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本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在我国古代,传记是随着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而诞生的,是以真实地记述个人生平事迹为中心内容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特征是以历史上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这种文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物传记不仅起源很早,而且体裁多样,人物众多。本单元编选了三篇古代人物传记,分别是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的苏武传和范晔的张衡传。这三篇传记的传主,廉颇是军事家,蔺相如和苏武是政治家,张衡是科学家。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令后人景仰、追慕。这三篇传记,可以约略反映出中国古代传记的大致面貌,
2、使我们认识到我国传记文学丰富多彩的一面。从手法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是合传;,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在匈奴的艰难处境下的高尚节操,表现了作者对苏武的赞美之情;张衡传记叙了张衡各个方面的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条理清楚而又详略得当。,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单元风向标,目标导航,学习建议,1.辨明传类,准确解读。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他传,独传、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 2.学以致用,重视积累。既然是古代传记,则应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重视积累。这样的积累,包括古
3、代文化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了解笔法,把握技巧。要窥知其人全貌,了解“实笔”与“闲笔”的作用,把握作者巧于营构之处。 4.知人论世,顾及背景。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来解读,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加深对传主的理解,从而于事情之外把握事件的意义和价值。,11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列国纷争的战火中,产生了许多叱咤风云的猛将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他们纵横捭阖,征战攻伐,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本文就讲述了这样几个故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
4、相如列传。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前279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了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局面。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课文节选部分则通过
5、“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共52万余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史记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 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
6、、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多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结构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介词结构后置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省略句) 大王见臣列观(省略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积名句 (1)卒
7、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014湖南高考)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点评:课文写赵王谦逊地问计,目的是突出蔺相如的智谋。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秦以城求璧”的做法冠冕堂皇,表面看不出欺负赵国的意思,“赵不许”则不符合外交礼仪,赵国要承担责任,秦国也就找到了“问罪”的口实。“而”字,在这里表示假设关系。蔺相如此时对秦国的险恶用心洞若观火,他提出“宁许以
8、负秦曲”的主张,正是为了避免秦“问罪”,为赵国争取正义与主动。其爱国之心、胆识见解,三言两语描述殆尽。,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点评:这里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之后,先借口“璧有瑕,请指示王”,要回和氏璧,是智;“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敢于怒视秦王,是勇。“怒发上冲冠”是典型的细节描写,把蔺相如的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
9、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点评:这是廉颇送赵王前去赴渑池之会时的告别之语,在字面上没有理解的难度,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廉颇形象的塑造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上下文不难发现,所谓渑池之会实际上是两国统治者之间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面对秦王的盛情“邀请”,赵王胆怯畏行,这样势必影响赵国的形象且助长秦国的骄纵气焰,于是老将廉颇为赵王鼓气壮行,安排大军暗中保护,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从这段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老将廉颇不仅英勇盖世,而且智慧超人,是一个有勇有谋、忠心耿耿的爱国将军。,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
10、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点评:这段话是渑池之会后廉颇的愤怒之言,人们通常把这段话看作廉颇心胸狭窄、妒忌心重的表现。其实这段话有其背景,从上文中我们知道,渑池之会的外交胜利,表面上是蔺相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取得的,于是赵王回国后,“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而对廉颇没有任何奖赏;实质上,其中也有廉颇出谋划策、重兵保护的功劳。因此,廉颇的不满是赵王不能公平对待功臣造成的。廉颇对蔺相如的卑微出身进行嘲讽,是不正确的,但公开“宣言”,又是其直率的表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塑造蔺相如形象的? 提示:本文在蔺相如出场前先让缪贤介绍此
11、人有“智谋”进行侧面描写;接着将其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着力刻画其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与秦王的激烈对抗,显示其有勇有谋、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品格和风貌;在“负荆请罪”中又通过廉颇来衬托蔺相如心胸开阔、气度宽宏的品质。另外,在“渑池之会”中,秦王“不怿”而又迫不得已地“为一击缶”与其群臣的“皆靡”,也是对蔺相如的衬托。,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的性格? 提示:课文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一些对廉颇的描绘。文章开篇就介绍了廉颇以勇猛善战闻名于诸侯。在“渑池之
12、会”前,廉颇力劝赵王赴会,充分表现出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渑池之会”时,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军的入侵,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渑池之会”后,廉颇宣称要羞辱蔺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这又表现出他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优点。,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本文是两个人的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材料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作者对选出的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提示: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选取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作者以蔺
13、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主要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之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负荆请罪”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另外,事件经过的叙述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
14、,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精心剪裁 巧妙谋篇 本文节选的是廉颇、蔺相如的合传,但主要是写蔺相如,对廉颇则写得比较简略。作者在写蔺相如这个主要人物时,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其一生的经历中,精心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三个典型事件,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从不同侧面集中笔力加以描述。无论写他出使前在是否予秦璧的决策上,还是在出使时与秦国君臣激烈斗争而又能完璧归赵的事情上,或者写他在主张赵王赴渑池之会而又能在赴会时辱秦君臣,维护赵国的尊严上,都表现出他的大智大勇。尤其是写他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中,忍辱退让,维护团结,更表现了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德和远见卓
15、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作者写蔺相如,无处不施以浓墨重彩,进行精心细致的刻画,使其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然而在写蔺相如时,又无处不有廉颇这个人物的影子,处处都显示出他的作用,这样就既能做到主次分明,又能全面、兼顾。如写蔺相如在秦廷上的斗争,他使人怀璧归赵,秦国君臣因中计而盛怒,却不敢加害于蔺相如,这是因为赵国有“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之所以敢于侮辱秦国君臣,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秦国作为战胜国而不能在会上加胜于战败的赵国,它恃强胁迫赵王的如意算盘被蔺相如挫败之后,也不敢轻举妄动,这主要是因为有廉颇送赵王和相如于边境,并设重兵以待秦,来作为蔺相如进行
16、外交斗争的强大军事后盾。在廉、蔺矛盾中,虽然主要是写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有远见的高尚品德,但对廉颇能勇于改过、深明大义的美德也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写廉颇的文字虽然不多,但由于选材典型,处理得当,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美文品读,素材积累,铮铮傲骨蔺相如 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他用一支瘦笔写尽帝王霸主,一册书简涤尽千代风华,却始终无法忘记一个名字,那就是蔺相如! 如果不是赵国危机,如果不是一册史书,也许,没人会记得这个名字。不过是缪贤的一个舍人,不过是数千门客当中的一个。历史淘尽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史官的笔下连那君王诸事都盛搁不下,又哪里有位置安放这样一个卑微而又卑微的门
17、人?而恰恰就是这个门人,挽狂澜于既倒,敌强秦于自若,以身涉险,舌战强敌,在危险中从容自若,在对手前应付自如!,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我常常惊叹于蔺相如的定力,我常常拍案于蔺相如的胆识。夜里,我也常常跨越了千年时光,去追寻相如那文人弱质下的铮铮傲骨,去寻找那傲骨深处蕴藏的大智慧、大勇敢和大从容。 当赵王的臣子畏缩在衣袍之下,当赵王的宫廷笼罩着愁云惨雾,蔺相如来了,从容而优雅,带着他的睿智和胆识,带着他忠正赤诚的丹心,带着他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镇定,一匹瘦马,一队士卒,一袭布衣短褐,一身铮铮瘦骨,走向虎狼之国。身后,是战战兢兢的君王和同僚;身前,是虎视眈眈的秦王和其众臣没有犹豫,没有回头。生,原本为
18、报国而生;死,亦当为救国而死!,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历史穿越时光的隧道抵达我们的灵魂,渑池上空的硝烟逐渐消散,剑拔弩张回归成歌舞升平,而蔺相如,他还是那个蔺相如,接受君王的恩赐,接受丰厚爵禄。然而,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从古代到现代,从今天到明天! 而今天,蔺相如来了,他穿越时光的梦境,穿越昏君美人凌乱的舞袖,穿过弄臣贼子谄媚的笑容,从竹简和木牍中走来,布衣青发,瘦骨如山,依然从容淡
19、定,依然睿智豁达,依然高瞻远瞩。他一介布衣,数根傲骨,温和而桀骜地站在汗青之上,以他独特的睿智和通达,矗立于历史的流光之中,亘古不朽! (摘自语文周报),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品读提示本文语言镂刻生动,霸气十足。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铿锵有力。成功运用比喻、排比、反问、对比等修辞,再加上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使语言如电影镜头般为我们形象地折射出了蔺相如的傲岸形象。我们似穿过历史的隧道,看到了活生生的蔺相如,他正在为我们上演一幕幕的活剧。,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感人至深。主动请缨、威震敌国、有勇有谋的蔺相如,赤胆忠心、知错就改的老将廉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完璧归赵”“渑池
20、之会”“负荆请罪”的故事,流传千古,这中间有智慧有胆量,更有大度与团结。本文的故事,可以用在以“担当”“爱国”“团结”“友谊”等为中心立意的作文中。 每次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都被蔺相如的爱国热情和谦让精神感动。蔺相如一介布衣,身为舍人,寄人篱下,在国家危难之时,主动请缨;在强大威武的秦昭王面前,不卑不亢,怒叱秦王,极力维护国家的尊严,又能在万般危难之时,完璧归赵。其诚心、其气魄、其胆量、其谋略可谓古今无双。更令人钦佩的是,面对廉颇老将的“恶言”,他能忍辱退让,以国家之急为先,当廉将军承认错误、负荆请罪时,他能宽宏大度,不计前嫌。,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廉颇起于行伍之间,立于戎马之背,战功显赫,出将
21、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从善;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丧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中华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他以国事为重,以民为天,放下架子,掉下面子,省身思过,知错改错,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第一个唱响了坦坦荡荡“负荆请罪”的高歌,成为“闻过则喜”“知错改错”的亘古第一臣!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能言善辩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廉颇处处与其作对,对其出言不逊。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双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