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第三单元课内阅读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一、古诗赏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_, _。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人 。 2.解释词语: 题:_ 缘:_ 不识:_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 _ ,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
2、去分析。 【参考答案】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代 苏轼 2.书写、题写 因为、由于 不能认识,辨别 3.横 竖 远 近 高 低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B 二、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宋苏轼 , 。 , 。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 ( )( ) ( )( ) ( )( )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 _不同的角度, 处在_、 _、 _、 _不同位置看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 4.俗话说:“当局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
3、理?请你填在横线上。 【参考答案】 1.【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能力,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横 侧 远近 高低 3、正面 侧面 远近 高低 庐山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三、读古诗暮江吟,回答问题。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句是: 。 1.解释词语:可怜:_;真珠:_ 诗中作者把_比作_,把_比作_,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的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
4、色景色,表达了诗人_的心情。 晶莹的露珠还像什么?写一个比喻句。_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_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一幅是_。 【参考答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1)可爱;珍珠; (2)露珠;珍珠;月亮;弓;愉悦; (3)晶莹露珠像一颗颗钻石在草茎和树叶上闪闪发亮 (4)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2.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 四、课内阅读爬山虎的脚。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 的。爬山虎的脚长在 上。茎上长 的地方
5、,反面伸出 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_上。茎上长_的地方,反面伸出_ 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_ 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_ 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2)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脚的_ 、_ 、_ 。 (3)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 (1)茎;叶柄;枝状;蜗牛;嫩红 (2)位置;形状;颜色 (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解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度。 (1)需要学生熟背课文知识点。 (2)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
6、色。 (3)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点评】短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从文章找到答案。 五、课内阅读。(11 分)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3 分) 2.这一段主要围绕“ ”这句话写的。(2 分) 3.爬山虎的脚指的是 。(2 分) 4.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4 分) 【参考答案】 1
7、.触 变 巴 拉 贴 爬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爬山虎茎上的卷须 4.不行。 因为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越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六、课内阅读。 爬山虎的脚(节选)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请你简要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2.读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不但观察得特别仔细,而且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从第一句话我们知道作者观察到爬山虎脚 ,从第二句话我们知道作者观察到爬山虎脚的 ,从第三句话我们知道作者观察到爬山虎脚的 。 3.用“
8、 ”画出这段话中的比喻句。 4.下面哪句话体现了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A.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B.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参考答案】 1.具体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及形状、颜色等特点。 2.生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4.(A) 七、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
9、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选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腐败( ) 难受( ) 分散( )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嫩红:( ) 嫩叶:( ) A.(某些颜色)浅 B.初生而柔弱;娇嫩 3.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绿得 ,二是叶尖 ,三是铺得很 ,既不 ,也不 。 【参考答案】 1.新鲜 难受 重叠 2.A B 3.新鲜 一顺儿朝下 重叠 留一点儿空隙 八、课内阅读。(11 分)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
10、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这段话选自_。(1 分) 2.在选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3 分) 3.根据语境写出“嫩”的意思。(2 分) (1)嫩红:_ (2)嫩叶:_ 4.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爬山虎的叶子具有_、_、_的特点。(3分) 5.读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2 分) _ _ 【参考答案】 1.爬山虎的脚 2.均匀 重叠 空隙 3.(1)淡,浅。 (2)初生而柔弱,娇嫩,跟“老”相对。 4.新鲜 铺得均匀 茂密 5.仔
11、细观察,连续观察。 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 九、蟋蟀的住宅课内阅读。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 蟋 蟀 的 洞 穴 是 一 条 _ 的 隧 道 ; “ 那 一 座 门 ” 是 指 _ ; “ 平 台 ” 是 指_。 2在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比喻 拟人)句,这样写的好处是( ) A使语言形象生
12、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便于表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B更加突出蟋蟀住宅的特点,使语言枯燥无味。 3上面的片段主要写蟋蟀住宅的_(外部 内部)特点,作者观察的时候,不仅用眼睛看,还用_,用_。 【参考答案】 1.顺着地势挖掘出的弯弯曲曲 一丛草 洞穴门口平坦的地方 2.拟人 A 3.外部 耳朵听 心想 十、课内阅读。(12 分) 蟋蟀的住宅(节选)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 )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 )草半掩着,就像一( )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 )草。那微斜的
13、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在选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量词。(2 分) 2.文段中的“住宅”是指 ,采用了 的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直接原因是( )(3 分) A.说明蟋蟀的住宅结构讲究 B.表明蟋蟀与其他昆虫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3.文段主要描写了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 、 、 、 。(5 分) 4.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蟋蟀的 和对它的劳动成果的 之情。(2 分) 【参考答案】 1.条 丛 座 丛 2.隧道 比喻 C 3.向阳 隐蔽 干燥 有门 有平台 4.喜爱 赞赏 十一、课内语段阅读。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14、他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 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毫不可惜:_ (2)随遇而安:_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_”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3.从文中哪句话中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参考答案】 1.(1)一点儿不觉得可惜。 (2)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2. 比喻句: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拟人句: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3.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十二、课内阅读。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 的, 、 ,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按原文填空。 2、这一段主要写了 。 3、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参考答案】 1、光滑 简朴 清洁 干燥 2、蟋蟀 住宅的内部特点 3、因为蟋蟀用自己的足和腿,靠这样简单、柔弱的“工具”一点一点挖掘出这样好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