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部编九年级下语文:第19课《枣儿》课件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5323 上传时间:2019-02-0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部编九年级下语文:第19课《枣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版部编九年级下语文:第19课《枣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版部编九年级下语文:第19课《枣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版部编九年级下语文:第19课《枣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版部编九年级下语文:第19课《枣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9 枣儿,孙鸿,童年往事,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孙鸿,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创作背景,枣儿发表于1999年,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

2、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提醒。,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小品的基础常识。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听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1.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2.概括剧情,把握结构。,掸( ) 馋( ) 钢盔( )威严:蓦( )然:囫( )囵( ):凝( )视:踌( )躇( ):喃( )喃自语:蹑( )手蹑脚:无可奈何:,ln,m,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chu,猛然;不经心地。,聚精会神地看。,h,完整;整个儿的。,nng,犹豫不决。,连续不断地小声地自己跟自己

3、说话。,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dn,chn,ku,ch,nn,ni,指没有一点办法,只好这样了。,字词疏通,剧情梗概,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 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 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 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 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 “枣儿”。,情节结构,以“枣儿”为线索,开场,经过,闭幕,童谣,引出话题,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童谣,与开头照应,1.老人

4、向男孩讲了哪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都与枣儿有关,枣树的来历,抗日战争时期,枣儿吓跑了小日本, 救了老人的命,闹灾荒时,枣儿救过老人和儿子的命,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 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 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2.“枣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全剧中,“枣儿”一是指树上结的枣儿,一是指老人的儿子枣儿。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

5、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 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 的变化。,3.作者想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老人,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帮男孩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4.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是老一辈农民,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 满怀亲情

6、,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疼爱年幼的新一代。 念旧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 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的纯真可爱。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新生的一代:思念父亲、喜爱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未出场人物,枣儿老人的儿子,“我”爹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

7、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开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 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 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 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 的思想感情 。,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写作特色,1.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感情。老人的

8、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男孩的语言纯真活泼,稚嫩可爱。2.舞台提示简要传神。写老人“威严地”“命令” “蓦然口气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 “紧紧搂住男孩”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3.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还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枣儿,开场,经过,闭幕,童谣,引出话题,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子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子等父亲回来,童谣,与开头照应,文章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