋文帝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意思?有什 么用意? 答:_ 答案 (1)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那样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 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2)作者用此典故,意在影射张浚北伐失败及其严重后果,警 告当权者应慎重用人,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 5 作者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 采用了什么手法? 其意图是什么? 答:_ 答案 (1)对比手法。一是战争灾难,一是人们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2)意图:表明人

9、们已忘 国耻,统治者苟且偷安,无心收复中原,抒发了对个人命运及国家前途的悲哀、忧虑和对朝 廷腐败无能的不满。 6作者使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答:_ 答案 作者以廉颇自喻,希望被任用,杀敌立功,体现出其不被赏识的无奈和报国无门的悲哀。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与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的词,试比较 这两首词的异同。 答:_ 答案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古迹怀古议论”;意境上均雄浑壮阔;主旨上均 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的上阕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做铺垫; 永 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中

10、也有写景的地方。两首词议论 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的词感慨年华逝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紧扣现实,借 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多用典,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 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

11、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 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等传世。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 “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 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 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 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

12、的悲 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有水调 歌头 带湖吾甚爱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满江红 家住江南 沁园春 杯汝来前 西江 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 2背景展示 (1)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1082 年,苏轼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 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仍未实现,不禁俯仰古今, 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在这之前,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 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 他先居上饶, 后徙铅山, 先后被闲置达八

13、年之久。 直到嘉泰三年(1203) 又被朝廷召入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侂胄想 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 以提高自己的威望, 扩大自己的权势。 辛弃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以 65 岁的高龄来到镇江任职的。 镇江是一个地势险要的军事重镇, 他本以为到这里就能有所 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韩侂胄是为了邀功, 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他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联 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 再回忆自己的经历, 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 更加感到悲愤不平! 于是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

14、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出来。 3名家评点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余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元好问 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开口“大江东去”二句,叹浪淘人物,是自己与周 郎俱在内也。“故垒”句至次阕“灰飞烟灭”句,俱就赤壁写周郎之事。“故国”三句,是 就周郎折到自己。“人间如梦”二句,总结以应起二句。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 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 不可仅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黄苏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词集中不载,尤隽壮可喜。朱文公云:辛幼安、

15、陈同甫,若朝廷赏罚分明,此等人皆 可用。罗大经 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 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杨慎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知识 (1)纶 巾(un) (2)酹 江月(l i) (3)封狼居胥 (x) (4)佛 狸祠(b ) 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6、。 (7)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课外名句苏轼、辛弃疾名句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 (2)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春景 (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6)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三、文化常识 (1)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 (2)京口:南

17、北朝时镇江旧称。 (3)扬州路:路,宋代行政区划名。扬州路指淮南东路,辖境在今江苏北部、安徽东部,治所 在扬州。 一、 将本色张扬 伊 人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诚挚挥洒成行 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绎着本色的张扬。 无须夸耀,不容粉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光彩:苏轼,那个在沉醉了几百年的中 华大地上响亮的名字,那种足以让每一个沽名钓誉、矫情伪饰的文人汗颜的性情。 不错,他把真的自我向天下告白。最细腻的情感,最伤感的孤独,最无羁的豪放临 风长啸,他心一颤,笔一挥,气一吐,内心的所有情感便奔涌而出,潺潺流淌,而他的本色 也在文字的雕琢中一一展露。 苏轼

18、是一杯水,温柔多情,爱悬于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掩饰内心的 思念,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经 历。天人永隔的别离,肝肠寸断的痛苦,刻骨铭心的思念,如水般流淌,把本色细细说讲。 一位至情的文人,不在乎“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劝谏,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名言, 他将灵魂深处那浅浅的相思、 淡淡的哀愁诉说着。 不理会世俗的眼光, 至情的本色由我张扬。 他的文字并非缺乏装饰与文采,没有清词和丽句,只是他将内容看得高于修饰,就好像他把 真我看得高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一般。不掩饰内心那份“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他会 用清寂的背影留下“拣尽寒枝

19、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绝唱,又或“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的哀怨。他像是一杯茶,略带清苦又暗香萦绕。寂寞被他用笔渲染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将他那至性的本色默默张扬。 他将潇洒飘逸的语言服务于思想,他用最华丽的文字书写最理性、最智慧的篇章。苏轼 会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歌赋来向你证明:人生那失望、失意、失落的苦胆可以用冲天 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阔大的长江、阔大的山川、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酒酣胸胆尚 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他把豪放铺洒, 让豁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似酒般甘洌爽快。 “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谪的痛苦蒸发为理性的思 索,不让自

20、己迷失在名利场中。浮游于天地中,放浪于形骸外,他将自己对于生命的卑微与 崇高的思考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不用夸张,他把乐观 理性的本色张扬。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文章要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质朴,却有一个人将华彩 与本色融合得完美无缺。苏轼,用他那清新而又厚重、悲壮、纯正的啸歌引领着碧波澎湃的 文字潮流,为古典的海洋增添了雄浑的乐章,在时空的流转中永远都炫目多彩、熠熠闪光! 赏析 苏轼,一代才子,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 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 内心深处对人世变迁、 世事

21、无常的感伤。 虽然历史的阴霾羁绊了苏轼一生, 但他将本色张扬, 将人生演绎得多彩多姿。 二、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 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 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 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 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 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 说

22、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 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弃疾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 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 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 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 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远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 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

23、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 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 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 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 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 怆的

24、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 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 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之词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 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 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 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他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

25、,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 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脑海中, 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 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 通, 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 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 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 虽然被扭曲、 挤压, 成不了旗杆, 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也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

26、的运动, 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 以积 300 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赏析 作家梁衡凭借渊博的学识、惊人的智慧、独到的视角,对辛弃疾作了如此独特而 又耐人品味的解读。文章概述了辛弃疾不平凡的一生,通过对其词的解读,通过与其他词人 的深刻比较, 剖析了辛弃疾成为爱国志士、 爱国词人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动荡、 时代的磨炼、 庸人的排挤使他的武途不通、政路难行,他只能填词,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倾诉于笔端,把自 己满腹的惆怅寄托于栏杆,把自己无边的寂寞抒发给鸥鹭。 这两篇文章在对苏轼、辛弃疾的叙述上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 答案

27、将本色张扬重在描写苏轼作品本色张扬的特点; 把栏杆拍遍则重在记叙辛 弃疾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你对苏轼或辛弃疾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_ 答案 (示例) 感悟苏轼 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 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 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 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 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

28、文学 源远流长。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 “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 多人受过伤。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 你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 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 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异族中了却残生。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

29、往在智慧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你始 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你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 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你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 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你不断地下放,每一 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 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 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素材点击 (1)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人,“唐宋八

30、大家”之一,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 诗词,但他的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身在官场,屡遭贬斥,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先因“乌台 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因政治上的其他事,先后被贬到惠州、澹州(今海南儋州市),成 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澹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 世。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晚年的他, 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然而,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苏轼却并未因此悲切、消 沉,而是始终以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张扬的个性,追求人生价值,最终 成为屹立不倒的历史巨人。 (2)辛弃疾青年得志, 但自从步入仕

31、途, 就屡遭排挤。 但他失意并不失志, 一腔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无以排遣,便寄意山水,流于文字,反倒成就了他豪放词派集大成者的美名。有一 句话说得好, “危机即转机”。 当我们身处逆境, 心灰失意之时, 切不可磨灭了胸中的志向, 一蹶不振。辛弃疾的成功“突围”,究其根源,还在于他“失意不失志”的阔大胸怀与积极 心态。 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 赵宋国祚 339 年,由盛而衰,再到偏安一隅,开创宋词一道。 其间书写宋词者,大多晓风残月,似欲与杨柳一较柔肠。 然此二人不然。 其一,提一支秃笔,书写千古兴亡,写尽雨打风吹去的风流;遥望神州,长江奔流,燃 犀下看,倚天万里所需之长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2、又一,泼一方黛墨,长叙大江东去,叙尽大浪淘尽的千古人物;牵黄擎苍,酒酣胆张, 弯弓如月,西北射下掳掠之天狼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辛之词,豪放如斯。 凭词识人,似乎两人渐渐的若合一契:一般的仕途不顺,一般的怀才不遇,一般的天下 担当,一般的豪迈胸怀。然而两人又是不同的上天给予了苏东坡更多的安闲恬适,给予 了辛稼轩更多的忧愁风雨。针砭时弊的苏轼,怀才不遇尚可释然长笑,旷达寻乐;国之将破 又不为所用的辛弃疾却只有长吁短叹,郁郁而终了。 二人之词,相似而不相同,骨子里同样的大气造就了苏辛之词相仿的气势磅礴;然而国 家形势的不同又给予了他们词作不同的情怀和内涵。 苏轼属性情中人,闲云野鹤之境,书写

33、自是不受约束,可谓用壮丽的文采书写着人类天 性中自由的极致。 老夫聊发少年狂, 提弓上马, 倾城之众, 亲射猛虎, 是他为人的无拘无束; 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料峭春风,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随兴所至的自由;十年生死 两茫茫,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他悲喜不禁情真意切的率直;谁见幽人独往 来,缺月疏桐,飘渺孤鸿,寂寞沙洲冷,却是他投身于月光,洗去一切浮躁后的空灵。 (两个人,一支笔) 情景交融 课文借鉴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词的起句写长江给 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 历史的流逝, 对往昔英

34、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作者触景生情, 面对滚滚波涛, 感到历史的流逝, 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 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 达出来。 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几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 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 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 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 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个方面生 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

35、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 歌颂周瑜做了铺垫。 运用点拨 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美好的景物, 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 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时训练 请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想象 合理,语言连贯。 答:_ 答案 (示例)我独自一人站在那清冽的湖水边, 望着那蔚蓝的天空倒映在湖面上。 蓦地, 一只鸟儿在我眼前展翅翱翔;正有些欣喜,那鸟儿却已离我远去,刚不由举起的手,也僵在 了空中。逝去的都无法再挽回了吗?一片落叶,随风飘到了湖面上,与清澈的湖水一对比, 显得如此渺小与孤独,就像天上的那片云彩,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栖身。不知何时,眼前 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 风依旧是柔柔的, 却像是嘴角一丝不易觉察的笑, 嘲笑着世间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苏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