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7陈情表李密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思维目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情感。3.审美目标:赏析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艺术特色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激趣导入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为中华民族忠义孝亲的美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密用拳拳之心抒写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故事,用执着的“孝”打动了晋武帝,用纯真的“情”感染了千千万万读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陈情表,感受李密
2、的“孝”情与“忠”情。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凶兆,厄运。衅,征兆),夙(早。这里指年幼的时候)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经历的岁月)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零丁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成人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儿子)。外无期功(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
3、这里都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形影相吊(慰问)。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同“褥”,草席,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废止而离开)。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第二段)逮(到)奉圣朝,沐浴(蒙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察举,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优秀的人才。汉代开始实行的地方推选人才制度中的名目之一)。臣以(因为)供养无主(承担),辞(推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予官职)臣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寻(不
4、久)蒙国恩,除(拜官授职)臣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猥(辱,自谦之词)以微贱,当(担任)侍东宫,非臣陨首(杀身)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知道),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而严厉),责臣逋慢(逃避,怠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沉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报告申诉)不许(允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困顿窘迫的样子)。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
5、臣),犹蒙矜育(怜悯抚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顾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有所希冀(这里指非分的企求)!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停止的样子),人命危浅(生命垂危。浅,不长),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相继,相互)为命。是以(因此)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不能废远。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
6、因。(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苦楚),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明察)。愿陛下矜愍(怜悯)愚诚,听(听任,允许)臣微志,庶(庶几,或许)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的主旨。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叙孝情以孝治天下晓之以理先尽孝后
7、尽忠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译文:_答案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内”“外”词类活用,“期功”词义,“吊”词义,句意对)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译文:_答案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的。(猥、以、当、非、陨首、报,句意对)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译文:_答案我的辛酸苦楚,不仅仅是蜀中人士以及梁州、益州的长官们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辛苦、所见明知、
8、皇天后土、鉴,否定判断句式,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梳理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1.本文题目为“陈情表”,通过阅读文章,回答:是谁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答:_答案是李密向晋武帝陈情。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前两段是叙事,后两段是说理求情。叙事部分把矛盾摆在皇帝面前: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而朝廷诏命特下,因此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第三段重在说理自己解决矛盾之理:朝廷倡导孝道,祖母正是“无臣,无以终余年”,需要自己尽孝道的时候。第四段据第三段之理,着重陈情:“愿乞终养。”2.阅读第一、二段,思考:对于朝廷的征召
9、,李密打算“辞不赴命”,但是要让晋武帝接受,十分困难。李密是怎么说的?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就当时的处境来看,如果李密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一开始不谈上表的目的,而是从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谈起,回忆了幼时的悲惨遭遇和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境,营造出一种情感氛围,使下文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有了必要的感情依据。要说服晋武帝,只有“情”还不够,还得晓之以理。李密先历数“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的“国恩”,极写“刘病日笃”“告诉不许”的狼狈处境,把尽忠与尽孝不能两全的苦衷揭示出来。再把晋朝“以孝治天下”作为理论根据,说明“辞不赴命”的原因,
10、把握武帝的心理,化解武帝的疑虑,为提出要求铺平道路。提出要求之前,又合理地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既做到忠孝两全,又区分轻重缓急,让晋武帝无法拒绝。最后提出要求,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3.从全文来看,李密对祖母刘氏的“孝”表现在哪里?答:_答案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不能废远;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假设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晋武帝问李密:“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李密对答的理由吗?李密是如何解决“忠”与“孝”这一矛盾的?答:_答案能。既叙之以事,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李密通过剖明
11、自己的心迹来打动晋武帝: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将以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对照,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地打动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祖母病重,从而满足自己“不废远”的要求。5.李密在本文中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并没有对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加以节制,取得了极为真切、动人的效果,试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_答案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而写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的特殊命运,以
12、及与祖母刘氏的特殊关系,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把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就此止笔,转而写自己蒙受国恩而不能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
13、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6.李密“陈情”的方法是什么?答:_答案(1)陈情于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叙述中来显示,凄婉动人。突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恳切而真挚的感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另一方面极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真诚地表达了对晋武帝宠遇的感激之情、尽忠尽节之心,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心。言辞恳切,博得了晋武帝的怜悯与欢心。使提出的请求合情又合理,难怪晋武帝也为之动情了。(2)陈情于智。李密面对“诏书切峻”“郡县逼迫”“急于星火”的危急形势,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采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
14、情。仿佛面对晋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晋武帝无懈可击,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晋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微任务活动三赏析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试从感情表达的角度,赏析本文语言的特点。答:_答案(1)本文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就是通过内容上的对立,写出了作者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母孙二人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作者的拳拳之心。(2)参差错落的句式
15、,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如“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入情入理,令人感动。“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缓急相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晋武帝答应其先尽孝后尽忠的不胜感激之情。晋王朝建立后,鉴于李密是著名的孝子,君王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先征为郎中,后又征为太子洗马。李密却以要给祖母养老送终为由而一再推辞。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答:_答案(观点一)同意。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
16、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所以说,李密是故意寻找借口。(观点二)不同意。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把两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情感的真挚。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三国时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人。幼丧父,母改嫁,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侍祖母甚孝,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贤能。公元
17、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赴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遭谗免官,死于家中。2.背景探寻司马炎废魏帝曹奂,建立西晋王朝,国号晋。为安抚蜀汉旧臣,他便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且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因此,他对出仕新朝顾虑重重,存观望之心,于是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委婉
18、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其所请。3.陈情表评价(1)古文观止言其“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2)清代林云铭所辑古文析义云其“绝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3)宋代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说它“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夙遭闵凶“闵”同“悯”,忧伤常在床蓐“蓐”同“褥”,草席,草垫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
19、再加零数零丁孤苦“零丁”同“伶仃”,孤独的样子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不行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走路。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成立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告诉则告诉不许古义:报告申诉。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奔驰臣欲奉诏奔驰古义:赴京就职。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除除臣洗马动词,拜官授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名词,台阶攘除奸凶动词,除掉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动词,修治,修整矜犹蒙矜育动词
20、,怜悯不矜名节动词,顾惜自矜功伐动词,夸耀薄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日薄西山动词,迫近厚古薄今动词,轻视,看不起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以猥以微贱介词,凭借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于急于星火介词,比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至于成立介词,到青,取之于蓝介词,由,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和“见”一起组成被动句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闻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日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犬马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判断句今
21、臣亡国贱俘没有判断词的判断句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婴,被缠绕状语后置句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于”带宾语作为状语后置7.成语积累成语释义茕茕独立生活孤单没有依靠。茕茕,孤单的样子。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人命危浅寿命不长了。比喻人将死亡或腐朽的东西就要灭亡。危,危险。浅,不长。朝不虑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会怎样。形容形势危急或事情紧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做长远打算。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奉养父母的孝心。结草衔环表示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二、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
22、命危浅,朝不虑夕。(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课外名句(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2)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三、文化常识1.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
23、源。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予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2.秀才: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
24、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南北朝最重此科。当时虽出自荐举,也有策问。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隋、唐科举制亦有秀才科。唐初,秀才科第最高,从武德到永徽,每年秀才不过一二人。高宗永徽二年(651),停秀才科。后玄宗、代宗时,几次恢复,旋即停止,所得之人极少。明太祖时,曾举秀才数人,如洪武四年(1371)以秀才丁士梅为苏州知府,十五年以秀才曾泰为户部尚书,此均系辟举,不是科举之士。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员除了经常受到学校、学
25、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3.太子洗马: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太子太傅、少傅的属官有洗马之官,颜师古注引张晏说“洗马原十六人,秩比谒者”,又引如谆注“前驱也,国语曰:勾践为夫差先马,先或作洗也”。后世皆称洗马。“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清代司经局所设之洗马用满汉各1人,从五品。四、文体知识表“表”是古代实用类文体的一种。从汉代开始,应用类的文体已经区分为章、奏、表、议四种。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
26、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虽然也是一种公文文体,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只是臣子为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请求。因此,奏议类的公文是以议论为主的,章表类的公文则是以抒情为主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以“表”这种文体写作的文章,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如孔融的荐祢衡表、曹植的求自试表、诸葛亮的出师表。一、“读孝道”诗歌蓼莪诗经小雅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
27、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译文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受尽劳苦。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怜的父母亲啊!为了生养我积劳成疾。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坛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着,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没了父亲,我依靠谁?没了母亲,我仰赖谁?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父母双亲啊!您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拔我、庇护我,不厌其烦地照顾我,无时无刻不怀抱着我。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南山高耸耸,暴风阵阵起。人们没有不过好日子的,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南山高巍
28、巍,暴风呼呼吹。人们没有不幸福的,为何只有我不得终养父母!赏析一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之为“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诗以丛丛莪蒿摇曳兴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或正是悼念之情景,其中连用“生”“鞠”“拊”“畜”“长” “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直颂父母恩德。充分表达“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而一旦失去,“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油然而生,终于发出“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悲天怆地呼号。末两章又是景象描绘,南山高大,正示父母的恩德;飘风的吹拂,又写孝子的悲苦,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相衬,充分表达了诗人一片至
29、真至性的情感,却又给人无比想象的空间。赏析二这是一首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项必须提倡的公德,人人都应尽这个责任。这首诗前两章用比,表现“父母劬劳”;后两章用兴,象征自己遭遇不幸,首尾遥遥相对。中间两章一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一写父母对儿子的深爱。全诗情真意切,表现了作者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二、“读孝道”赏析及时文至孝至诚至情至性陈情表赏析李密最著名的文章当数陈情表,一“孝”感动天下人。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就在晋武帝即将龙颜大怒的时刻,也不得不为李密的孝心所折服。品读陈情表,就是要以
30、“孝”字作为第一要义。一、“孝”字当头,亲情第一李密,一个前朝官员,“亡国贱俘”,不杀就已经是万幸了,哪里还敢拒绝朝廷的征召呢?拒绝就是逆龙鳞,就犯了杀头之罪。况且他家境清贫,无俸禄,生活“辛苦”。作为前朝官员,怀旧是免不了的,“矜名节”的心理也还是存在的。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侍候。用李密的话就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俩相依为命,情深意厚。再者,历代统治者都标榜以孝治天下,主张用对父母的孝心来侍奉君主以显示其忠心,他也深知这一点。李密把孝看成是头等大事,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高官厚禄,怎能代替得了人间亲情,怎能为
31、此失天理丧人伦?所以他敢冒着杀头的危险上表“辞不就职”。可见他很有胆识。晋武帝很受感动,李密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产生了同情;不但赏赐了两个奴婢给他侍奉祖母,而且还命郡县每月给祖母刘氏供俸以养老。二、“孝”重如山,责无旁贷作者以一个“孝”字为中心,以“辞不就职”,“愿乞终养”祖母为主旨,先从自己的不幸身世写起:无父无母,伶仃孤苦,体弱多病,“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再写祖母的养育之恩:祖孙俩相依为命。过去是他离不开祖母,现在是祖母离不开他。赡养祖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读者不禁为其孝心所感动。其次写自己忠孝实难两全的尴尬处境:赴诏尽忠,则祖母无人伺候汤药,性命难保;辞不就职,为祖母尽孝,则不能
32、报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知遇”之恩。在上诏下逼的危急状况下,诉说衷情,如泣如诉,用词婉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使读者深深体会到他那两难的处境,为其唏嘘慨叹不已。三、“孝”“忠”彰显,机智坦诚他不避讳自己是前朝官员,非常坦诚,写自己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与而今朝廷不计旧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形成对比,以显示自己对朝廷大度宽容的态度和求贤若渴的安抚举措而感激和钦佩的胸怀。而祖母刘“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的境况,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情也博得了武帝的同情,辞不赴命,也就得到了武帝的谅解,他的至孝至诚深深感动了武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坦诚表白,尤其是文章开头和中间
33、,多次以“臣”的口吻倾诉,亦可见李密的诚心,并没有把名节看得太重,这也打消了武帝的怀疑和戒心。随后李密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两全之策,孝心和忠心都得到了彰显。最后他简直就是在发誓,说自己的难处“辛苦”,天地可鉴,并表明自己“乞终养”的心愿。言辞恳切,感人至诚。文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李密向晋武帝倾诉衷肠,言辞恳切,哀婉深痛,真切感人,这篇有关亲情和孝心的文章,感动了晋武帝,感动了历代文人,也感动了现代的我们。陈情表,怎一个孝字了得!赏析作者抓住“孝”字,对李密当时的“孝”情作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了解在“忠”“孝”难以两全的情况下,李密选择“孝”情是责无旁贷、机智坦诚的。全文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结
34、构清晰明了,能让读者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思想。用孝道激活新时代的生气和魅力杨雨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孝道是极受重视的核心观念之一。因孝而通善,因善而成美,孝在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有关于“孝道”的一讲,在分派选题时,我几乎是“争”来了这个题目。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传统文学中承载的孝道故事曾经一再让我动容,而今天我们在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中,再来叙说孝的话题,当然就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了。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便是诗经,诗经在奠定中国人文价值观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和垂范意义,所以读诗不仅是
35、锻炼艺术美感,还有着多方面的社会意义。孔子就非常重视读诗,他一再告诫其弟子及儿子要读诗,诗歌的作用宽泛一点说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兴观群怨”。或调和自我心境,或协调社会关系,诗歌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最佳中介。“不读诗,无以言”,不读诗的人连话也说不好,更不用想说得精准、说得有力量了。“兴观群怨”是从总体上来说诗歌的作用,如果具体一点来说,诗歌的社会作用无非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8个字,其他当然也还有一些边缘的作用,如博物多识等。这“迩之事父”说的就是孝道,“远之事君”说的是爱国之道。若无孝道作为基础,别的“道”其实也无从说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孝之与否,是可以一票否决的铁门槛。这就是传统
36、中“百善孝为先”一语的底蕴所在。立德树人,这个“德”字的内涵当然非常丰富,但如果居家当不得一个“孝”字,其他的“德”也很可能是脆弱的。不遑说古今官员,才能有高低,政绩有大小,但如果在孝字上出了问题,就往往是被罢免的理由之一了,即便是平民百姓,凡在孝道上有恶迹的人,街坊邻居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唐代李皋在温州任职时,听一位老妇人哭诉自己的两个儿子外出求功名,居然20多年没回家,以至于老母亲生活无以为继。李皋一打听,原来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李钧,已经官至殿中侍御史,一个叫李锷,也任京兆府法曹。李皋这下愤怒了,一个对自己的母亲都忘了尽孝的人,怎么能在朝做官呢?他马上将此事上奏朝廷,皇上闻知此事,也为之震
37、怒,不仅立即免除了两个人的官职,而且规定终身不予录用。现在我们明白“亲亲为大”的道理了,孝道可是天地之间的大事,不容有任何玷污的。而以孝闻名的官员,也会备受历代的尊崇。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孟郊了。他年龄老大才考中进士,又等了几年,才封了个溧阳县尉的小官。但他一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母亲迎到溧阳来,以便随时服侍左右。那首著名的游子吟也因此名垂千古,其实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并不高明,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已经成为千古传唱之句了,无疑是其中强调的回报父母的这一份深情厚谊感动了世世代代的人。古代官员的升迁与贬谪比较频繁,尤其是被贬谪之所,往往是远离京城的荒寒之地。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贬官
38、柳州刺史,但听说刘禹锡要转任播州刺史,柳宗元想起刘禹锡的母亲年事已高,播州又在那么遥远的西南边陲,文化落后,地理环境恶劣,他怎么可能带着母亲同去呢?如果他不带母亲同往,也就意味着这次上任播州,就是与他母亲的永别了。所以柳宗元就上书皇帝,要求把柳州刺史一职给刘禹锡,自己去担任播州刺史。毕竟柳州的地理位置要稍好一点。这个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刘禹锡最后还是由播州刺史而改任连州刺史了。柳宗元固然是为刘禹锡尽孝创造条件,其实也是内心里沸腾着孝道,才会有这样的动人行为。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贯穿古今,虽然国家体制、社会形态有变化,各个时期的思想体系也随之会有改变,但孝道一直是一种“固若金汤”的存在,为历代所尊
39、奉着。也许新的时代,孝道的内涵会有局部的变化,但作为本质意义上的敬奉父母和亲人,无疑会成为一种永恒的内涵被传承着、实践着和颂扬着。孔子说一种经典人格的形成要经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阶段。就孝道而言,“兴于诗”只是对孝道的学习与启蒙,是通过借鉴历史和艺术来唤起自己的孝顺之念;“成于乐”则是在充实了完备的价值观后才能达到的一种人格化境界,其中当然包涵着春风如面的孝顺之心;而介于其中的“立于礼”就是规范和检验一个人是否孝道的一种基本标准,是一个人能够从容而稳固地立于世间,为大家所接受所肯定的基本前提。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孝道不应是外在的要求和附加的意义,而应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诉求和果断的行动
40、能力。孝道不是一种可供遐想的未来,而是需要立即付诸实施的现在。“行孝当及时”,就是强调了孝道在时间上的及时性和行为上的实践性。简而言之,孝道是一种从身边、从现在实施的一种心理愿望和实践能力。孝道大行的时代,才是一个充满着勃勃生气和动人魅力的时代。赏析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贯穿古今,虽然国家体制、社会形态有变化,各个时期的思想体系也随之会有改变,但孝道一直是一种“固若金汤”的存在,为历代所尊奉着。也许新的时代,孝道的内涵会有局部的变化,但作为本质意义上的敬奉父母和亲人,无疑会成为一种永恒的内涵被传承着、实践着和颂扬着。孝道,在新时代下,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是需要立即付诸实施的现在,孝道大行的时代,才是
41、一个充满着勃勃生气和动人魅力的时代。三篇诗文都是读孝道,从中你读出了孝道的什么内容?答:_答案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贯穿古今,本质意义上的敬奉父母和亲人,成为孝道的永恒内涵。你读孝道,读出了什么?请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的思考。答:_答案(示例)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横越诗经的河流,直至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孝道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然而,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现
42、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讲求“孝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素材点击陈情表中,李密从小父丧母弃,伶仃孤苦;祖母含辛茹苦,促其
43、成才。他一度沦为亡国之奴,归家供养祖母终老。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维谷。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报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辞,恳请皇帝准许他先尽孝后尽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事新君的忧惧及不满,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情。“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李密用婉转恳切之辞感动了皇帝,得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且避免了拒任新朝的罪过。李密机警善辩,以退为进,既赡养了祖母,又保全了自己。角度运用精彩运用1.本来已极尽凄凉的身世,由你写来,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着盈盈泪光,每一句话都让人的
44、鼻端忍不住阵阵的酸楚。那寥寥的几百字像几万根细密的小针,绵绵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热热的潮流从心里向外涌着,布满全身每一个毛孔,说不清是酸,是涩,还是苦。这感觉还不是像潮水那样排山倒海般地袭来,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无数的支流,缠绵,悠长,细密,在胸臆间、脑海里久久地徘徊。你真的是用自己的那颗心、那腔血来写陈情表。40年相依为命的祖母,就是你全部的世界,就是你整个的灵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这样的语言所能够形容,对于你来说,即使倾尽了整个生命也无法报偿其万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禄,一切加起来也比不上对祖母多一天的奉养;一丝的亲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无法换取。难怪晋武帝读完后,非但没有追究你的怠慢之责,反而赞赏你的孝心,赐你奴婢二人,并让郡县供你祖母膳食。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心是李密侍奉祖母的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孝心是季路的自食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亲;孝心是闵子蹇“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宽容;孝心是黄香夏扇枕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