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1193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0课 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0课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核心素养目标语言目标: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语言。审美目标: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写作特点。文化目标: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激趣导入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作品中同样也有许多著名的悲剧,其中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为他的“四大悲剧”,这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部名著。请结合课文

2、在下图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答案旁敲侧击装疯卖傻站起来点火把窥出阴谋决心报复微任务活动一分析戏剧中的情节1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_答案(1)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为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2“戏中戏”开演之前,哈姆莱特特意做了哪些安排?他上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答:_答案(1)安排: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的父亲死因相似的戏;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2)目的: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权夺位之罪行,以进一步证实父亲鬼魂所

3、说的话的真实性,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决策参考。微任务活动二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3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剧情的描述,简要分析并概括其性格特点。答:_答案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体地说,他表现出如下特点:(1)阶级特征: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2)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

4、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他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4国王看戏时和看戏后有何表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_答案(1)看戏时:问情节、问戏名站起来,让人点火把。看戏后:不舒服,发脾气。(2)在试探的过程中,国王的情绪有着丰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心理。微任务活动三赏析戏剧中的潜台词5阅读戏剧作品一定要明白台词的含意,了解剧情的发展过程。请结合剧

5、情,说说下列台词表达了怎样的意思。(1)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整天吃空气,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的办法。答:_答案表面上是疯癫之语,实际上隐含着愤怒。“变色蜥蜴”说明了自己不得不隐藏内心真实想法的痛苦,“吃空气”表达了对叔父篡权夺母的愤恨,“肚子让甜言蜜语塞满”揭露了叔父的虚伪。(2)您瞧,我的母亲多么高兴,我的父亲还不过死了两个钟头。答:_答案含蓄地指责母亲的善忘,也为下文“戏中戏”的情节做了铺垫。(3)这是阴谋诡计、不干好事的意思。答:_答案“这”指哑剧表演。表面上是说戏中的伶王和伶后,实际上是痛斥叔父的罪恶,一语双关。(4)是啊。这还不算,只要你做给他看什么,他也能给

6、你解释什么;只要你做出来不害臊,他解释起来也决不害臊。答:_答案“他”指致开场词者。表面上是指责致词者,实际上是借此来嘲讽叔父窃取王权的无耻和甜言蜜语的虚伪。(5)嗨,让那中箭的母鹿掉泪,没有伤的公鹿自去游玩;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这样循环轮转。答:_答案“中箭的母鹿”说的是母亲,“没有伤的公鹿”说的是无耻的叔父。“有的人失眠”说的是自己,“有的人酣睡”是指没有看清局势的人。最后一句是对这个世界的感慨。这句话带有深深的寓意,既有揭穿了阴谋后的喜悦,也有对叔父和母亲丑恶行为的痛恨。有人说,哈姆莱特最终的悲剧命运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答:_答案(示例一)同

7、意。如果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具体可以操作的计划,而不是一味地犹豫拖延,他是可以提前圆满复仇的。如果他能与雷欧提斯认真沟通,澄清误会,也不至于发生最后比剑的一幕。即使不能如此,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也能够保持足够的警惕,而不是鲁莽行事,也不会丧命于毒剑之下。所以,他的悲剧命运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示例二)不同意。性格决定命运。哈姆莱特的性格中有着致命的弱点:过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复仇计划被一拖再拖。性格的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造成了他行动上的延宕。所以他虽然有行动的决心,却接连错失报仇的时机,最终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也相当被动。所以他的悲剧命运是由他的性格决

8、定的。助读材料一、了解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作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被人们尊称为“莎翁”。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著名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有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二、写作背景哈姆莱特剧情梗概: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国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

9、孀乔特鲁德。哈姆莱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的死因,哈姆莱特决定复仇。此时,他的叔父开始怀疑他。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议下,克劳狄斯利用波洛涅斯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去试探哈姆莱特,又指使哈姆莱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他识破。哈姆莱特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证实了鬼魂的话的真实性,决心开始行动,但他把波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了。于是国王便派他去英国,想借英王之手除掉他。哈姆莱特发现阴谋,折回丹麦。此时奥菲利娅因为父亲被杀而疯癫,不慎落水溺死;国王乘机挑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莱特。决斗中,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

10、姆莱特准备的毒酒而死去,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莱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狄斯,然后他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一个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了一出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必备知识积累卡片字词知识(1)吮舐(shn sh)(2)害臊(so)(3)憎恶(zn w)(4)觊觎(j y)(5)酣睡(hn)(6)傀儡(ku li)(7)砧石(zhn)一、关于“哈姆莱特性格分析”的文章哈姆莱特:性格决定命运哈姆莱特是一出性格导演命运的悲剧,是一个充满了高贵的人性的灵魂在意外的变故和无常的命运打

11、击下,性格骨子里的小丑一齐涌出,在热血里澎湃、奏响的一出悲剧。哈姆莱特的性格不能用一个或几个或几组简单的形容词来形容。他拥有世俗的一切光辉的品质,假如爱人奥菲利娅的赞誉“一个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骄子;时尚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还没有说服力的话,国王和波洛涅斯对他的忌惮则可显示民众对这位英武的王子的拥戴;直到变故发生前,他还是一位拥有“太阳神的毛发、天神的前额、阿波罗的身躯”、“完善卓越的仪表”的堪称“世间男子汉的典范”。然而父亲被害,凶手竟是叔父;母亲变节,元凶还是叔父。所有美好的事物突然间一下子露出他们的獠牙,天使变成了撒旦,人间变成了“监狱”,哈姆莱特在

12、变故中窒息了,在“监狱”中就要绝望了,他甚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他是坚强的,虽然这在后来变成了残忍;他是机智的,虽然这在变故之后多了几分狡诈和世故;他是勇武的,乃至好几次受了鲁莽的蛊惑。他相信父亲的鬼魂的言语,然而借助了伶人的表演他才确信叔父的罪恶。面对社会的罪恶,哈姆莱特敢于正视现实,深入思考,竭力认识世界,寻找出路。哈姆莱特的眼光锐利,对事物的认识深刻,判断力也很准确。他还通过对丹麦的认识得出了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对现实的反常现象和恶人当道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深富哲理性。他开始了新的哲学探讨,包括人的价值、生存与毁灭、生命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道路他具有一个思想家的特色。但是,哈姆

13、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另一特点,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却时时感到无力承担,不知如何行动。这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肯定是悲观的。在抱定复仇的决心之后,他想到的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是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在叔父祈祷的时候,他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掉叔父,他却放弃了,因为人在祈祷中死亡会升入天堂这时候的哈姆莱特,已经给复仇的火焰烧得只剩下一个念头:将仇人“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坠地狱!”哈姆莱特的精力过多地花费在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结果,

14、在哈姆莱特错杀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杀机毕露,哈姆莱特从主动转到了被动。不过,由于克劳狄斯不肯亲自动手,想借英王之刀杀人,引出了哈姆莱特将计就计,粉碎敌人阴谋的情节。这又充分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和勇敢。在经历了所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哈姆莱特的内心已然渐渐成熟,内心的平静已重新恢复,他沉着应战,显示出了一个成熟思想家的特点。哈姆莱特热情而深沉的性格定位也丰富圆满了。最终,哈姆莱特还是在克劳狄斯的阴谋中与之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目标,现实在临死的他的眼里还是“冷酷的人间”,他的人文主义理想随之终结。二、关于“哈姆莱特形象分析”的文章哈姆莱特形象新探关于哈姆莱特形象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作品本身,而成了一种文

15、化现象。现在有人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十五天,就有一项关于“哈姆莱特”的研究成果问世。对于“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这里介绍几个主要的观点。1“王子复仇”说在十八世纪以前这种理解是没有任何争议的。首先他的身份就是一个王子,从感情来看是复仇,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复仇王子这个说法,在十八世纪前基本上是这样认定的。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内也有学者是这样认为的,像谢柏梁在他的世界悲剧文学史当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讲得非常清楚:“这位丹麦王子难于承担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典型人物的重任,更难成为时代的缩影和人伦的明镜,他只不过是宫廷斗争中一个不太精明的王子,仅此而已。”在这里,谢柏梁认为他只是宫廷斗争中一个不太

16、精明的王子,这是一个观点。2“人文主义典型形象”说这是现时期、现阶段国内的主流观点,有大量的教材和文章都是这样的说法,它们具体是从四个方面来论证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第一,是他具有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材料来证明,他从小生活在宫廷中,父王是一位非常贤明的君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形成了一种人生是美好的看法。他又是在德国的威登堡上大学,而在莎士比亚创作这部剧本时,威登堡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所以就认为他在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一系列的人文主义的教育。还有从他的言谈举止都能感受到他思想当中的平等意识。这些都表现出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是他推崇理性,

17、材具全面,具有“巨人”的特点。这里的“巨人”出自恩格斯在描绘文艺复兴时的一段评述,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长生了巨人的年代”。那这里的“巨人”主要是指在知识的全面、学识的渊博和热情方面,这个“巨人”不是像拉伯雷巨人传中的“卡刚都亚”那样一个形体上的巨人,而是指精神上的巨人。那么从剧本当中的哈姆莱特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是盲目的,他尊崇理性。当亡魂告诉他老国王突然死亡的原因的时候,他并不是盲目冲动地把克劳狄斯杀死了事,而是又进一步证实了这件事。从才智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能文能武,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在文中奥菲利娅有一段台词说他是“军人手中的利剑,是学者的辩舌,是举世瞩目的中心,是人人的养分”。即通过

18、这些材料的组织,这是一个才艺非常全面的,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特点的人。第三,在为父报仇的过程中,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将复仇与重振乾坤结合起来,体现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这我们将哈姆莱特的为父报仇和雷欧提斯的为父报仇进行比较就非常清楚了。哈姆莱特的为父报仇不仅仅是把仇人杀死就完事了,而是与重振乾坤联系在了一起,文中写道“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而雷欧提斯的报仇不是出于对父亲深切的爱,更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理想。唯一考虑的就是“不至于损害我的名誉”。所以他的为父报仇是处在父仇子报的封建义务关系之上的,所以他不顾事情的真相,不问事情的原因,就是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19、相比之下,哈姆莱特的为父报仇可以理解为是出于一种正义的感召,不仅仅是杀死一个仇人,而是要把这个颠倒的时代再颠倒过来。这里将两条线索进行比较,我们就清楚地看到哈姆莱特是以父死母嫁为契机,对这个社会的黑暗产生了一种认识,然后就产生了改变这个社会的愿望,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事业。第四,他的忧郁性格是他独特的身份和人文主义者的时代局限综合的结果。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个性最突出的就是忧郁。无论是在剧本中,还是在电影中,我们都看到他穿着一身黑色衣服,总是在思考着,总是在沉思着,非常忧郁。这种忧郁的个性,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一个身份独特的人文主义者,他是一位王子,他对人世的美好看法并不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真实的理解上。

20、从小他在宫中听到的都是软语轻声,看到的都是笑脸相迎,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他看到的都是好的一面,但生活真的是这样吗?他并没有真正认识生活。正因为他是一个王子,这样的身份使他对人生最美好的看法都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而一旦他真正地面对现实,真正地面对生活,看到生活真相,才感到生活居然还有这样的一面,这让他需要时间来转过这个弯来,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所以在这种前提之下,在他性格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忧郁,这是他作为一个独特身份的人文主义者来看的。3“封建王子”说“封建王子”说,当然就是说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人文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针锋相对的两种价值体系。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就有不少学者,同

21、样从作品中找出一些材料,也颇有说服力地证明,与其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封建主义者。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与人文主义典型针锋相对,一一地加以辩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是山东师范大学的高万隆在1986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发表的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思想家吗。在这篇文章里,他从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比方说哈姆莱特“重整乾坤”的内容是什么?他分析,哈姆莱特所谓的“重整乾坤”并不是别的,而是要夺回他失去的一切。在他看来,哈姆莱特思想中充满了封建主义的帝王观念,父亲的王位应该由儿子继承,现在那个本该是他的王位却被他的叔父夺取了,所以他所谓的“重整乾坤”就是要夺回本该属于他的这个

22、王位,这是其一。其二,作品中认为引证的那段对人的赞美、说明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话“多么文雅的举动,多么优美的仪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只是一种转述。接下来那段“可是在我看来这个用泥土塑造的人,算得了什么?”才是作者的本意。他认为把哈姆莱特看做是人文主义者是对这段话的断章取义,后面的那句代表的才是哈姆莱特的观点。“这个用泥土塑造的人算得了什么?”不就是对人的一种否定了吗?还有,讲到他的爱情观和人文主义的爱情观是不一样的,还讲到他那种悲剧性的抨击和自我的否定性格,也是可以从剧本中找到大量的材料来证明,与其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还不如说他是一个封建王子。以上这些观点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得出

23、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他们所运用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却是一样的。首先,他们受到了“庸俗社会学批评”的影响,什么都是用阶级观念来分析,分析一个人物,首先是看他的经济地位、他的出身怎么样,然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必定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样的性格。是人文主义者,绝对必定是怎样的。是封建王子,他又必定是怎么样的。然后都从剧本中找材料,先有观点,再去找材料,利于我的材料拉来,不利于我的放弃。断章取义,这样的分析方式是有问题的。其次,在综合以上这些观点后,我发现他们对于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立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而不是把人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文化载体。一个人作为时代的产物,他既体现着

24、文化,又创造着文化。他既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当然也承载着某种文化的精神。因此,只有把批评建立在视野开阔的文化批评的基础上,我们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才更全面更深刻。其三,以往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总喜欢把人物放在故事情节中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我们要强调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既要抓住情节,又要超越情节。“人做了什么”,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怎么做”,对于一个人物的理解,他“做了什么”只是理解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表面情节的背后抓住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所以这也是同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特征的原因。综合以上观点的认识及不足,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文化转型时

25、期的艰苦探索者形象”。所谓“文化转型”,即由一种文化形态,其主题的价值观被打破进而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阶段,即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代替旧的价值体系的现象。相对于文化稳定期,文化转型期通常表现为文化多元化、文化共存、文化竞争等现象。这部作品创作于1601年,我们都知道17世纪中期,1640年就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莎士比亚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正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当时的英国,正值英国人民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坠入“黑铁时代”,农奴的解放,主权的建立;伊丽莎白女王统治下的英国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文化教育迅速提高,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矛盾尚未激化。一时间全国

26、上下充满了爱国热情,到处弥漫着乐观信念与自豪感。就在同时,“黑铁时代”也跨步推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在英国采取了最为血腥的行为“圈地运动”。伊丽莎白在位末年,王朝的封建反动本质更加暴露;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各阶级、各源系之间的斗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利害关系猖獗;个人主义盛行,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文化转型,它使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都体现出来,作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新的旧的种种矛盾都体现在具体的人物身上。特别是在神经最为敏锐和向往过人文主义理想的文化艺术圈子里,普遍的幻灭情绪更加激起强烈的愤懑和忧郁。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敏锐的艺术家,他对生活当中的种种矛盾都感受到了,所以从1600年

27、左右,莎士比亚的创作从早期那种欢乐的喜剧转向了悲剧和问题剧,他的心情所经历的变化就同社会、政治气候的恶化,文化的转型有着直接的关系。哈姆莱特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在作品中他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他笔下的哈姆莱特,形成了这样一个非常矛盾复杂的人物。以下我们把他性格当中的各种矛盾的要素大致列出。忧郁快乐;踌躇行动;孤独随和;谨慎鲁莽;怯懦勇敢;善良刻薄;敏锐迟钝;疯癫清醒;忠诚爱怀疑爱;新思想旧观念。而所有这些矛盾的性格要素,统统加起来就是他的核心性格“探索”。所有这些矛盾都是探索中的矛盾,所以真正能把这矛盾的几个方面的性格整合在一块的就是“探索”。我们从剧本当中可以看到,他以父死母嫁为契机,对人生

28、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加以“探索”。可以看到他探索了自我与社会;习惯与天性,责任与义务;友谊与背叛;贞洁与淫荡;理智与冲动;生与死;幸福与灾难;坚毅与怯懦;命运与抗争等等。可以说,人生要经历的种种,哈姆莱特都以父亲的死去、母亲的再嫁为一个机遇,由此展开了他的艰苦探索。所以我们看到是一个在探索当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撕扯着他的灵魂,一个在矛盾当中痛苦当中的一颗撕裂的灵魂。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探索是没有任何结论的,他不像歌德的浮士德,一生经历了五个阶段,最终虽然死去,却在劳动中找到了他的理想。哈姆莱特的探索没有结论的原因应该归属于它的作者莎士比亚,也就是说莎士比亚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究竟该

29、怎么办,莎士比亚他自己也不知道。而正是由于这种没有结论的探索,却使得这个形象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由于他的探索是没有结论的,所以有人比喻哈姆莱特就像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我们只看到他在思考,但他思考的内容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恋爱的人说:“他正在为失恋而伤感。”找工作的人说:“他正在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买不起房子的人说:“他该到哪里去筹钱呢?”面对命运选择的人说:“他在想我该怎么选择呢。”哈姆莱特形象的探索面就是这么广,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原因。这两篇文章的侧重角度有何不同?答:_答案第一篇文章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和他悲剧性命运的联系。第二篇文章

30、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对哈姆莱特的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总结。你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答:_答案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在威登堡大学学习期间,他曾是个怀抱乐观理想的“快乐王子”;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废,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在复仇行动中迟疑犹豫,是位“延宕的王子”。最后他与敌人玉石俱焚,虽然报了父仇,但并没有完成“重整乾坤”的任务。文史学界对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分析,焦点集中在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犹豫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有了

3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素材点击剧中的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不怕死的。他立志重整乾坤,惩治邪恶;但是,由于他过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使他迷惘、矛盾而又痛苦,导致了最终的悲剧。角度运用果断;自信;信念。运用示例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以及由此造成的痛苦,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时常遇到。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梦想,但残酷的不顺心的事情会常常出现在你的面前。所以,当在生活中碰到挫折、磨难时,要冷静地面对逆境,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客观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增强战胜逆境的信念,把握好每一次机遇,果断行动。切莫在空想之中徘徊犹豫,瞻前顾后,杞人忧天,最终一事无成,空留慨叹。心理描写之内

32、心独白课文借鉴哈姆莱特中,为了表现哈姆莱特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作者采用了大段的心理独白,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思想变化,揭示了悲剧形成的自身根源。运用点拨所谓内心独白,是描写心理的叙述手法之一,它是一种依赖语言的意识活动。其主要特征有三个,即“内心”、“独”和“白”。“内心”即默然无声,“独”即无人对答,“白”即依赖语言。一言以蔽之,内心独白即独自无声的语言意识。就是让人物说出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想法。可以对人物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让人物直抒胸臆,坦陈心迹,淋漓尽致地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往往能取得真切感人甚至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内心独白,

33、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这段心理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法国孩子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对祖国无比的热爱之情,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心独白,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段心理描写表现出了“我”的活泼、淘气和对百草园的喜爱与不舍。即时训练请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描写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你的心理活动。100个字左右。答:_答案(示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了,不打游戏了。唉!都怪自己,老想着打游戏,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手下留情,你让我过了这一关,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