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时评两篇 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00925 上传时间:2019-1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时评两篇 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1课 时评两篇 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1课 时评两篇 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1课 时评两篇 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1课 时评两篇 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课时评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动辄()潜规则()酽酽()阖家() 奢华() 逾越()答案zhqinynhshy(2)多音字烙予咋答案lo/luy/yz/zh/z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2)(3)答案(1)干扰/拉拢/玲珑(2)炮烙/络绎不绝/洛阳 (3)咋舌/昨天/蚱蜢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匪夷所思:_(2)习以为常:_(3)鸣锣开道:_(4)一视同仁:_(5)礼尚往来:_(6)政通人和:_答案(1)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2)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

2、惯,就觉得很平常了。(3)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4)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5)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6)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2)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对近年来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的剧烈波动已经感到习以为常。()(3)他们大造舆论,为主子上台鸣锣开道。()(4)黄老师没有

3、偏见,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一视同仁。()(5)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6)如果一个地方要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就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生态。()答案(1)。不合语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生产规律,不超出常情(2)。语意重复,应去掉“感到”(3)(4)(5)(6)2辨词填空(1)法制法治法制:名词,法律制度体系。法治:名词,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治人民,处理国事;动词,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我们是一个_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青少年学生要加强_观念。答案法治法制(2)权利权力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

4、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公安机关具有侦破案件、适当限制犯罪嫌疑人自由的_。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_。答案权力权利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1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林肯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3财有限,费用无穷,当量入为出。颜之推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5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一、作者简介(1)徐勤,衢州日报社原高级编辑,擅写时评类文章,主要作品有从尊重保姆做起等。(2)江南客,人民日报评论员,多次发表评论,其中向任长霞学什么给

5、孩子“最好的礼物”监督者也应接受监督等评论广受好评。二、背景展示(1)在中国,滥用警车开道、普通车辆禁行等现象不胜枚举。这样做的结果是:少数人的出行畅通无阻,而大多数人的出行权利被剥夺。这体现了某些人的特权意识,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车队与红灯这篇文章写于2003年“两会”期间,当时新华社报道“两会”代表和委员的车队不再是一路绿灯后,作者产生了反对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思索。(2)月饼消费要讲文明写于2003年中秋节前。中秋节,阖家团圆,一起吃月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可是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它不再是家人一起享用的美食,也不再是祝福团圆平安的寄托,而是成了送礼、拉关系的“敲门砖”。

6、针对这种怪现象,作者创作了本文,倡导理性、文明的消费观。三、文体知识时评时评又称时事评论。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属于议论文。时评的特征:(1)因时而评,新闻性强;(2)缘事而发,寓理于事;(3)内容贴近,题材广泛;(4)大众视角,公民写作。新闻时评,相信大家在报纸上都见到过。这种文章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我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扣紧时代脉搏而抒发真情实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时评车队与红灯、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

7、阅读课文后将处填写完整。车队与红灯月饼消费要讲文明答案特权思想法律面前无特权勤俭持家,勤俭建国1车队与红灯一文在论证中运用了例证法,请找出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并说明这些事例的作用。答:_答案(1)事例:一些代表、委员的观点;国际奥委会委员提出的问题;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提出亲自进行司法审判被拒绝的例子。(2)作用分别为:从代表、委员本身说明不要搞特殊化,不要“摆谱”扰民,增强说服力。反驳了会议扰民的理由,指出“两会”不能以影响市民生活为代价。说明即使贵为国王,也只能在法律之下,不能干涉司法;与“两会”车队不再一路绿灯的例子互相照应,更有力地证明了法律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规则必须人人遵守。举例论

8、证举例论证即例证法。它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举例论证法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实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2月饼消费要讲

9、文明一文中,摆出了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_答案(1)不文明的现象: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2)中心思想: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拥有远大的前程。3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一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答:_答案(1)围绕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2)集中在“摆现象”部分分类使用,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车队与红灯一文中,从代表、委员主动拒绝特权的现象中,你可以洞察出什么?答:_答案(

10、示例一)立法先要守法。“两会”代表、委员是要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参政议政的人,因此,他们应该首先遵守法律,交通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代表、委员主动拒绝特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代表们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严于律己的精神,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这值得每一个人好好学习。(示例二)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政治素养出现可喜的提升。代表、委员是代表人民开会,人民并没有给代表、委员可以违反交通规则、一路绿灯之类的特权。代表、委员有超出代表之外的特权享受,人民则有理由怀疑代表、委员的忠实。代表、委员主动拒绝特权是政治素养提升的表现。以小见大这两篇时评的作者都是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针对现

11、实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及时评论,揭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小见大手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好处:一是事件平凡,读来就好像发生在身边,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定成败,细微中见变化,揭示生活哲理,引人深思,反躬自省。技巧点拨1以小人物见大情感。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小商小贩

12、。他们没有伟大的事业、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言语,他们平凡得像路面上的一粒石子。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2以小事件见大道理。这一类文章常常通过记叙身边平常的小事件,表现一个深刻的道理。3以小细节见大主题。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的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的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选材上,或截取一个片段,或捕捉一个瞬间,或定格一幅画面,通过细致的描写,传神地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迁移运用选取生活中的小事或大自然的物象,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答:_答案(示例)漫步在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跳跃,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

13、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这样茁壮地成长?走近了,我看到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在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落地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原来是生命的支柱;原以为那是瓜们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善待自己,就让青藤勒着自己成长。那一道道被勒出的伤痕绝不是你晦暗的痛苦记录,而是你光辉的青春舞步。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俭,德之共也月饼消费要讲文明从勤俭节约的角度,重申了生活处事之本,论证了勤俭节

14、约的重要意义。运用示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事实上,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张纸这些东西看似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再小的数用13亿相乘,就大得惊人。节俭是一种美德。当然,一时节约易,天天节约则难;一事节约易,处处节约则难。要把这种美德发扬下去,需要一定的坚韧和自觉,需要道德的约束;只有人人都以勤俭节约为荣,理性消费,才能形成节俭持家的良好社会风尚。二、课外素材崇尚节俭的王永庆王永庆,台塑集团创办人,个人资产多达430亿人民币,却非常崇尚节俭。他觉得长途电话费太贵,就

15、不让子女给他打电话。他给子女写信时选择很薄的信纸,字迹密密麻麻。他吃饭节俭,小小的两片西红柿,就是一顿饭的全部菜肴。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菜园,每天都吃自己种的菜。他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他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毛巾用了29年,并且还在继续使用。选材感言不求奢华,保持常人的姿态,是王永庆走向成功的重要品质。人的一生要谋求发展,就要处处小心谨慎,老老实实做人,把吃苦受累看作是很平常的事,这才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从“中国式过马路”看当代中国文明郎遥远“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这句“中国式过马路”概括,引发网友普遍共鸣,成为热议话题。“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世界通行的交

16、通规则。在发达国家,红灯、绿灯是行人“Go”和“Stop”的命令,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人得到一个结论:人家真文明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在中国

17、,规则意识很早就有,格言古语都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法家思想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对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而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而闯红灯被监控记录,最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人羡慕

18、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独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成为无权者的奢望。“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为什么中国人习惯去破坏,并且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呢?不单单是交通规则,其他公共规则为什么也常常发生这种情况呢?在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而对于一个习惯意识形态禁锢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

19、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羞耻感。而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要被追究责任,只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当下发生的许多群体事件,一方面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事端,另一方面源自“凑够一撮人”的民众反规则习惯。在全国保钓反日游行中,那些趁机打砸抢的暴行者,更是反面典型。“中国式过马路”还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人的心态焦虑。为什么欧美先进城市的司机遇到堵车会排队等候前进?为什么中国人开车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道理大家都懂,可就是停

20、不下踩油门的脚。细想起来,这可能跟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什么都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国家经济也立下保八、保九的目标,不遗余力。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要歇菜了。而欧美先进城市的市民心态平和,开车从容不迫。当中国发展不再匆匆忙忙,当各城市领导不再把十年二十年的经济目标压缩在自己短暂任期内,当中国经济不再是政绩经济而是民生经济,城市文化塑造出从容优雅的市民,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自然也就差不到哪里去。马路是现代文明的镜子。“中国式过马路”的具象,折射当下中国政治文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与西方国家的规

21、则意识,长期存在差异。法律至上是西方人的规则意识,而我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意识,权力和人情常常可以大于法。法治的生命力,源自国家成员的平等。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权力自律,公民自觉,才会有令人赞叹的马路文明。好的制度,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国家文明。当中国人在红灯前自觉站立,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也就站立了。读后启悟“中国式过马路”似是小事,但却折射出当下中国文明的弊端,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建设好这个古老国度的现代文明?当然,人们要有规则意识,要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政府也要有所作为,避免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带来的弊端。还要建立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用好的制度

22、来引导好的国民习惯。左传名句赏析(1)1名句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做多了不正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取灭亡。赏析这是郑庄公回答他的大臣请求攻击他的弟弟共叔段的话。郑庄公认为弟弟共叔段经常做坏事,背着自己暗地里招买暴力之徒,妄图推翻自己的统治,违背道义,但根本用不着自己进攻,他就会自取灭亡。古时也有“多行无礼,必自及也”的话,实际上都是劝人要修养道德、崇敬仁义、讲究礼教、以德为本,这样才能长存于天地自然中。2名句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释义爱护自己的儿子,就应当从道义上去教导他,(使他)不要走上邪路。赏析这是春秋时卫国大臣石碏对卫庄公说的话。当时公子州吁受到庄公宠爱,而州吁喜武却又骄横无礼,违法放荡,石碏便劝谏庄公说了上面一句话,并指出这是庄公对儿子宠爱过分造成的。庄公不听。后公子州吁果然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对内暴虐百姓,对外挑起战祸。石碏后来为了国家的利益,借陈国人的力量,将州吁及跟随州吁干坏事的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厚杀死,消除了这个国家的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粤教版 > 必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