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师说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6132 上传时间:2020-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师说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10课 师说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10课 师说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10课 师说 课后分层训练(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分层训练(十八) 师说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C人非生而知之者 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选C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D项,“生”同“性”。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解析:选CC项,道:风尚。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解析:选AA项,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项,疑问语气

2、词,吧;介词,相当于“于”,在。D项,介词,被;介词,跟。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君将哀而生之乎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解析:选CC项是使动用法,题干中的“耻”和其他选项是意动用法。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解析:选DA项,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项,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

3、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素养去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老师们在面对教师节丰厚的大礼时,应坚守教师的原则,拒收“超额礼品”,拒绝“人情礼券”,_。A不要扭曲了我国尊师重道的优良教育传统B不要让教师的形象在社会评论中大打折扣C不要让歪风邪气玷污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D不要让歪风邪气玷污了教育圣地的教堂解析:选C分析文段,并结合“因此”可知,最后一句是紧接前文进行的总述,所以在内容上应保持一致性。由前文

4、的“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仅要,还应”可知,文段重在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C项符合。7名句默写(情境式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的学识情况是“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耻学于师。(2)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3)在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在师

5、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7)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8文学文化常识(1)补充填写横线处的内容。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

6、黎”,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说”是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2)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的正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的“句读”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乐(乐经)。(论语不是“六经”之一,“六经”还包括春秋。)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7、密。每处不超过12字。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功课的教学,都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_,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就触及教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_?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_,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精辟的话,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答:解析: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据上文“像交付一件东西”和下文“你收到了”可知,此处应填“把东西交付出去了”之类的内容;据上文“根本问题”和下文“无非是教师”可知,应填和

8、教师的作用有关的内容;据上文“不是”可知,应填“而是”,内容上强调学习的方法。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参考答案:我把东西交付出去了教师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或“教师应该怎么教”或“教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古

9、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

10、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致疑致:招致,取得B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C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戒除D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解析:选C忌:妒忌。11下列各组句子中,

1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好学而不勤问黑质而白章B其奚决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问焉以资切磋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解析:选DA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不译。B项,句末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此”,从这里。C项,介词,比/介词,对于。D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用来。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B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是

12、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C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族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D夫子,得名于“大夫”,夫为大夫;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墨子等先秦诸子皆为子。春秋时,凡大夫以上才可被敬称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了对孔子的专称,人称“孔夫子”。在后人及后世的使用中,“夫子”则成了对老师的敬称。更多的时候,“夫子”就成为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本文中的“夫子”即为此意。解析:选DD项,本文中的“夫子”特指孔子。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意:一是治

13、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解析:选D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译文:(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译文:(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译文:参考

14、答案:(1)(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3)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参考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

15、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

16、,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

17、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

18、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三、仿真高考提能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

19、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

20、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选

21、自柳河东集,有删改)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解析:选

22、D此处断句要理解这段话在文中的意思,然后注意句中的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特定名称等。正确断句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辱,谦辞,表示承蒙,是就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说的,意思是您这样做会使您蒙受耻辱。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C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

23、人,参加各项活动。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相当于今日直辖市的市长。解析:选D相当于今日“首都”市长,而非“直辖市”市长。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很有自知。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多方面说明了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相互交往,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

24、“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无论从形象和用词上,都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可见其批判的尖锐。解析:选A说作者“有自知”“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译文:(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译文:参考答案:(1)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2)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参考译文:二十一日,

25、宗元说: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您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也不认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哪里敢做您的老师呢?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

26、,而且大肆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号。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逢下大雪,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

27、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哗和恼怒呢?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此来教导他们成年人的道理,这是圣人特别重视的。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后退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一些、丢弃一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部编版(2019) > 必修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