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25 页)2019 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13 题为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1 (2 分)面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 B油脂 C蛋白质 D糖类2 (2 分)如图所示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取用液体 B 点燃酒精灯C 读取液体体积 D 稀释浓硫酸3 (2 分)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B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C生铁和不锈钢都是金属材料D铝片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4 (2 分)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两个氧分子O 2B氯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Cl3C氯酸钾KClO 3D钠原子的结构
2、示意图5 (2 分)常温下,对 100mL 氯化钠饱和溶液进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第 2 页(共 25 页)A实验 1 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实验 2 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C实验 2 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D实验 2 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6 (2 分)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鉴别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加稀硫酸B 除去 MnO2 中少量的 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C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D 分离 CaCl2 和 CaCO3 的固体混合物 加足量水溶解,蒸发AA BB C
3、C DD7 (2 分)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含有 Cu(NO 3) 2 和 AgNO3 的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和 Cu,滤液中一定含有 Fe(NO 3) 2B滤渣中一定不含 Fe,滤液中一定含有 Fe(NO 3) 2 和 Cu(NO 3) 2C滤渣中一定含有 Ag,滤液中可能含有 Cu(NO 3) 2 和 AgNO3D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和 Cu,滤液中可能含有 Cu(NO 3) 2 和 AgNO38 (2 分)下列措施不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是( )A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B发展燃煤火力发电C推广新能源公交车
4、 D限制燃放烟花爆竹9 (2 分)如图实验中的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第 3 页(共 25 页)A 排水法收集氧气B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C 探究水的组成D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0 (2 分)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楼房着火时乘电梯逃生B保存海鲜时用甲醛溶液浸泡C在高原上用高压锅煮饭D雷雨时打着伞在开阔地行走11 (2 分)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晶体铝、冰、海波B绝缘体塑料、橡胶、石墨C混合物乙醇、海水、碳酸氢钠D复合肥料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铵12 (2 分)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的体积变小第 4 页(共 25 页)C分子的数目
5、减少 D分子的间隙变小13 (2 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C带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则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不变,则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二、填空题(每空 1 分)14 (3 分)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15 (3 分)用天然气热水器(如图所示)将
6、质量为 40kg,温度为 15的水加热到 40,完全燃烧了 0.15m3 的天然气。(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CH4CH 4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水需吸收 J 的热量。(3)热水器的效率为 %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 、天然气的热值是3.5107J/m3) 。第 5 页(共 25 页)16 (5 分)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1)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2)幼儿及青少年缺 元素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3)冰箱中放入活性炭除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 性。(4)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 。(5)纯棉、涤纶和聚酯纤维三种布料中, 的
7、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好。17 (5 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 ;当观察到 时,停止加热。(2)乙为通过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 ,放出大量热。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选填“有”或“没有” )影响。18 (4 分)AG 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其中 A、B、C 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D 是温室气体,G 是重要调味品。请回第 6 页(共 25 页)答下列问
8、题:(1)G 的化学式为 。(2)反应 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3)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4)F 的一种用途是: 。三、解答题(共 1 小题,满分 7 分)19 (7 分)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 Na2CO3 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探究 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 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氢气; 二氧化碳; 氢气和二氧化碳。【实验 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 溶液于反应装置 A 中,按如图 1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 中石灰水
9、不变浑浊; C 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 正确。(1)反应装置 A 应选用图 2 中的 (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第 7 页(共 25 页)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 1 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 。探究: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 2CO3 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 32 外,还有 OH 。【作出猜想】可能是 Na2CO3 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实验 2】按图 3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10、G 、I 中缓慢产生气泡, H 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 CO32 而不是 Na+、OH 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1)G 中实验的作用是 。(2)试剂 X 是 。探究: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 MgCO3?【实验 3】取实验 1 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 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 MgCO3试剂 Y 及实验现象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 1 个小题:第 20 小题 5 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生骤答,最结果不得分)20 (5 分)为测定某 CuSO4 溶液中
11、溶质的质分数,取 150g CuSO4 溶液,平均分为三份,每份样品均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请计算:第 8 页(共 25 页)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样品质量/g 50 50 50NaOH 溶液质量/g 20 40 60m/g 42.45 44.9 44.9(1)50g CuSO 4 溶液完全反应时,所得沉淀的质量为 g。(2)CuSO 4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 9 页(共 25 页)2019 年河北省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13 题为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1 (2 分)面粉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A维生素 B油脂 C蛋白
12、质 D糖类【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面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2 (2 分)如图所示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取用液体 B 点燃酒精灯C 读取液体体积 D 稀释浓硫酸【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
13、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第 10 页(共 25 页)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3 (2 分)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常温下所有
14、的金属都是固体B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C生铁和不锈钢都是金属材料D铝片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分析】A、根据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不是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常温下汞是液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C、生铁和不锈钢都是铁的合金,都是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D、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铝片表面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故选
15、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铁锈蚀的条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 (2 分)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两个氧分子O 2B氯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Cl3C氯酸钾KClO 3第 11 页(共 25 页)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A根据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书写;D根据钠原子的核外有 11 个电子进行分析。【解答】解:A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两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故 A 错误;B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
16、素的化合价,氯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C氯酸钾是由钾离子和氯酸根离子构成的, 氯酸钾可表示为:KClO 3,故 C 正确;D钠原子的核外有 11 个电子,故其结构示意图为 ,故 D 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化合价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5 (2 分)常温下,对 100mL 氯化钠饱和溶液进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 1 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实验 2 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C实验 2 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D实验 2 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17、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A 、实验 1 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第 12 页(共 25 页)B、实验 2 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错误; C、实验 2 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正确;D、实验 2 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解答】解:A、实验 1 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实验 2 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错误,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C、实验 2 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加入了溶剂,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实验 2 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
18、量相等正确,因为乙中的溶质不再溶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综合性强,要加强记忆,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6 (2 分)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鉴别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加稀硫酸B 除去 MnO2 中少量的 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C 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D 分离 CaCl2 和 CaCO3 的固体混合物 加足量水溶解,蒸发AA BB CC DD【分析】A、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
19、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C、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氧化铜粉末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木炭粉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第 13 页(共 25 页)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锰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
20、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加足量水溶解,过来,蒸发,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7 (2 分)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含有 Cu(NO 3) 2 和 AgNO3 的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和 Cu,滤液中一定含有 Fe(NO 3) 2B滤渣中一定不含 Fe,滤液
21、中一定含有 Fe(NO 3) 2 和 Cu(NO 3) 2C滤渣中一定含有 Ag,滤液中可能含有 Cu(NO 3) 2 和 AgNO3D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和 Cu,滤液中可能含有 Cu(NO 3) 2 和 AgNO3【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氢铜银,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解答】解:向含有 Cu(NO 3) 2 和 AgNO3 的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由于金属的活泼性是:铁铜银。则铁粉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后硝酸铜与铁反应。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没有 Fe,一定有 Ag,
22、可能有 Cu滤液中一定有 Fe(NO 3) 2,可能含有 AgNO3、Cu(NO 3) 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8 (2 分)下列措施不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是( )A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B发展燃煤火力发电C推广新能源公交车 D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分析】有利于保护空气,减少污染的做法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解答】解:A、就地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造成空气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第 14 页(共 25 页)故有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B、燃煤火力发电产生大量的空气的污染物,所以发展燃煤火力发电不利于“坚决
23、打好蓝天保卫战” ;C、新能源公交车不污染环境,所以推广新能源公交车,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D、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空气污染物,所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故利于“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是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9 (2 分)如图实验中的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排水法收集氧气B 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C 探究水的组成D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
24、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第 15 页(共 25 页)化。【解答】解:A、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探究水的组成过程中有新物质氢气与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10 (2 分)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楼房着火时乘电梯逃生B保存海鲜时用甲醛溶液浸泡C在高原上用高压锅煮饭D雷雨时打着伞在开阔地行走【分析】A根据楼房着火时的逃生方法
25、进行分析;B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C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进行分析;D根据撑着雨伞在空旷的场地上行走的危害进行分析。【解答】解:A、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故不能乘电梯逃生,故 A 错误;B、甲醛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不能用于保存海鲜,故B 错误;C、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根据气压与液体沸点的知识可知,在高原上用普通锅煮食物时,普通锅的密封性能较差,锅内气压较小,使得水的沸点小于 1
26、00,故在海拔很高的地区一般用高压锅才能煮熟食物,故 C 正确;D、雷雨时打着伞在开阔地行走,雨伞会充当高大物体,人体是导体,此时容易遭雷击,故 D 错误。故选:C。【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第 16 页(共 25 页)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11 (2 分)下列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晶体铝、冰、海波B绝缘体塑料、橡胶、石墨C混合物乙醇、海水、碳酸氢钠D复合肥料尿素、硝酸钾、磷酸二氢铵【分析】A、铝、冰、海波都属于晶体; B、石墨能够导电,具有导电性;C、乙醇和碳酸氢钠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D 、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解答】解
27、:A、铝、冰、海波都属于晶体,故 A 正确;B、石墨能够导电,具有导电性,不是绝缘体,故 B 错;C、乙醇和碳酸氢钠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都属于纯净物,故 C 错;D、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 D 错。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晶体、绝缘体、混合物、复合肥的特点。12 (2 分)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 )A分子的质量变大 B分子的体积变小C分子的数目减少 D分子的间隙变小【分析】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的大小、质量、数目都不变。【解答】解: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分子之间间隔变小,分子的大小、质量、数目都不变。故选:D。【点评
28、】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13 (2 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C带异种电荷的两个物体相互吸引,则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不变,则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分析】A、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C、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不一定带异种电荷;D、速度大小不变的运第 17 页(共 25 页)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解答】解:A、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9、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不属于氧化物,故 A 错;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故 B 正确;C、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不一定带异种电荷,分子本身具有相互吸引力,故 C 错;D、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故 D 错。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氧化物的特点,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二、填空题(每空 1 分)14 (3 分)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面粉与空气 的接触面积。(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
30、转化为 机械能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氧气不足 。【分析】 (1)根据发生爆炸的条件来分析;(2)根据能量的转化方式来分析;(3)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解答】解:(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面粉与空气;(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填:机械能;(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故填:氧气不足。【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燃烧和爆炸有关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并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第 18 页(共 25 页)用。15 (3 分)用天然气热水器(如图所示)将质量为 40kg,温度为 15的水加热到 40,完全燃烧了
31、 0.15m3 的天然气。(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CH4CH 4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2)水需吸收 4.210 6 J 的热量。(3)热水器的效率为 80 %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 kg) 、天然气的热值是3.5107J/m3) 。【分析】 (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进行书写化学方程式;(2)知道水的初温和末温、水的比热容、水的质量,利用吸热公式 Q 吸 cmt 求水吸收的热量;(3)由 Q 放 Vq 可求出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水吸收的热量跟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等于该热水器烧水时的效率。【解答】解:(1)甲烷和氧气在点
32、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2)水的质量 m40kg,水吸收的热量:Q 吸 cm(tt 0)4.210 3J/(kg)40kg(4015)4.210 6J;(3)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第 19 页(共 25 页)Q 放 Vq0.15m 33.5107J/m35.2510 6J;该热水器烧水时的效率: 80%。故答案为:(1)CH 4+2O2 CO2+2H2O;(2)4.210 6;(3)8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 Q 放 Vq 、Q 吸cmtcm (tt 0)和效率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属于基础题目。16
33、 (5 分)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1)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 氧气(或 O2) 。(2)幼儿及青少年缺 钙(或 Ca) 元素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3)冰箱中放入活性炭除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 吸附 性。(4)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冒出,说明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 减小 。(5)纯棉、涤纶和聚酯纤维三种布料中, 纯棉 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好。【分析】 (1)根据分析;(2)根据钙元素的生理作用分析;(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异味;(4)根据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分析;(5)根据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特点分析;【解答】解:(1)氧气能供给呼吸,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氧气
34、;故填:氧气(或 O2) ;(2)幼儿及青少年缺钙元素元素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故填:钙(或 Ca) ;(3)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异味;故填:吸附;(4)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填:减小;(5)纯棉属于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较好,涤纶和聚酯纤维属于合成纤维,耐腐蚀,耐磨,不易变形;故填:纯棉。【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就可正确解题。第 20 页(共 25 页)17 (5 分)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 液体飞溅 ;当观察到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时,停止加热。(2)乙为通过红磷燃烧
35、前后质量的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实验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 白烟 ,放出大量热。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 瓶塞飞出 ;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 没有 (选填“有”或“没有” )影响。【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解:(1)甲为蒸发溶液的实验。加热时若不搅拌,造成的后果是液体飞溅;当观察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故填:液体飞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实验
36、中气球的作用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还可以防止瓶塞飞出;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这是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故填:白烟;瓶塞飞出;没有。【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18 (4 分)AG 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其中 A、B、C 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D 是温室气体,G 是重要调味品。请回答下列问题:第 21 页(共 25 页)(1)G 的化学式为 NaCl 。(2)反应
37、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复分解反应 。(3)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 2O 。(4)F 的一种用途是: 生成玻璃 。【分析】根据 AG 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A、B 、C 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D 是温室气体,所以 D 是二氧化碳,G 是重要调味品,所以 G 是氯化钠,二氧化碳和C 反应会生成 F,所以 C 是氢氧化钠, F 是碳酸钠,B 和氢氧化钠会生成氯化钠,所以B 是盐酸,碳酸钠和 E 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所以 E 是氯化钙,A 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所以 A 是氢氧化钙,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解答】解:(1)AG 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A、
38、B 、C 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D 是温室气体,所以 D 是二氧化碳,G 是重要调味品,所以 G 是氯化钠,二氧化碳和 C 反应会生成 F,所以 C 是氢氧化钠,F 是碳酸钠,B 和氢氧化钠会生成氯化钠,所以 B 是盐酸,碳酸钠和 E 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所以 E 是氯化钙,A 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所以 A 是氢氧化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G 的化学式为:NaCl;(2)反应 是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基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3)反应 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 2O;(4)F 的一种用途是:生成玻璃。故答案为:(1)Na
39、Cl;(2)复分解反应。(3)NaOH+HClNaCl+H 2O;(4)生成玻璃。【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第 22 页(共 25 页)三、解答题(共 1 小题,满分 7 分)19 (7 分)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 Na2CO3 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探究 1: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中含有 碳氢氧 三种元素,作出如下猜想:氢气; 二
40、氧化碳; 氢气和二氧化碳。【实验 1】取适量镁条、100 mL Na2CO3 溶液于反应装置 A 中,按如图 1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B 中石灰水不变浑浊; C 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说明猜想 正确。(1)反应装置 A 应选用图 2 中的 D (填写序号) 。(2)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中“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靠。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 1 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 在 BC 之间增加干燥装置 。探究: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查阅资科】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 2CO3 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
41、Na+、CO 32 外,还有 OH 。【作出猜想】可能是 Na2CO3 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实验 2】按图 3 所示方案进行实验。G 、I 中缓慢产生气泡, H 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说明是 CO32 而不是 Na+、OH 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第 23 页(共 25 页)(1)G 中实验的作用是 对比 。(2)试剂 X 是 氢氧化钠溶液 。探究: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 MgCO3?【实验 3】取实验 1 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 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 MgCO3试剂 Y 及实验现象为 稀盐酸,有气泡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O 3+2HC
42、lMgCl 2+H2O+CO2。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解答】解:【作出猜想】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且反应物是碳酸钠溶液,结合给出的猜想,可知题目要求填写的是碳氢氧三种元素。【实验 1】(1)因为实验为“将镁条放入 Na2CO3 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 ”,即常温下固体和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 A 应选用图 2 中的 D(不选 F 是因为生成较多气体) 。(2)烧杯内壁有水珠”作为“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证据不可
43、靠,这是因为反应从液体中发生且生成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所以不能说明是因为生成了氢气。为使这一证据可靠,且仍能一次性地验证三个猜想,只需在图 1 所示方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你的改进方案是 在 BC 之间增加干燥装置。【实验 2】(1)G 中实验的作用是 对比,对比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存在和不存在的影响大小。(2)试剂 X 是要确定氢氧根离子的影响的,所以是氢氧化钠溶液。第 24 页(共 25 页)探究: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 MgCO3?【实验 3】取实验 1 反应生成的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试剂 Y,根据实验现象说明白色沉淀中含有 MgCO3由于给出的结论是碳酸镁,所以应该加入稀盐酸或者
44、稀硫酸等,有气泡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O3+2HClMgCl 2+H2O+CO2。答案为:碳氢氧。探究 I:(1)D。(2)在 BC 之间增加干燥装置。探究 II:(1)对比。(2)氢氧化钠溶液。探究:稀盐酸,有气泡生成:MgCO 3+2HClMgCl 2+H2O+CO2 。【点评】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 1 个小题:第 20 小题 5
45、 分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生骤答,最结果不得分)20 (5 分)为测定某 CuSO4 溶液中溶质的质分数,取 150g CuSO4 溶液,平均分为三份,每份样品均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请计算: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样品质量/g 50 50 50第 25 页(共 25 页)NaOH 溶液质量/g 20 40 60m/g 42.45 44.9 44.9(1)50g CuSO 4 溶液完全反应时,所得沉淀的质量为 4.9 g。(2)CuSO 4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析】 (1)第 1 次 20g 氢氧化钠溶液对应沉淀为 42.45g40g2.45g,而第 3
46、 次 60g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为 2.45g37.35g,实际为 44.9g40g4.9g,说明硫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所以沉淀质量不再增加。(2)根据沉淀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硫酸铜的质量,进一步计算 CuSO4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答】解:(1)第 1 次 20g 氢氧化钠溶液对应沉淀为 42.45g40g2.45g,而第 3次 60g 氢氧化钠溶液时应该为 2.45g37.35g,实际为 44.9g40g4.9g,说明硫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所得沉淀的质星为 4.9g,故填:4.9;(2)设 CuSO4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xCuSO4+2NaOHCu (OH) 2+Na 2SO4160 98x 4.9gx8gCuSO4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6%。答:CuSO 4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6%。【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19/9/14 8:04:00;用户:15958176136;邮箱:15958176136;学号:2855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