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专题06+散文阅读-(统编版)

上传人:147037****qq.com 文档编号:260482 上传时间:2024-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专题06+散文阅读-(统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专题06+散文阅读-(统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专题06+散文阅读-(统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专题06+散文阅读-(统编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专题06+散文阅读-(统编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考点清单专题06 散文阅读一、文体知识1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1)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塑造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叙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较散文要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

2、物,且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又可将其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其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偏重于写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线条勾勒,偏重于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所绘人物形象真实是其与小说的区别。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

3、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情景交融的结果。(2)抒情性散文主要用于抒发作者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这种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手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等。借景抒情式散文,作者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

4、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3)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2散文的特征(1)形散神不散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不散”。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

5、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必须明确而集中。具体来讲“形散”主要有以下几点:取材广泛。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逸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作为散文的题材。结构多样。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以时间发展先后或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

6、料;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率,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表达方式自由。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借用文言词语的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散文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描,但并非只使用华

7、美的语言。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写作过程中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

8、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刻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二、背影(一)内容结构1、分层:第一部分():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内容上:倒叙,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点明题目,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第二部分(-):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1)回家奔丧。交

9、待家境,渲染悲凉气氛。(2)浦口送别。细写父亲关爱,铺垫背影再三嘱咐茶房决定自己送我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送我上车给我拣定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3)望父买橘,刻画背影。(4)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部分():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1)补叙“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表现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交待了文章的写作原因,抒发了对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呼应开头的倒叙。(2)写父亲的来信。父亲的信引起了作者的回忆,是写作此文的缘由。信中写出父亲老年境遇的颓唐,触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怜惜之情。2、线索:(1)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结构全文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1段)中

10、间记叙,铺垫背影(第2、3、4、5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6段)结尾思念,照应背影(第7段)(2)“背影”作用内容上: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结构上:“背影”是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二)主题思想1、课文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2、情感变化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有时有点不耐烦、不理解,逐渐理解、感动、思念。(1)不耐烦、不理解: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

11、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觉得他迂:(2)理解、感动、思念: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感动;“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而触动。3、具体语句(1)理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当时对父爱的不理解,现在回想时的自嘲、自责和追悔。(2)感动:两次流泪为父爱感动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3)思念:首尾两段。思念父亲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三)艺术手法1、人物描写(1)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三次突出“布”字,呼应

12、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与上下文为儿子定做的紫毛大衣形成鲜明对比,更见父爱感人至深。(2)动作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运用一系列动词,细致准确地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爱护。(3)神态描写: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轻松”与上文买橘子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中感到踏实、满足。(4)语言描写:“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写父亲强忍悲痛,宽慰儿子;离开时对儿子

13、的叮嘱、关怀,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牵挂不舍。2、截取法(以小见大)作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最鲜明、最动人的一点“背影”来构建文章,将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以“背影”之小来表现父爱之“大”。(四)语言风格朴素典雅,简净细致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语言简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用词文雅,但总体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

14、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以叙述代替描写,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一一写来,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我用“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重要细节,变换叙事角度,避免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的单调。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用白描手法,笔法简净,细致传神地描绘出父亲的形象。看似平淡,却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

15、常,却表现出“我”内心并不平静的感情。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书面语特点突出,既用文雅的四字短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三、白杨礼赞(一)内容结构1、分层:第一部分(第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段):描绘白杨

16、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2、线索:(1)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是全文的抒情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作用内容上: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是全文的抒情线索。结构上:1、点明题目;2、总领全文;3、前后呼应,将文章各部分连接起来。(二)主题思想1文章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17、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2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礼赞埋下伏笔。第二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显示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从外而内,层层深入,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1)北方的农民;(2)北方抗日军民;(3)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三)艺术手法1象征: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

18、,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白杨树象征民族精神。(2)楠木象征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如国民党反动派)。2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1)高原景色的“单调”、“倦怠”为白杨树出现时的“惊奇”铺垫、蓄势。(2)写白杨树不是“好女子”为写白杨树是“伟丈夫”蓄势。3对比:(1)好女子与伟丈夫的对比。运用拟人、对比,将白杨树比作伟丈夫,同时以“好女子”和“伟丈夫”对比,欲扬先抑,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很自然

19、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2)贵族化的楠木与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的对比。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4衬托: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黄土高原的“雄壮”来正衬白杨树的不平凡;用黄土高原的“单调”来反衬白杨树带给人的惊喜。(四)语言风格凝练优美,富于变化1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用四个“难道”开头的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中心。3长短句交错运用。有少至三五个

20、字的短句,有多到二十几个字的长句,或长或短,交互运用,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四、永久的生命(一)内容结构1、分层: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2、中心句:(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2)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3)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充满希望、快乐和威势。(4)让我们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5)赞美生命的奇迹。3、行文思路(1)生命的易逝(个体生命):欲扬先抑(2)生命的永久(生命史):正面展开生

21、命流动,永远不朽;分开是暂时,合起来是永久。(3)赞美生命:总结全文(二)主题思想本文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久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意愿。(三)艺术手法1、对比:(1)“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人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以衬衣可以洗涤、补好反衬生命的易逝,使无奈、遗憾之情更加强烈。化抽象为具体,富有表现力。(2)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2、举例:(1)首段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以小见大,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

22、懂。(2)第二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说明生命的流动性与不朽,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3、比喻: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四)语言风格深入浅出,形象易懂将不尽如人意的个体生命与“脏了”“破了”的衬衣进行对比,及其形象地突出了个体生命的易逝,易于理解;描绘地面上度过寒冬钻出土壤的小草,山坡上遍身金黄茸毛的小牛犊,形象地突出了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的赞叹;以花朵的凋谢与色彩、芬芳永存为例,形象地写出了生命地短暂与永恒,说理形象生动,直白易懂。五、我为什么而活着(一)内容结构1、分层:(1)总起全文,提出问题:我为什么活着?引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23、(2)作者对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渴望爱情:带来狂喜;解除孤寂;使人看到仙境的神秘缩影。寻求知识:了解人的心灵(人类);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同情苦难: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的受害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3)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2、中心句: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我寻求爱情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得值得。(二)主题思想文章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爱情、知识的执着追求,以及

24、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表现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三)艺术手法1、形象比喻:(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飓风”形象写出三种人生追求对作者的重要影响;“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现实社会。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过程的艰难。(2)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形象而有诗意地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写出了孤寂的可怕,反衬出真挚爱情的可贵。(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2、层次分明: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三大追求之间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

25、每个追求内部也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形象易懂。(四)语言风格细腻而热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六、昆明的雨(一)内容结构1、分层:第一部分():由描述给宁坤的画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点明主题。第二部分():详细描写昆明雨的特点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关的人和事。第三部分(10-11):描写雨中的淡淡乡愁,再次点明“我”对昆明的雨的想念。2、线索:对“昆明的雨”(昆明生活)的想念与喜爱之情。(1)第2段:我想念昆明的雨。内容上:点明中心,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画面的介绍,引起下文对

26、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2)昆明的雨特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3)昆明的雨的回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乡愁、诗情。侧面表现昆明多雨,且时间长、雨水均匀;将写雨融入生活中的小细节,表现了昆明独特的物产和风俗人情;为文章增加了诗意的美感和清新明丽的生活图景。(4)第11段:我想念昆明的雨。内容上:点明中心,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第二段,使结构更加完整。(二)主题思想1文章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描写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物产,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表现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

27、爱。2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这里的“情味”既有一丝乡愁,一点寂寥,也有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但更多的是对宁静、清新、平淡、闲适、柔和的生活情调的喜爱。(三)艺术手法1以小见大: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但寄托感情的载体却选得很小。作者将丰富的情感,凝聚在一个个细节之中。仙人掌、牛肝菌、青头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着作者对昆明、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写了雨,而且从昆明的雨入手写了当时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自由快乐的生活的怀念。2衬托手法。(1)以画衬雨:文章开篇由给宁坤的画引入,所画的

28、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2)以菌衬雨:青头菌、牛肝菌的描写侧面表现昆明多雨,且时间长、雨水均匀,也表现了昆明独特的物产和风俗人情。(3)以花衬雨: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突出了作者对缅桂花的喜爱,对房东惜花、送花的淳朴的感动,对昆明雨季的怀念。(4)以人衬雨: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用卖杨梅的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四)语言风格1淡而有味(1)文章缘起淡而有味。文章开篇由给宁坤的画引入,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昆明物产的回忆。(2)叙述过

29、程淡而有味。语气上像与读者聊天,随性自在,且带着一种自豪感向大家诉说,推荐,对菌子的赞赏,对美食的喜爱,对昆明往昔生活的美好体验便溢出笔尖。通过典型的外貌与语言描写,将卖杨梅小姑娘的形、神、情刻画地淋漓尽致,昆明的风土人情就在这淡淡的讲述中浮现出来。(3)点睛抒情淡而有味。“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以一个简单的句号结束,读来平淡松弛,看似情感直白浅显的流露,但细细读来不止于此。“我想念昆明的雨”在文首与结尾重复出现,首尾相接,构成圆形的结构,作者的情感也在其中回环往复,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思念场”。其中有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怀念,有对风土人情的赞美与留恋,有“与友小酌”的闲适与随性,更有历经沧桑

30、后的淡定与从容。2文学底蕴首先,这种文学底蕴体现在文言词汇与句式的使用上。汪曾祺善于将文言古典词汇融于现代白话文创作中。“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这个句子用“于”“以”等文言虚词取代现代汉语中的“在”“来”。同时运用倒装,将定语“一片”放到了宾语的后面,形成了定语后置。按照现代汉语修改这个句子,则是“昆明人家经常在门头挂一片仙人掌来辟邪”。这样一改,虽然意思一致,但语言啰嗦不精炼,也失去了文言的味道,文化的底蕴。又如“尚能存活开花”的“尚”,“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的“旧日”“用以”,“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的“甚”,“积雨少住的早晨”等也是

31、同样的道理。而“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这个句子,除了文言词汇,还运用到对偶的句式,让整个句子读起来极具韵律。其次体现在诗句的运用上。“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前一句源于杜甫的春望,用春天草木丛生烘托“国破山河在”的残破、荒凉,给人满目萧条之感。后一句取自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写初夏季节草木之盛,表现自己惬意读书的闲适与自得。作者从两首风格迥异的诗歌中截取片段,进行重组,完成了对诗句、情感的重构,不仅让读者没有不适感,反而引起共鸣:两句诗体现植物在春夏两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春天的草木是生长的,蓬勃的,但没到“疯长”的程度,而夏天的草木,经过雨水的滋润,蓬勃蓊郁,将生

32、命力完全爆发出来。这足以说明昆明的雨季既“明亮”又“丰满”,而且是“使人动情的”。两句诗后,文章接着叙述,“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则进一步体现昆明雨季的特点让一切景物著以雨水的滋养,彰显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信手拈来,随意重组,我们甚至看不到杜甫和陶渊明的影子,只看到汪曾祺的风格。这样的引用,或者说“运用”,足以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让文本笼罩在浓浓的文学色彩中,表现出丰富的情韵与独特的品味。此外,文学底蕴还融入作者的血脉之中作者不仅引用,还创作诗歌。“与友小酌”一段,作者与好友德熙在连花池边的小酒店喝酒,因为雨下得很大,他们“走不了

33、,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欣赏着令人难忘的繁盛的开满白花的木香树,“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作者“四十年后”依然“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便写下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这首诗高度凝练了这段诗意的经历,同时暗示这段情感一直在作者心里沉淀,酝酿,最终成为一首诗。在凝练的诗句中,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使作者的情感更加丰富,情味也更浓厚,读来回味无穷。3口语化与幽默感口语化的表达也是汪曾祺的语言特色之一。“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一句后马上接口语“很好吃”,读起来如同亲口尝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着真实的烟火气。鸡油菌“

34、有一块银元那样大的溜圆”,“溜圆”这个口语形象地将菌子的外形特点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饱满可爱之感。干巴菌“中吃不中看”,鸡油菌“中看不中吃”,两个略带方言的口语句,不仅使两种菌子的形象与口味对比鲜明,更使人感觉这些文字仿佛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亲切十足。汪曾祺的文字也富有幽默感。为了说明鸡枞在云南随处可见,作者引用了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用幽默调侃的语气,告诉读者鸡枞确实不算难得的菌子。对于干巴菌的描写,更是神来之笔。“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聚焦人们看到干巴菌外形时的表现,侧面表现干巴菌样貌的丑陋。“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则从正面描写外形,表现菌子的“不中看”。进一步细品,“这种东西也能吃?!”仿佛让我们看到人们因怀疑、纳闷而面露惊异的表情,并且与后文吃完干巴菌后的表情形成对比“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同样是“张目结舌”,背后却是对干巴菌不同的两种态度,趣味浓厚,幽默十足。“乱七八糟”这个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牛粪、马蜂窝状的干巴菌批评的一无是处,使外形与味道形成极大的反差,同样妙趣横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