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 03 诗歌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深圳专用)

上传人:鹏城****头 文档编号:260846 上传时间:2024-1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 03 诗歌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深圳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 03 诗歌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深圳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 03 诗歌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深圳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 03 诗歌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深圳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备考真题 03 诗歌鉴赏(解析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深圳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备考真题 专题03 诗歌鉴赏(解释版)1(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中,准确无误的是()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首联点题,交待时间、地点和事由,诗人从荆门始发,到楚地游览。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两岸地势从平原到山地,山峦在视野中一点点显露出来。C颈联运用拟人的手法侧重写动景,重在描写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故乡之思。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A.首联“渡远荆门外

2、,来从楚国游”中没有交待“时间”,“渡远荆门外”是经过“荆门”,不是始发;B.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由此分析,可知本项中“两岸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山峦在视野中一点点显露出来”错误;颔联“山随平野尽”的地势是从“山地”到“平原”,“平原”一点点显露出来;C.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不是“拟人”

3、手法,而是“比喻”;故选D。2(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涵养文化,可以选择不同方式品味诗词,请选出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A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B“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C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答案】C【解

4、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C.选项中“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表述有误,渔家傲是豪放词。故选C。3(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下列对饮酒(其五)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诗人虽身处人境却没有感到车马喧嚣,是因为他居住之地偏僻幽静。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飞鸟结伴而还的温馨情景。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

5、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题干中“因为他居住之地偏僻幽静”理解错误;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这两句均是实写,题干的“一实一虚”理解错误;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6、也无需叙说,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题干理解错误;故选C。4(22-23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下面对雁门太守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图源:360图片)A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渲染悲壮的气氛和战斗的残酷。C诗人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的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D诗人工于设色,诗中金色、胭脂色、紫红色、黑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答案】

7、B【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B.“视觉和触觉”有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句意: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故选B。5(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意境高远,之后回到现实,让

8、人感慨。B本诗颔联、颈联均为对仗句,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C颔联诗人似在极目远眺,“空”字体现了诗人的怅惘之情。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由景生情,思乡愁绪跃然纸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颔联中“空悠悠”,连用三个平字,有“犯三平”之忌,不符合格律要求;颈联对仗工整,虚写登楼所见的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选项表述不正确,故选B。6(23-24八年级上辽宁盘锦期末)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南湖早

9、春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云断:云被风吹散。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贯婉转。不道:不是说。A甲诗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从大处落笔,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乙诗首联选取了傍晚时分雨住天晴、返照映湖这一特定角度,描写南湖早春温暖秀美的自然风光。C两诗的颔联和颈联都抓住早春动植物的特点,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描绘出生机盎然的美好图画。D两诗都描写早春风光,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甲诗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10、;乙诗则表达了作者贬官远方的抑郁心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和分析。D.乙诗,根据注释“南湖”,可知即今天的鄱阳湖。结合“不道江南春不好”,可知在江南地区,并非荒远之地,因此本项中“贬官远方”分析错误;故选D。7(22-23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以下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这首诗的观察角度多样,有平视与仰视,近望与远观。B颔联言事也写景,景物中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C颈联在视觉上具有绘画美,有色彩和线条,画面感强。D尾联与首联呼应,个人失意情绪因自然景象愈加强烈。【答

11、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尾联与首联呼应。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个人失意情绪因自然景象愈加强烈”错误;故选D。8(21-22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下列对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B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

12、情,以景物自比。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有误。诗歌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

13、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选项中“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表述错误;故选A。9(21-22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下列对春望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二、三两联的上下句都是工整对仗。B颔联中“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C颈联的意思是战乱已经接连几月,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D尾联用虚写的手法,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未老先衰的形象。【答案】D【解析】考查诗歌的鉴赏。D.“虚写的手法”有误,尾联描绘了诗人正面形象,意思是愁白了的头发越搔

14、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未老先衰,心忧家国的诗人形象,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故选D 。10(21-22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下面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B这是一首七律,其中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都是对仗句。C诗歌的中间两联生动描写莺燕花草的活力,突出了早春特点。D尾联“最爱”“行不足”

15、,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游湖的喜悦和遗憾。【答案】D【解析】D.“遗憾”有误。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意思是: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最爱”“行不足”直抒胸臆,表现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的快乐,“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抒发了春天来临时诗人的喜悦之情,满含对生活的热爱,没有“遗憾”;故选D。11(21-22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古诗鉴赏。下列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杜甫,字子美,他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16、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为“李杜”。B整首以“望”字展开,既是写诗人望见春色,也表达诗人希望叛军早日被评定,国家恢复安定,家人早日团聚的愿望。C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D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衬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答案】A【解析】A.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故选A。12(21-22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末)下列对古诗春望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杜甫字子美,自号

17、少陵野老,唐代诗人,有“诗圣”的美誉,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分四联,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C全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描写所见景象,后四句传达感叹忧愤之情。D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答案】B【解析】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颔联,而非“颈联”;故选B。13(23-24八年级上广西河池期末)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

18、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C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反映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体味到的真意,这种真意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这里的“欲辨已忘言”并不是表达迷惘,而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中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欣赏和陶醉。它体现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自得和闲适,而非迷惘;故选D。1

19、4(23-24八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心境。“采菊”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这一诗人有意为之的动作,写出了诗人所见南山之景。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写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含蓄寄

20、托了与山林为伍情意,在规劝其他人;是写景,也是抒情悟理。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忘言”,恬美安闲田园生活这种人生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知,“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因此,选项B中“见字这一诗人有意为之的动作”表述错误;故选B。

21、15(23-24八年级上天津期末)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表达正确的一项是()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A这是作者饮酒组诗中的一首,属于五言律诗。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是作者感慨自己的居所地处偏远。C作者眼中最美好的山间景色是太阳初升,鸟儿结群回巢。D这首诗叙述归隐的自然乐趣,道出生活哲理,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这首诗是古体诗,不是律诗;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

22、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作者并未感慨自己的居所地处偏远;C.根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知鸟儿结群回巢是在太阳快落山时,是傍晚。因此作者眼中最美好的山间景色应是太阳将落,鸟儿结群回巢;故选D。16(23-24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国破”“草木深”勾画了已沦陷的长安城的荒芜景象,渲染出凄凉的气氛。B颔联的“花溅泪”“鸟惊心”通过赋予花鸟以情思,体现诗人自己的感时恨别之情。

23、C颈联的“连三月”“抵万金”说明长期的战争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百姓生活困难。D尾联的“白头”“不胜簪”不仅写出了诗人的衰老,更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忧思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诗人借“家书抵万金”表达家书难到,亲人难见的思亲之情;故选C。17(23-24八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这明媚的景象。B颔联将人的

24、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C颈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D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故选A。18(23-24八年级上山东聊城期末)对于春望这首诗赏析错误的是()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

25、短,浑欲不胜簪。A全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B首联描写春望所见,“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C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杜甫在颈联中使用了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使情感表达更深厚,艺术效果更鲜明。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杜甫诗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该诗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的特点。故

26、选D。19(23-24八年级上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城外敌军已经大兵压境,而城内的守军正在集结,大战一触即发。B颔联以“角声满天”渲染战争场景的宏大,以“燕脂”体现战争结果的惨烈。C颈联以“半卷红旗”暗示部队伤亡惨重,但他们终于在深夜突围到达易水。D尾联既回忆了皇帝对将士们的知遇之恩,也流露出将士即将赴死的悲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误,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

27、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故选D。20(23-24八年级上湖南邵阳期末)下面选项中对李贺雁门太守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的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

28、的决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无力击鼓,斗志难振”表述有误。“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此时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故选C。21(23-24八年级上天津河北期末)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A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大胆。第一、二句写出了大战之前紧张的氛围。B第三、四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战场血流成河,这两句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C第五、六句写乘夜奔袭之状,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再加上一

29、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D结尾两句抒写了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表现出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B.有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塞上燕脂凝夜紫”可以理解为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故选B。22(23-24八年级上新疆克孜勒苏期末)阅读赤壁,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

30、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说法不恰当,诗人想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慨叹。故选D。23(23-24八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阅读杜牧的赤壁,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3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折戟沉沙铁未销”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折戟沉沙”点出这里曾有过历史风云,“铁未销”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B“自将磨洗认前朝”中“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诗人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直抒胸臆,反说其事,用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D这首诗通过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直抒胸臆”有误,应为:借题发挥。故选C。24

32、(23-24八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怀古咏史之作。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感兴的缘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D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而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

33、诗词的鉴赏和分析。C.有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侧面描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以“二乔”的命运暗示赤壁之战的胜负,从而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故选C。25(23-24八年级上山东淄博期末)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A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大气。“转”“舞”两个动词,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B“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

34、升入天国,见到了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C“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谩有惊人句”则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D结尾作者将“三山”作为自己的归宿,与“归何处”相照应。整首词,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格调雄奇,意境开阔,充分显示了李清照婉约词的突出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本词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格调雄奇,意境开阔,充分显示了豪放词的突出特点;故选D。26(23-24八年级上辽宁丹东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5、。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实写所见景象,写了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B“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仿佛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终于得到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C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一个“漫”字,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D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作者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答案】A【解析】本

36、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词的开头虚写梦中所见景象,不是实写;故选A。27(20-21八年级上天津和平期末)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词的一开头便写词人梦中所见景象。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B“股勤问我归何处”,“问”字与下片“报”字,问答之间,语气衔接,联系紧密。天帝关心词人想要回到哪里去。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正

37、值战乱年代,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这一句有嗟怨,有感慨。D“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以“蓬草”自喻,写出了南渡之后的孤苦无依之情,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一句情感相通。【答案】D【解析】D“蓬舟”意为: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并不是作者的自喻。作者希望风不要停,把“我”那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征蓬出汉塞”一句的情感并不相同,“征蓬出汉塞”表现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之感。故选D。28(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末)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甲】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

38、香径独徘徊。【乙】浣溪沙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注释】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而作。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以背书角胜,胜者先饮茶,然而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茶水泼入怀中,反而没喝到。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词画线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是千古名句。B乙词结尾句语气虽然平淡,但内中隐含的愁苦却无以复加,感慨横生。C两首词都运用了即将落山的太阳这一意象,来表达带有伤感的情绪。D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以哀景写哀情,读来感人至深。【答案】D【解析】本题考

39、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赏析。晏殊的词,上片写词人词人对着满园景色独自饮酒。语气轻松活泼,很好地表达出一种悠然闲适的精神境界。下片写景,词人用美景写愁闷,“花落去”是美景,可前面加上“无可奈何”,“花”就不再只是美丽的花朵,更是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燕归来”本来意味着春回大地,但冠之以“似曾相识”则又有了流光易逝的意思。晏殊的词中,选取的意象“酒”“亭台”“花”“燕”不能说是哀景,抒发的也不全是哀情,既有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也有对美好事物重现的欣慰。纳兰性德的词,选取西风”黄叶”“疏窗”“残阳”等景物意象,渲染深秋黄昏的迟喜凄清氛围,借景抒情,以凄凉的景物衬托着词人凄凉的回忆,描绘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40、眼前景物、词人心境都是实写。上阙“沉思往事立残阳”,词人独立残阳的孤独与下阙“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充满着诗情和雅趣的美满幸福生活的回忆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属于以哀景写哀情。故选D。29(23-24八年级上辽宁锦州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甲】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下面对两首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1、A两首作品借景抒情,作者既抒发了愉悦、惬意的游玩之情,又惋惜于春光短暂转瞬即逝。B甲诗中的“争”“啄”和乙词中“动”“掠”都生动地描绘出了禽鸟的姿态,为画面增添了生气。C乙词善用动感与静态穿插、视觉与听觉交织的手法,景色描写生动鲜活,充满了诗情画意。D两首作品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来描摹水,生动地写出了湖水平静澄碧、温秀可喜的特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A.“又惋惜于春光短暂转瞬即逝”错误。甲诗和乙词都描写了自然美景,都表达了陶醉于自然美景,流连其间的喜悦之情。没有表达对春光短暂转瞬即逝的惋惜。B.“都生动地描绘出了禽鸟的姿态”错误。乙词中“动”写划动船儿时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并

42、非描写禽鸟的姿态。D.“两首作品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来描摹水”错误。乙词中用“琉璃”来比喻水面的平静澄碧。甲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写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云脚低”是诗人的感觉,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C。30(23-24八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对下面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A春望描写暮春景象,展示出诗人忧国伤时、念己悲

43、家的情感。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不能插簪了,体现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C相见欢上片写诗人登上金陵城楼,看到的萧条秋景,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D“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D.有误,在这首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达的是诗人对中原沦陷、国土沦丧的沉痛和愤慨,以及对于何时能够收复失地的忧虑和期待。诗人在此表达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而非“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故选D。31(23-24八年级上山东威海期末)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44、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A“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B“沉醉”,写出了词人想借酒消愁的心情。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D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绘成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B.“沉醉不知归路”写出了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的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选项“写出了词人想借酒消愁的心情”表述不正确;故选B。32(23-24八年级上新疆伊犁期末)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5、()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单车”体现了轻车简从,隐含了被排挤出朝廷的境遇。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沙漠浩瀚无边,黄河横贯其间。“直”“圆”体现景物的分寸感,表现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赞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落寞;故选B。33(23-24八年级上辽宁朝阳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语文 > 部编人教版 >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