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指导】2018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 赤壁赋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711 上传时间:2018-08-15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3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控指导】2018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 赤壁赋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测控指导】2018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 赤壁赋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测控指导】2018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 赤壁赋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测控指导】2018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 赤壁赋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测控指导】2018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9 赤壁赋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 赤壁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满腹经纶,却被一贬再贬;他饱经忧患,却能从容淡定并怡然自乐。因其卓绝的品行,无论是荒凉的黄州还是蛮俗草莽的儋州,都成了中国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字眼和富有诗意的天堂。他就是苏轼。苏轼不幸,被贬到了赤壁;赤壁有幸,因了苏轼,那一缕清风明月和浩渺江水,传唱了千年。学习本文,一要了解“赋”的特征,学习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二要体悟苏轼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新课助读,自主梳理,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

2、坡由徐州调任湖州,作湖州谢上表,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投入大狱,罪证是苏轼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幸亏亲友的营救,同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他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鼻矶之下的长江

3、,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本文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新课助读,自主梳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元末明初时人朱右最初将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

4、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明朝中叶的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作品,同时代的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44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识通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多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2)正襟危坐(“正”,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

5、4)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分古今,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句)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7.积名句 (1)(2014课标全国高考)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

6、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2013课标全国高考)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3)(2014湖北、重庆高考、2013北京高考)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4)(2013天津高考)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5)(2013湖北高考)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赤壁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2013四川高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7)(2012四川高考)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

7、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8)(2012山东高考)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9)(2012大纲全国高考)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0)(2011重庆高考)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 (11)(2011辽宁高考)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2)(2011浙江高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13)(2011湖南高

8、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14)(2010大纲全国高考)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点评:这句与诗经陈风月出诗相呼应,并引出下文作者自作的歌“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脉贯通。“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情态,为下文写“乐”做铺垫。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点评:这是作者兴之所至而吟唱的歌词,它显然是有意模拟屈原的九

9、章思美人及九歌湘君中的“桂棹兮兰枻”等诗句而创作的。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全篇的主旨句,写出了作者忠君之殷切。这里的“美人”,实际是借屈原之句指他心目中的“圣明天子”宋神宗。他思念君王,但君王已经与他政见不合、分道扬镳了。作者失声哀叹“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可悲现实,说明他政治理想的幻灭。他无所作为,只有把满腔的幽怨和悲愤,寄托于山水中。,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点评:前面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出了失意和哀伤的情绪,这里继续写客吹洞箫,倚其歌而和之的情况。但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10、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这里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为之一振。,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点评:“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江渚的广大反衬渔樵者的渺小,点出“吾与子”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分子。“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和麋鹿的繁多衬托人的平凡。更进一步的是,“客”看到了鱼虾、麋鹿,蓦然感到人和这些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同生同灭于苍

11、茫天地间,彼此都茫然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更点出了人渺小得如尘埃般微不足道。“驾一叶之扁舟”,江面万顷无垠,天地乃至宇宙浩瀚无穷,舟之飘摇、孤独而渺小便被生动地点染出来。舟尚且如此,又何况舟中之人呢?“举匏樽以相属”,这是写舟中之人的行为。他们饮酒相劝,怡然自得,殊不知须臾就要灰飞烟灭,极写人生苦短!总之,这几个句子都以阔大的背景凸显了人的微不足道,就像天地间的蜉蝣和沧海里的一粟,从而引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

12、何羡乎! 点评:作者以“水”和“月”设譬,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并扩而展之,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处世理念。他用带有理趣的逻辑思维来反驳客人的消极出世思想,把人们意料之中的一点意思写得出人意料,十分神奇。由于他的达观、他的超然物外,故其常常能于常事之中显出不同凡响的见解。作为一个被贬的士大夫,能够在赋中写出如此豁达的情趣,实在难能可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在这篇赋中,贯串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提示: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即“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课文一开头便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

13、,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接下来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被贬谪黄州,年华虚度,不禁悲从中来。最后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当如何认识? 提示:据说东坡泛舟赤壁确有一乐师相随。但主客问答肯定是虚拟的,这是赋体的一种传统

14、表现手法。客之言与苏子之言,各代表了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思想中的一个方面,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单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15、。文中先描绘清风、江水、明月,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三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些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巧借“风”“月”写胸怀 赤壁赋通篇以景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辅之。首段以“风”和“月”开卷。“清

16、风徐来,水波不兴”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几句,极凝练简洁地点出风月,写出江景。接着,文章反复再现“风”和“月”的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应答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这种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浑然一体,而且还贯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星空澄净,清风吹来,月移船行,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好像升入仙境。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感到“乐”时,扣舷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向了莫名的惆怅。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现;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内涵。,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

17、解,审美鉴赏,接下来,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句,再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情。最后,仍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议论,即由人们常见的山川、风月的变与不变、有穷与无穷来感叹人生。可见,“风”“月”这惯常的景色,写来极似闲笔,在赤壁赋中却因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乐甚”“愀然”之情,而读者则是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因为,这景、这情,有历史人物的业绩,有古战场的空寂,有作者的旷达和惆怅。文章正是由于景物的反复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断消长、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纳,使景情融合达到完美统一,使常景产生如此感人的魅力。,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读懂苏轼黎文雄 在险峻陡峭的

18、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9、”就是在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 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读苏轼,

20、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屡次被贬,但这丝毫未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他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傲霜挺立的自己;只能“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喝我的酒,作我的诗。 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摘自美文),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品读提示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

21、、有风骨的文化名人。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条理井然的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读赤壁赋,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仿佛聆听一位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令我们折服的是作者在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反而是那么坦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作者融情于大自然,得人生旷达胸怀,在大自然里寻找精神的愉悦,感悟自我生命的意义。本文的有关语言和思想可以用在以“直面挫折,乐观人生”“生命的本色”等为立意的作文中。,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卓绝千古的赤壁赋,给我们展示的

22、是苏子的旷达,让我们思考的却是人生的意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的,人在茫茫无垠、苍苍浩渺的宇宙中,是什么呢?一个生命置身于宇宙之中如同芥子或米粒般微小,仅仅是一个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点,是茫茫幽邃、无始无终的自然中的一个无限小的部分这是一种多么弱小的存在啊!但是,人生又是多么有幸,“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我们又何必在意那微不足道的得失! 在古往今来的人物中,苏轼算是比较“倒霉”的一位:他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不论是新党当政,还是旧党得势,无罪的他却总是被越贬越远,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面对人生的“风雨”,他能坦然地“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气魄与心胸!这是何等的智慧与人格!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是我们人生的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