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25994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概述 20 世纪 50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战果;“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2.难点: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用生产关系变革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原理,理解“一化”与“三改”之间的内在关系。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奠定基础(1)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2指导

2、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 年,中共中央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建设起步第一个五年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化成就: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3)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制度确立三大改造(1)措施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

3、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1956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3)评价进步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局限性: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易错警示 过渡时期指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谓“过渡”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 论十大关系(1)发表:1956 年 4 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2)意义:实际

4、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召开(1)召开:1956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2)内容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3探索中的失误(1)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影响

5、: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结果: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5建设成就(1)工业:建成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3)能源:石油实现了自给,中国人结束了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易混易错 “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

6、平。三、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经济混乱(1)原因:“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全面夺权”狂潮。(2)表现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全国交通运输阻塞,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局部整顿(1)周恩来的调整背景:1971 年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措施:恢复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结果:国民经济有了起色。(2)邓小平的整顿背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成果:国民经济

7、开始了恢复和发展。结果: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出现好转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3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影响(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2.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3.“文化大革命”给

8、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史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 5 年内(19531957 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 766.4 亿元,相当于 7 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 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 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 156 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1)结合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史料解读 抓住关键信息:“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 55.8%”“工业是重点” “集中在东北地

9、区” ,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史料二 下面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2)史料二反映出 19501956 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史料解读 史料隐含两层信息: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提示】 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全面

10、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1)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成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社会主义苏联迅

11、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1)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张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追求“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十年“文化大革命”: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经济建设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教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重视客观经济规

12、律的作用,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科学发展。避免追求过高的公有化程度,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在生产力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体制改革C进行三大改造 D恢复国民经济A 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故 A 项正确;B 项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排除;进行三大改造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与题干不符,故 C 项错误;恢复国民经济是“一五”计划实施的条件,不属于“一五”计划的内容,故 D 项错误。2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

13、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C 根据歌谣中的“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 19531956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故选 C 项;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3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A 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情况下,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

14、国,故 A 项正确。41962 年 3 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 ,下联是“实现农轻重” ,横批是“综合平衡” 。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导学号:97372033】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C中共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C 本题材料提到 1962 年的一副对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 C 项。A、B、D 三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 1962 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方案一 (1955 年夏) 4 600 亿斤 4 300 万石 1 100 万吨方案二 (1956 年 1 月) 6 400 亿斤 7 000 万石 1 500 万吨方案三 (1956 年 8 月) 5 000 亿斤 4 800 万石 1 050 万1 200 万吨材料二 我们有六亿多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中共八

16、大二次会议报告材料三 1961 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1)从材料一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3)材料三中 1961 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解析】 从材料一中的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出入很大,其原因是此时一种“左”倾思想抬头,因此第二个方案做了大幅度的提升,而

17、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因此第三个方案做了调整;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左”倾思想抬头;材料三因为刚刚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济政策趋于理性,但“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答案】 (1)材料一中的方案二数据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其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3)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困难的局面。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 “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而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