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4236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7-2018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2018 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共 13 小题,满分 39 分,每小题 3 分)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 1.5m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cmC人体感觉教室内舒适的温度值约为 37D一位初中生跑 100m 所用的时间约为 40s2在高山上煮米饭,要把米饭煮熟,应该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用高压锅煮B换用蒸馏水煮C换用导热性能好的铜锅煮D用猛火烧3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在学校周围植树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D在

2、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42017 年仲秋晚会,演员成龙倾情演唱国家,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成龙的声音传播速度更快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D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5如图是利用光固化 3D 打印技术制作的一把名为 3Dwamius 的小提琴,它具有水晶般的透明琴身,也能够演奏,关于此小提琴说法正确的是( )A小提琴的琴弦振动停止,发声不会立即停止B小提琴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深夜不在房间内拉小提琴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D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是为了调节琴声音的音色6通过热传递,某物体

3、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所示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晶体B此过程是汽化过程C0 t1 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D该物质在固态比液态温度上升快,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吸热本领不同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8甲、乙两小车在平直轨道上从同一点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

4、们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a )和( b)所示,由图象判断错误的是( )A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C经过 6 秒,两车相距 0.6 米D通过 3.6 米的距离,甲车比乙车少用 3 秒9暑假的一天,李华同学在池塘边散步,她朝平静的池水看去,映入眼帘的有碧绿的荷叶、天空中的白云、彩色的锦鲤、池边的景色等,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彩色的锦鲤 B天空中的白云C碧绿的荷叶 D池边的景色10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正确的是(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是

5、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11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寒冷的北方下雪后,在路面撒盐是因为可以升高雪的熔点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12如表是部分物质的 0、1 标准大气压的密度表(kg/m 3),小刚由此提出了对密度一些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水 1.0103 冰 0.9103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酒精 0.8103 铜 8.9103煤油 0.8105 铝 2.7101A固态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态物质的密度大B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C

6、密度跟物质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D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13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 A 固定在光具座上 3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将凸透镜 A 换成凸透镜 B 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的焦距小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BA 的焦距小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C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D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二填空题(共 9 小题,满分

7、 26 分)14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长方体木块的长度,所测木块的长度为 cm;用同一把尺仔细认真操作,测量中的误差还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最好方法是 。15夏季阜阳市双清公园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是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形成的。16电视直播画面中,男“低”音歌唱家正在引吭“高”歌。这里的低、高是指声音的 低和声音的 高。17漂流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旅游项目,当漂流者坐在皮筏艇内顺流而下时,以皮筏艇为参照物,他是 的。漂流时人常被水打湿,上岸后感觉有点冷,这是由于 的缘故。在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水蒸气、雨、雾、露

8、、雪、霜等出现,其中属于液态的是 。18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工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1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1)小兰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明显需要调整 的高度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f10cm,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 (选填“靠近凸透镜的方向

9、”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直到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所成像的特点是 像(请把像的特点写全面)。(2)实验时,小兰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这时 (选填“会”或“不会”)在光屏上成指尖的像。(3)小兰进一步进行研究,她把凸透镜换成焦距为 5cm 的,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烛焰的像变得清晰,像的大小将变 。20如图练习调节投影仪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但是,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上”或“下”)移动。2

10、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甲、乙两个相同的小球,均从位置 a竖直下落到位置 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2)若光源每隔 0.02s 闪亮一次,则从位置 a 竖直下落到位置 b 的过程中,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22体积为 V0 的空心铝球质量为 m0,已知铝的密度为 0,现将某液体注满它的空心部分后球

11、的质量变为 m1,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液体的密度为 。三实验探究题(共 3 小题,满分 17 分)23探究水的沸腾过程步骤方法 小雨猜想:水在沸腾后温度应该不变。他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方法 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 多少。现象表格 时间(min)0 1 2 3 4 5 6 7 8温度 90 94 97 98 99 99 99 99表格的空填上。如图 a、 b,则图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结论 水沸腾时需要继续 ,但温度 。程序 上述探究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 实验检验 得出结论。问题讨论 实验过程中,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采取的办法是 。24小红同学在

12、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直尺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 A 和 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小心地移动蜡烛 B,直到与蜡烛 A 的像重合,在此实验中:(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3)移去蜡烛 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 A 烛焰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13、;(4)如果使蜡烛 A 离玻璃板远一些,则它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通过实验还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25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指示的位置如图甲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才能使天平水平平衡。(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金属块质量时,天平平衡后,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质量 m g。(3)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丙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cm 3;(4)矿石的密度是 kg/

14、m 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该实验中测得矿石的密度比真实值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四计算题(共 2 小题,满分 18 分)26已知型汽车的质量 M1200kg,一般情况下,驾驶员酒后的反应时间(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所需的时间)比正常时慢了 0.10.5,易发生交通事故。下表格为驾驶员守则中驾驶员在不同车速时所对应的正常反应距离(汽车在正常反应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的表格:车速 v(km/h) 40 60 80反应距离 s(m) 5 7.5 10(1)请根据表格数据,计算驾驶员的正常反应时间;(2)如图所示,假设一饮酒后的驾驶员驾车以 v254km/h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在距离某小

15、区门前 s40m 处发现有行人在斑马线上横过马路,他的反应时间比正常时慢了t0.2s,刹车到停止运动所用时间 t24s ,刹车后,车的平均速度为v327km/h。试通过计算说明是否会发生交通事故。27有一只铜球重 1.78N,体积为 30cm3,铜的密度是 8.9103kg/m3。(1)通过计算说明该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2)若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注满水后,球的总质量(g 取 10N/kg)2017-2018 学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 13 小题,满分 39 分,每小题 3 分)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

16、的是( )A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 1.5m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 26cmC人体感觉教室内舒适的温度值约为 37D一位初中生跑 100m 所用的时间约为 40s【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解答】解:A、一层楼的高度在 3m 左右,普通教室的高度与此差不多,在 3m 左右。故 A 不符合实际;B、一根筷子的长度在 25cm 左右,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 26cm 左右。故B 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 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 23左右。故 C 不符合实际;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 10s,中

17、学生百米成绩一般在 15s 左右。故 D 不符合实际。故选:B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2在高山上煮米饭,要把米饭煮熟,应该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用高压锅煮B换用蒸馏水煮C换用导热性能好的铜锅煮D用猛火烧【分析】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升高,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降低。而大气压与高度有关,高度越高,气压越低【解答】解:A、提高沸点要采取的措施是增大锅内的气压,故在高山上用高压锅煮鸡蛋,可以把鸡蛋煮熟,故 A

18、正确;B、蒸馏水就是水,处在高山上,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水会在较低的温度下沸腾,所以也不能把鸡蛋煮熟,故 B 错误;C、即使换用导热性能好的铜锅,处在高山上,水会在较低的温度下沸腾,故不能把鸡蛋煮熟,故 C 错误;D、使用猛火烧,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水会在较低的温度下沸腾,所以也不能把鸡蛋煮熟,故 D 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压与高度,以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3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在学校周围植树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分析】减弱噪声

19、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解答】解:A、在学校周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A 错误;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 B 正确;CD、教室安装隔音玻璃、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 CD 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42017 年仲秋晚会,演员成龙倾情演唱国家,引发现场数千观众大合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场观众根据响度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比成龙的声音

20、传播速度更快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D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分析】(1)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可辨别不同的乐器;(2)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3)麦克风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解答】解:A、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而不是通过响度,故 A错误;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成龙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故 B 错误;C、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 C 错误;D、在演唱会上,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声速度、电磁感应、音色的区分等

21、,属声学综合题,难度不大。5如图是利用光固化 3D 打印技术制作的一把名为 3Dwamius 的小提琴,它具有水晶般的透明琴身,也能够演奏,关于此小提琴说法正确的是( )A小提琴的琴弦振动停止,发声不会立即停止B小提琴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深夜不在房间内拉小提琴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D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是为了调节琴声音的音色【分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C、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D、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A

2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 A 错误;B、优美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故 B 正确;C、深夜不在房间内拉小提琴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 C 错误;D、弹琴时,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 D 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6通过热传递,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所示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晶体B此过程是汽化过程C0 t1 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D该物质在固态比液态温度上升快,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

23、吸热本领不同【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温度不升高,但内能增加,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2)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解答】解:A、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此物质是晶体, A说法正确。B、从图象可以看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温度不变的过程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故 B 说法错误;C、0 t1 这段时间,物体一直吸热,故说法正确。D、该物质的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不同,说明吸热本领不同,且与物质的状态有关,故 D 说法正确。故选:B

24、。【点评】从图示的图象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物质的种类(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熔化时间等。关键要将熔化过程与图象两者联系起来。7“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

25、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A、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 A 错误;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 B 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 C 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8甲、乙两小车在平直轨道上从同一点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 st 图象分别如图(a )和( b)所示,由图象判断错误的是( )A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B以甲

26、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C经过 6 秒,两车相距 0.6 米D通过 3.6 米的距离,甲车比乙车少用 3 秒【分析】(1)由图象找出小车的路程 s 与所对应的时间 t,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然后比较大小。(2)根据甲、乙两车的速度大小,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及它们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然后判断以甲为参照物,乙的运动状态。(3)由图象直接找出经过 6s,甲车与乙车的路程,然后求出两车间的距离。(4)由速度公式求出甲车通过 3.6m 所以时间,由图象直接找出乙车通过 3.6m 所用的时间,然后求出它们所用时间差。【解答】解:A、由图象知甲车的速度 v 甲 0.4m/s ,乙车的速度 v 乙 0.3m/

27、s,v 甲 v 乙 ,故 A 错误。B、甲、乙两小车在平直轨道上从同一点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 v 甲 v 乙 ,乙在甲的西面,乙相对于甲的位置不断改变,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故 B 正确。C、由图象知:经过 6 秒,s 甲 2.4m,s 乙 1.8m,两者相距 ss 甲 s 乙2.4m1.8m0.6m,故 C 正确。D、由图象知:通过 s3.6m 的距离 9s,由图象知 t 乙 12s,甲车比乙车少用 12s9s3s,故 D 正确。故选:A。【点评】这是一道 st 图象题,通过图象考查了:求小车的速度、判断两车的位置关系、求一定时间内的路程、求一定路程所以的时间等问题,是 st

28、图象题常考内容,要掌握;读懂图由图象找出小车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是解题的关键。9暑假的一天,李华同学在池塘边散步,她朝平静的池水看去,映入眼帘的有碧绿的荷叶、天空中的白云、彩色的锦鲤、池边的景色等,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彩色的锦鲤 B天空中的白云C碧绿的荷叶 D池边的景色【分析】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解答】解:A、彩色的鲤鱼是在水里,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故 A 符合题意。BD、天空中的白云,池边的绿柳都是通过平静的池水成的像,是光的

29、反射现象,故BD 不符合题意,C、荷叶是长在水面上的,我们之所以看见是因为荷叶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故C 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及其应用。10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正确的是(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可知: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这是近视眼的

30、特征,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11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能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热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寒冷的北方下雪后,在路面撒盐是因为可以升高雪的熔点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分析】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必然要伴随着吸放热的进行;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选择温度计的原则是: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

31、应该比被测温度高。【解答】解: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故 A 正确;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故 B 正确;C、在北方很冷的地区温度非常低,在路面撒盐是因为可以降低雪的熔点,故 C 错误;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故 D 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属于基础题。12如表是部分物质的 0、1 标准大气压的密度表(kg/m 3),小刚由此提出了对密度一些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水 1.0103 冰 0.9103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酒精 0

32、.8103 铜 8.9103煤油 0.8105 铝 2.7101A固态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态物质的密度大B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C密度跟物质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D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体积和质量而改变,根据密度公式 可知,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密度大;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大的密度小。【解答】解:A、固态物质的密度不一定比液态物质的密度大,如干松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 A 错误;B、同种物质的状态不同时,密度不一定相同,例如,水和冰的密度就不同,故 B 错误;C、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体积和质量而改变,故 C 错误;D、因为 ,

33、所以质量 mV,因为 铜 铝 ,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质量大,故 D 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物理公式和数学公式是不一样的,并不能完全像数学公式一样来分析成正比反比,因为物理公式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分析物理公式时要结合具体物理量来进行。13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 A 固定在光具座上 3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将凸透镜 A 换成凸透镜 B 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的焦距小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

34、图甲相同BA 的焦距小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C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D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显微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分析】(1)当物距处于 f 和 2f 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大于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据此比较甲乙两图中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2)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解:(1)由甲图可知,物距 u35cm5cm30cm ,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 f 和 2f 之间,即 f30cm2f,可得15cmf 30cm;

35、由乙图可知,物距仍为 30cm,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 30cm2f ,得 f15cm,所以 A 的焦距大于 B 的焦距。(2)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靠近物体的称之为物镜,另一个称之为目镜,物体首先由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物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投影仪,与图甲相同;目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放大镜。可见 ABD 错、C 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判断两个凸透镜的焦距大小间接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关键是搞清两种情况下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另外要知道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二填空题(共 9 小题,满分 26 分)14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

36、量长方体木块的长度,所测木块的长度为 1.85 cm;用同一把尺仔细认真操作,测量中的误差还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最好方法是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 0 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测量过程中,测量的数值和被测量物体真实值之间一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我们称之为误差,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可以减小误差;【解答】解:图中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

37、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木块左侧与 0.50cm 对齐,右侧示数为 2.35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2.35cm0.50cm1.85cm;一次测量可能误差较大,人们一般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答案为:1.8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等问题,是一道基础题,应掌握常用器材的读数方法。15夏季阜阳市双清公园垂柳成荫,水面倒影如镜,是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从物理学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倒影如镜”是由光的 反射 形成的。【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当光遇到物体的阻挡时,形成该物体的影子;水面

38、类似于平面镜,由于光的反射,形成倒影,为虚像。【解答】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柳树的枝叶挡住了光线的传播,所以有了树荫的形成;平静的水面是一个平面镜,树反射的光照到水面上,形成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反射。【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原因,即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同时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现象,是一道很好的题目。16电视直播画面中,男“低”音歌唱家正在引吭“高”歌。这里的低、高是指声音的 音调 低和声音的 响度 高。【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

39、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答案为:音调;响度。【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17漂流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旅游项目,当漂流者坐在皮筏艇内顺流而下时,以皮筏艇为参照物,他是 静止 的。漂流时人常被水打湿,上岸后感觉有点冷,这是由于 水汽化吸热 的缘故。在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水蒸气、雨、雾、露、雪、霜等出现,其中属于液态的是 雨、雾、露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

40、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分析时可从这三个因素找出造成漂流者感到冷的原因。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解答】解:(1)当漂流者坐在皮筏艇内顺流而下时,以皮筏艇为参照物,漂流者和皮筏艇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皮筏艇为参照物,他们是静止的。(2)有风的时候,空气流速快,蒸发加快,从而加快了从人体吸热,人就感到有些冷。(3)根据物质三种状态的特征,可得:霜、雪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故属于固态;雨、

41、露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属于液态;水蒸气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属于气态。雾实际上是由悬浮在空中的小水珠形成的,是液体的水;故答案为:静止;水汽化吸热;雨、雾、露。【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掌握。对固液气三态的判别,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以关注,特别是对于水的三态,日常中出现的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更需要加以留心。18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工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酒精灯及其火焰 (选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

42、”“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碘粉和棉线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态碘粉变少,同时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升华和凝华 。【分析】(1)酒精灯加热物体时,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较高;(2)实验时需要观察的是碘粉,看碘粉的状态变化,然后分析其原因;(3)碘受热就会变为气态,物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上升后受冷就会变为固态,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4)物体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解答】解:实验时通过酒精灯加热锥形瓶中的水,通过水加热碘粉,碘比较容易发生升华和

43、凝华现象。(1)酒精灯是用来加热锥形瓶中水的,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比较高,组装器材时,通过调整铁圈的位置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2)棉线上出现的雪是由碘粉形成的,碘粉和棉线是实验的观察对象;(3)碘粉受热,就会升华为气态的碘蒸气;碘蒸气上升受冷后就会凝华为固态的碘粉,凝结在棉线上,形成“雪”;(4)实验中,碘先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再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答案为:(1)酒精灯及其火焰;(2)碘粉和棉线;(3)固态碘粉变少,同时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4)升华和凝华。【点评】碘是比较容易发生升华和凝华的物质,此题重点考查考查了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1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44、时:(1)小兰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摆放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明显需要调整 光屏 的高度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f10cm,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 靠近凸透镜的方向 (选填“靠近凸透镜的方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直到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所成像的特点是 倒立,缩小的实 像(请把像的特点写全面)。(2)实验时,小兰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这时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在光屏上成指尖的像。(3)小兰进一步进行研究,她把凸透镜换成焦距为 5cm 的,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靠近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

45、能使烛焰的像变得清晰,像的大小将变 变小 。【分析】(1)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 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uf,成正立的虚像;(3)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简记为“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解答】解:(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在实验时,要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而图示的光屏位置偏上,因此要使光屏的位置下降。此时物距稍大于 20cm 厘米,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厘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46、所以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此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应把光屏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2)uf,成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3)当改用焦距为 5cm 的透镜进行实验,不改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移动,像变小,即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答案为:(1)光屏;靠近;倒立,缩小的实;(2)不会;(3)靠近;变小。【点评】此题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实验前的调整工作。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

47、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记规律,特别注意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同时考查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20如图练习调节投影仪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但是,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上 (填“上”或“下”)移动。【分析】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像距要增大,物距要减小;要使屏幕上的像小一些,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解答】解: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说明像太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

48、,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可知,适当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减小像距),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增大物距)。故答案为:减小;上。【点评】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来解决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需要。2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甲、乙两个相同的小球,均从位置 a竖直下落到位置 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 匀速 直线运动,乙球做 变速 直线运动;(2)若光源每隔 0.02s 闪亮一次,则从位置 a 竖直下落到位置 b 的过程中,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3:5 。【分析】(1)物体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期末试卷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