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6604 上传时间:2018-08-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鸿门宴一、学习目标: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二。学习重点: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三。学习难点:注意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4学法导引 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人物语言、行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2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3归纳文中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4合作交流,解决疑难5学习时数:三学时【资料链接】1、

2、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 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元封三年(前 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公元前 98 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3、。 2、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 3000 年的历史,分本纪(12 篇) 、世家(30 篇) 、列传(72 篇) 、书(18 篇)、表(8 篇)等五种体裁,共 130 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 ,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背景知识: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 206 年) 。 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自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

4、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 207 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 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 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

5、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 40 万,而刘邦只有 10 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败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一学时【课前准备】:本文故事性强,先预习,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的内容。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

6、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2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写的是“鸿门宴” 的经过,可分几个部分?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2。请三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

7、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3、故事的核心是什么?(用不到个字总结出来)故事的核心是杀不杀刘邦。3布置作业找出文中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及章节,精心研读课文我的收获:我的问题: 第二学时一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词句,先由学生解答,再由教师更正。2重、难点理解【文言基础知识】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u,短小,浅陋) 戮力(戮,l 联合,一同)瞋目(瞋,chn 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 眼角)按剑而跽(跽,j,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

8、,猪)刀俎(俎,z 切肉用的砧板)B.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C一词多义辨析: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道歉。 (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3) 乃令张良留谢 :告别,辞谢(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辞 : (1)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推辞 (2)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3)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故 :(1)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2)

9、故听之:因此且 :( 1)年且九十:将( 2)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3)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况且之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2)为之奈何?:代词,这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 (5)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意义去: (1)相去四十里:距离 (2)脱身独去:离去,离开:.于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向,对 (2)长于臣:比 (3)复得见将军子此:在。因 :(1)不如因善遇之:趁着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3)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趁势,趁机为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

10、公军!:替,给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 (3)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5)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6)使子婴为相:任,做 幸:(1)妇女无所幸:宠幸,亲近(2)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D古今异义字: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省名。 )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省名。)E.解释加点的字,并指出是何种用法。1、 沛公军霸上 驻扎,名词作动词

11、2、 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名词作动词3、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登记,名词作动词4、 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神示意,名词作动词5、 不可不语 告诉,名词作动词6、 刑人如恐不胜 施加肉刑,名词作动词7、 道芷阳 取道,名词作动词8、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抄小道,名词作状语9、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10、 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名词作状语11、 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名词作状语12、 此亡秦之续耳 后继者 动词作名词13、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存活,使动用法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使跟从,使动用法15、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形容词作动词16沛公今事有急,亡

12、去不义 危急的事,形容词作名词F 指出下列各句属于何种句式。1、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尽有之。 ” 介词结构后置2、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介词结构后置3、 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4、 客何为者? 宾语前置5、 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6、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 判断句7、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判断句8、 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9、 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10、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省略句11、 加彘肩(于其)上。 省略句G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

13、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劳苦功高: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后指某人不值得和其商量事情。三。我的收获:我的问题:第三学时1研析课文,边归纳边讲解重点词句,把握情节,理解人物形象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体现出什么性格?明确:要项伯,以兄事之。约为婚姻。慷慨激昂说假话。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叙旧,示弱,说假话,归咎小人之言提醒学生注意:项羽设“鸿门宴”,一开始并无恶

14、意(因留项王与饮) ,是范增使鸿门宴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两个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厕;间至军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令张良留谢,巧言献礼 立诛杀曹无伤 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 。出身于亭长,起于民间,靠少量的兵力争夺天下,在鸿门宴中“虚心下问,多谋机诈” 。在危急时刻,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他一再问张良“为之奈何” ,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 不辞而别” 的建议。刘邦多谋机诈,很讲策略。他对项伯“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以“兄事之”,极尽笼

15、络利用之能事,对项羽极表臣服恭顺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对方的作用: 这些都表现了刘邦见风使舵,善于玩弄手腕的性格 。 2从哪些地方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3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

16、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 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

17、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 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 ”,要项羽“ 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 ”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4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 “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明确: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

18、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 “立而饮之 ”, “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 ”,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 ”兼“ 舞台调度 ”,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5以刘邦,项羽为例,说说本文怎样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刻画人物

19、形象的?6明确:() 、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 、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如:项羽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増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在沛公逃席后依然受璧) ;刘邦遇事果断(如临危不惧,从善如流,亲往谢罪,立诛曹无伤) 。项羽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脱口供出曹无伤,闻樊哙“谯语”而“无有以应 ”) ;刘邦则能屈能伸(先破秦而对项羽谦词卑礼,宴会之上受不公平待遇而泰然处之) 。项羽不善用人(关键时刻不听范増) ;而刘邦则对张良,甚至樊哙言听计从,初见项伯,即“兄事之”、 “卮酒为寿” 、 “约为

20、婚姻”,足见刘邦是多么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2课外探究:1关于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 )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21、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 (3)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

22、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A. 各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文字中司马迁与刘邦的观点。B. 四首诗分别从哪个角度评价项羽?提示: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勾践“ 卧薪尝胆” ) 。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 ,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

23、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2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学生发言,各抒己见)3我的收获:我的问题:4课外阅读: 文学评论: 成亦英雄败亦英雄刘邦、项羽形象比较项羽与刘邦同为秦末农民战争的将领,但二人的出身、性格颇为不同,因此对农民起义的策略、目的的认识也就有很大差异,而导致各不相同的结局。 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所以项羽是世代簪缨的贵族军人,国恨家仇刻骨铭心的报仇使者,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所以推翻秦后他就迫不及待得分封诸侯。刘邦出身农家,却不事稼穑,很会耍些流氓无赖的伎俩,有人称之为“白手起家的恶棍”,但他

24、却是雄心勃勃,以王天下为目标。 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率真无忌,含而不露。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我们所学的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差别也表现得相当清楚。项羽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气概不可一世;面对自己的政治对手,他却不加思索地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的秘密。在整场斗争中,项羽由优势变为劣势,又攻势转为守势,是必然的趋势。刘邦的表现与项羽大相径庭,他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危险当头,他虚心听取张良的意见,还忙里偷“闲”,了解张良与

25、项伯的关系,年龄的少长,然后与项伯“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当项羽说出曹无伤后,他不动声色,一俟回营则立即诛杀。 项羽因粗率而显忠厚诚信,而刘邦则正相反。拿楚汉订立的鸿沟协定来说,订约后项羽认真了,安心当他的霸王去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了协定东进攻楚。就争夺天下来说,刘邦此举堪称精明,但其为人未免过分狡诈了;项羽虽然诚实,但也太缺乏帝王的政治头脑了。 在用人问题上,项羽骄傲自大,不肯听取不同意见,而刘邦则深谙用人之道,手下人才济济。项羽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凭一己之力便可横扫天下,致使韩信、陈平等人都离他而投了刘邦。只有范增谋略过人,而且对他忠心耿耿,然而却不得重用。

26、鸿门宴上,范增多次举玉向他示意,他都“默然不应”,而错过了杀刘邦的好机会。刘邦则与之相反,鸿门宴前他那样认真地听取张良的见解,而且对手下的人真是用得其所。他在建立汉朝后,一次与大臣的讨论中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襄,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余,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所擒也。 ”尽管刘邦虚伪奸诈的性格为我们所不取,但其用人得法,却的确令人敬佩。 项羽因迷信武力而难免残暴,如坑秦卒、屠咸阳、烧秦宫等使他大失人心。而刘邦非常精于收买人心,他虽没有说出民与君和水与舟的话来但他是深解这个道理的,他的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为其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看来,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结局是必然的了。显然“成者英雄败者寇”,刘邦以一平民身份,在秦末农民起义群雄并起中脱颖而出,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夺得天下,开创几百年王朝帝业,不失为一英雄人物;但项羽的乌江自刎才最终完成了对项羽的形象塑造。他对乌江亭长的一席话,以骏马相赠的行动,把自己的尸体作为礼物慷慨送给友人等行为,明明是悲剧色彩的,却具有悲壮的感人力量,不失英雄本色,这正是项羽式的死。这感人的悲剧力量会使我们对前面项羽的过失的责怪淡弱,而认为这也是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语文 > 人教版 > 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