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三、书目推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 ,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
2、经 ,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介绍诗经知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讨论解疑)自读文本,思考:氓侧重叙事,这首
3、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 “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4、彼此决绝了断吧!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 幸福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 沉痛第六章: 决绝清醒 刚烈 坚强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
5、“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 “一月三捷” ,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六)品析艺术手法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要点: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纯真、热情。婚后,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辛苦而又蒙
6、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 “氓之蚩蚩” ,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 ,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诗经开创比、兴手法。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7、。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
8、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 乐竟为一章 ,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
9、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五、课堂探究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思路点拨】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从叙事角度入手;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从诗经 “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明确】(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2)在摹写人物性
10、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
11、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思路点拨】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 “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明确】(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2、 ,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 “于差女兮,无与士耽”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 “氓之蚩蚩” ,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 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
13、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明确】首先, 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 ,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 、 “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
14、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七、教后反思【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 世纪)500 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
15、经典,才称为诗经 ,并沿用至今。诗经按乐曲分为“风” 、 “雅” 、 “颂”三部分。 (板书) “风”指“十五国风” ,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 、 “鲁颂” 、 “商颂” ,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 、 “比” 、“兴”三种。 “赋”者,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 “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