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 氨,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实验知道氨的溶解性、氨与水和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实验,知道铵盐的性质、 的检验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内容索引,新知导学 新知探究 点点落实,达标检测 当堂检测 巩固反馈,新知导学,1.氨气是 色气体,有 气味,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易液化)。 2.氨气易溶于水喷泉实验,一、氨的性质,无,刺激性,小,极易,由玻璃管进入,圆底烧瓶,喷泉,红,易,碱,3.将分别蘸有浓氨水、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渐渐靠近,观察到的现象是,这是因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NH3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在化学反应中
2、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 ,因此氨具有 性。请写出氨气与氧气在 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 。,有大量白烟产生,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HCl气体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NH3HCl=NH4Cl,3,只能升高,不能降低,还原,2.氨水的性质 (1)氨水具有弱碱性,氨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仅少量电离,电离方程式是 ,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色),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如氨水与氯化铝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NH3H2O很不稳定,受热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红,蓝,NH3H2O,NH3H2O,1.下列有
3、关氨和氨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发生电离 B.氨气与液氨均能使酚酞溶液显红色 C.NH3溶于水能导电,所以NH3是电解质 D.在1 L 1 molL1的氨水中,含有NH3H2O、NH 的物质的量之和为1 mol,答案,解析,易错警示,易错警示,易错警示 (1)NH3本身不电离,是非电解质;NH3H2O能部分电离,是弱电解质;氨水不是电解质;NH3本身没有碱性,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2)氨水中的含氮微粒有NH3、NH3H2O和NH ,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NH3H2O。 (3)NH3H2O为弱碱,在氨水参加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中,NH3H
4、2O写成分子形式。,2.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实验。,(1)实验室中常用图甲装置进行NH3的喷泉实验。用该装置完成喷泉实验的操作方法是_。,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解析 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形成喷泉,故图甲装置引发喷泉的操作为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答案,解析,(2)若用图乙装置进行NH3的喷泉实验,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液体不能进入烧瓶。请写出引发喷泉实验的一种操作方法:_ _。,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在烧瓶底部淋一些热水;用冰袋包住烧瓶底部;在烧瓶底部淋少量酒精等(任写一种),解析 图乙装置打开止水夹后,导管中存在一段空气使NH3与水不能接触溶解,
5、因此不能形成喷泉。可使NH3受热膨胀,排出导管中空气,使NH3与水接触;或使NH3受冷收缩,使导管中的空气进入烧瓶,水与NH3接触,均可形成喷泉。操作方法有: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在烧瓶底部淋一些热水;用冰袋包住烧瓶底部;在烧瓶底部淋少量酒精等。,答案,解析,(3)若将图甲装置中胶头滴管和烧杯中液体改为NaOH溶液,能用改动后的甲装置进行喷泉实验的一组气体是_(填字母)。 A.HCl和CO2 B.Cl2和CO C.O2和SO2 D.NO2和NO,A,解析 HCl、CO2、SO2、Cl2、NO2都易与NaOH溶液反应,气体完全被吸收,故A可形成喷泉,NH3不易溶于NaOH溶液,CO、O2、N
6、O均不溶于NaOH溶液,也不能与NaOH反应,因此不能形成喷泉。,答案,解析,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1)引发喷泉实验操作的关键是使短时间内烧瓶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压强差;引发喷泉的原因不一定是由于烧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也可能是因为烧瓶外部气体压强的迅速增大。 (2)能形成喷泉的气体不一定是易溶于水的气体(如NH3、HCl、SO2、NO2等);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的气体(如CO2、SO2、Cl2、H2S等与NaOH溶液)也可形成喷泉。,1.农业上常用的铵态氮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 等属于铵盐,它们都 溶于水。其化学性质如下: (1)铵盐受热分解,按下列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化学方程
7、式填入表中:,二、铵盐的性质与氨的实验室制法,硝酸铵,易,减少至消失,白色固体,刺激性,减少至消失,变浑浊,(2)与碱反应生成氨气:按下列要求完成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填入表中:,蓝,刺激性,2.氨的实验室制法,答案 向下排空气法 防止NH3与空气对流,提高NH3的纯度和收集速度,浸湿后可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答案,1.铵盐的检验方法 (1)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 ,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 。 (2)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 ,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 。,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若试纸变蓝色,加入浓
8、NaOH溶液,加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产生,2.实验室制取氨气 (1)试剂选择:考虑原理可行,操作方便、安全,一般铵盐用 ,不用硝酸铵和碳酸氢铵,碱用 ,不用NaOH(易潮解,且试管易破裂)。 (2)发生装置:固固 气,与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 (3)氨气干燥:通常用 干燥氨气,不能用浓硫酸、五氧化二磷,也不能用无水CaCl2(因为CaCl28NH3=CaCl28NH3),装置如图:,氢氧化钙,氯化铵,碱石灰,(4)氨气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管口,若试纸变蓝色或产生白烟则证明氨气已集满。 (5)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
9、的方法:浓氨水加热或在浓氨水中加入NaOH固体 (可用生石灰或碱石灰代替NaOH固体)。,答案,解析,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检验铵盐中含有NH的操作是取少量某盐放入试管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 OH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易错警示,解析 所有铵盐受热都易分解,但分解不一定产生NH3,氯化铵、碳酸氢铵等分解可生成NH3,NH4NO3分解不产生NH3,A项错误;,易错警示,检验NH 的操作关键是加入“浓”NaOH
10、溶液,并“加热”,如果稀NaOH溶液或不加热,可能不放出NH3,B项错误;,铵盐和强碱在水溶液中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实质是 NH OH NH3H2O,C项正确;,可用加热法分离氯化铵和某些既不分解,也不升华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但加热时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冷却二者又重新化合,该过程为化学变化,不是升华,D项错误。,易错警示 (1)检验NH 操作注意: 应先加NaOH溶液,而不是直接加热;应用浓碱溶液并加热,因为用稀碱溶液且不加热,可能放不出氨气;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不能用蓝色石蕊试纸或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氨气。,(3)可用加热法分离氯化铵和氯化钠两种固体,也可用加热
11、法区别氯化铵、碳酸氢铵和氯化钠三种固体。,4.(1)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_(填字母)。,A.是氨气发生装置 B.是氨气吸收装置 C.是氨气发生装置 D.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答案,解析,C,解析 装置NH4Cl加热分解生成HCl和NH3,在试管口处NH3和HCl反应生成NH4Cl,收集不到NH3,A项不正确; 装置,防倒吸装置中漏斗口与液面应接触,若插入液面之下不能防止倒吸,B项不正确; 装置用浓氨水和CaO或NaOH作用,可制得NH3,C项正确; 收集NH3采用向下排空气法,为防止空气对流应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D项不正确。,(2)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制取和
12、收集纯净、干燥的氨气。,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预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答案,解析,方法规律,A,a d c f e i,方法规律,解析 实验室制备氨气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 2NH32H2OCaCl2,反应物状态为固体与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所以选择A为发生装置;制备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应选择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干燥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所以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多余的氨气可以用水吸收,且要防止倒吸的发生,正确的连接顺序为adcfei。,方法规律 (1)实验室不能用加热NH4HCO
13、3、NH4Cl等铵盐固体制取氨气,也不能用加热铵盐和碱的溶液制取氨气。 (2)实验室用试管收集氨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制备纯净气体的装置连接顺序一般:制气装置净化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来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制取氨气的原理不同,所用气体发生装置不同。 (4)多余的氨气可以用水或硫酸吸收,常用的防倒吸装置如下:,达标检测,解析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浓硫酸难挥发,遇氨气不产生白烟现象。只有A项能检验氨气。,1,2,3,4,5,答案,解析,6,1.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无色而有刺激性
14、气味的气体,根据气味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能确定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能帮他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氨气的是 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C.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打开的瓶口 D.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1,2,3,4,5,6,答案,解析,解析 有的铵盐如NH4NO3受热分解不一定生成NH3,有的铵盐如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A项不可行; NH3遇湿润的pH试纸测得25 时其pH大于7,遇浓盐酸生成白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C、D项可行。,2.试管中盛有白色晶体,检验它是否是铵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加
15、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pH试纸放在试管口 C.加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D.加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1,2,3,4,5,6,答案,解析,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1,2,3,4,5,6,解析 NH4Cl和Ca(OH)2固体加热,不是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不存在离子浓度的变化,不属于离子反应,A项不正确; NaOH溶液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放出NH3,不能写成NH3H2O,B项不正确; 氨水与酸反应,实质是NH3H2O电离出的OH参与反应,NH3H2O为弱碱应写成分子形式,故C项正
16、确;D项不正确。,1,2,3,4,5,答案,解析,6,4.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加热氮肥样品生成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BaCl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 A.NH4HCO3 B.NH4Cl C.(NH4)2CO3 D.NH4NO3,1,2,3,4,5,6,解析 因产生的两种气体一种为NH3,一种为CO2,故A、C符合,而加入BaCl2溶液后,无明显变化,(NH4)2CO3与BaCl2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C错误。,5.(1)实验室不用加热NH4Cl固体的
17、方法制取氨气的原因是_。,1,2,3,4,5,6,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二者冷却时又重新化合生成固体氯化铵,得不到氨气,解析 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二者冷却时又重新生成固体氯化铵,得不到氨气。,答案,解析,(2)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填字母),制得的氨气不能用浓H2SO4来干燥的原因是_。,1,2,3,4,5,6,ACG,NH3能与浓H2SO4反应生成(NH4)2SO4,解析 加热固体制气时,试管口应微向下倾斜,应选A装置制取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易溶于水,应选择C装置收集氨气;氨气易
18、溶于水,可以用水吸收,为防止倒吸应选择G装置;浓硫酸与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答案,解析,(3)从下列装置中选取必要的装置制取(NH4)2SO4溶液,连接的顺序(用接口序号字母表示):a接_,_接_,装置D的作用是_。,1,2,3,4,5,6,d,e,f,吸收多余的氨气,并且防倒吸,解析 因为最终要用稀硫酸吸收得硫酸铵,所以氨气没必要干燥,没必要选择B装置,C导管中氨气没有与水直接接触,可以防倒吸,D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氨气,并且防倒吸。,答案,解析,(1)关闭装置中的止水夹,向分液漏斗中加适量水,打开活塞,说明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1,2,3,4,5,6,分液漏斗内液面不
19、再下降,解析 向分液漏斗中加一定量水,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关闭止水夹,再加一定量的水,液面不下降,可说明气密性良好。,答案,解析,6.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制取和收集纯净、干燥的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2)利用装置制取氨气,不能选用的试剂为浓氨水和_(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 碱石灰 C.硝酸钾 D. 生石灰,1,2,3,4,5,6,C,解析 实验室为快速制取氨气,可以向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生石灰或碱石灰。,答案,解析,(3)根据实验要求,仪器连接的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a接_、_接_、_接_。,1,2,3,4,5,6,c b,e f d,解析 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的装
20、置连接顺序为制气、净化干燥、收集、尾气吸收。,答案,解析,打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_,原因是_ _,稳定后,关闭旋塞1; 再打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_ _。,1,2,3,4,5,6,产生白色的烟,氯化氢与氨气反,生成了氯化铵小颗粒,NH3HCl=NH4Cl,氯化铵小颗粒形成白烟,烧杯中的硝酸银溶液会倒流进入到B瓶中,B瓶中生成白色沉淀(提示:A中气体压强大于B中),答案,解析,(4)收集氨气,按如图装置进行NH3性质的探究实验。,1,2,3,4,5,6,解析 A容器压强为150 kPa,B容器压强100 kPa,A容器压强大于B容器,先打开旋塞1,A容器中的氯化氢进入B容器,氨气和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生成氯化铵固体小颗粒,所以B瓶中的现象是出现白烟; 氨气、氯化氢为气体反应生成的氯化铵为固体,压强减小,再打开旋塞2,硝酸银溶液倒吸入B瓶中,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