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9067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何必曰利》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王何必曰利》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王何必曰利》课时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王何必曰利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 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徒:弟子答案D解析徒:类。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来 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C何以利吾家 D鸡鸣而起答案C解析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

2、较,和。D项介词,对于。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答案A解析A项为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答案B解析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

3、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

4、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注昼:齐国邑名。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

5、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答案D解析注意句中的名词和虚词“是”“也”,并注意句中的三个判断句。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字。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颜回,孔子的思想学说由颜回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颜回,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B汤指的是商汤,商汤原是

6、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C武王这里指的是周武王,与之相关的故事是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答案A解析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邑“三宿而出”,这也太迟缓了。B孟子在昼邑“三

7、宿而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邑再停留下去了。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答案A解析B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追他回去。C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书等作序”是其返回后的行为。D项“率兽”,像野兽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9把文中画

8、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译文:_(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译文:_答案(1)(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2)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参考译文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

9、为谋求利禄。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啊?”孟子说:“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鲁平公准备好车马,将要去会见孟子,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说:“这为的是什么呢,您为何要先屈驾去拜访一个普通人呢?难道认为他有贤德吗?”乐正子(对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打算来见您

10、的。宠臣中有个叫臧仓的阻止他,所以国君最终没有来。”孟子说:“要办一件亭,可能有人会促使它办成;不办,可能有人会阻挠它。能不能办成事,不是人力能够决定的。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孟子又曾经在邹、薛二地断炊,非常困窘,返回后跟弟子万章等人为诗经尚书作序,阐释孔子的学说,著成孟子一书,其中内外篇共十一篇,认为“圣王不出现,诸侯横行霸道,在野人士横加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以致世上的言论不是属于杨朱一派便是属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是无视君王;墨家主张兼爱,是无视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王,就是禽兽。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

11、这是用邪说来欺骗民众、遏止仁义。仁义被遏止,就像野兽吃人,人们将会相互残杀。我为此感到忧虑,所以捍卫先圣的准则,抵制杨、墨的学说,批驳错误的言论,端正人心,破除邪说,来继承夏禹、周公、孔子这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喜好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啊。”梁惠王又聘请他,任命他为上卿。三、语言表达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

12、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_。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_。答案(示例)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了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我们就能或多或少地从大师那里吸取到思想力量,这样我们的阅读习惯就会有本质的改变。阅读经典重在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我们就能像大师一样思考,进而我们的人格就能达到大师的水平。阅读了大师们的经典作品,阅读习惯也未必有本质的改变。_。_。答案(示例)能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也未必能像大师一样思考即便能像大师一样思考,人格也未必能达到大师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先秦诸子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