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单元循环的水第二单元循环的水 2.12.1 雾和云雾和云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 “雾”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学习内容“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中的学习目标,同时又与“地球表面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水圈”这一学习内容相关联。雾和云既是雨和雪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又和霜和露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对比性。雾、云、雨、雪、霜、露等天气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关。 本课的第一部分是猜想假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对雾的形成的经验和认识,比如时间、地点、感受等,通过归纳总结学生的假设,逐步确定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这两个条件。第二部分是事实证据,通过实验模拟雾的形成。教材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实验方案
2、及提示,如“玻璃杯里装入冷水行不行呢”,提醒学生需要做两组实验形成对比。第三部分是处理信息,也是本单元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的能力,教材提供了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一种是根据研究目标分类整理,将形成雾的条件和没有形成雾的条件分开整理并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借助流程图来呈现雾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与雾的形成过程相关的结论。第四部分是迁移应用,根据雾的形成来推测云的形成。 通过低年级学段“变幻的天气”“四季与生物”,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自然界的水”等单元的学习,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对“地球上的水在不断蒸发,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这一概念已有正确的理解,也能对常见的天气现象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对
3、不同天气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缺少相关的认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描述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2)科学思维: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用科学语言、流程 图等方式记录并整理实验信息。 (3)探究实践:能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两个容积相同的烧杯,两块形状相同的冰块,两杯只有温度不同的水(一杯凉水,一杯 35 龙左右的温水),实验记录单,镶子或手套备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师:(出示雾的图片,板书:雾)很多人在生活中都见过雾,回想一
4、下,你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雾? 生:我在早上见过雾,有一次都快中午了还有雾。 师:还记得是哪个季节吗? 生:冬天。 师:你有没有自己“制造”过雾? 生 1:冬天我们在室外哈一口气就会产生雾。 生 2:冬天戴着口罩时眼镜片容易起雾,都看不清前方了。 生 3:冬天喝水的时候水杯上方更容易起雾 师:大家都很善于观察,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雾是怎样形成的? 生 1:我们只能在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哈气才会产生雾,所以我猜想雾的形成应该需要比较低的温度。(板书:低温) 生 2:眼镜片上起雾后都是小水滴,所以我猜想雾的形成应该离不开水。 师:这些小水滴从哪儿来? 生:教室里的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
5、气,眼镜片上的小水滴应该与水蒸气有关系。屋子里温度高,眼镜片温度低。 师:这种现象称为什么? 生:凝结。 师:刚才大家依据经验对雾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充分的猜想。想一想,这些条件是满足一个就可以,还是缺一不可?谁能用完整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猜想? 生:雾的形成可能需要潮湿和低温环境。 (板书:潮湿) (2)制订计划,搜集证据。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小组讨论, 思考如何模拟雾的形成,实验时需要哪些器材, 每种器材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制订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想用温水模拟周围水蒸气较多的潮湿环境,用冰块模拟比较低的温度。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6、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用一杯凉水和一杯温水做对比,观察形成雾的时候是否需要充足的水蒸气。 师:实验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选择实验材料时,烧杯的大小和形状、冰块的大小和形状、杯中水的多少都要保证一样。 师:能具体说一说你们准备如何进行实验吗? 生:首先我们给两个烧杯分别标上 1 号和2 号,然后在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其中 1 号杯倒入的是温水,2 号杯倒入的是凉水。接下来将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冰块分别放到距离两个烧杯同样高度的位置,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出示课件:实验步驛)这里多了一个步骤:将冰块移走再放上,反复几次,观察并记录杯口的现象。你觉得这一步有
7、必要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一步有必要,因为我们做实验的时候要进行多次实验避免误差,如果缺少重复移走冰块再放上的步骤,那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就有 可能是偶然的结果。 师:这里我们用冰块模拟的是形成雾的低温环境, 拿走冰块, 低温环境消失。如此反复实验,得到的结论可能才更接近实际情况。实验时如果觉得冰块凉,可以戴上手套操作。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3)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师:有效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更科学的观点。请想一想,雾是怎样形成的?大家是如何整理收集的信息的呢? 生:我们重点记录了雾产生的实验条件,发现用凉水的时候看不到雾的产生。 师:你们是对信息进行了分类整
8、理吗? 生:是的,我们把信息分成了产生雾的条件和没有产生雾的条件。 师:分类整理这种方法真不错,能够帮助我们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整理信息呢?我们可以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来整理吗? 生:雾的形成需要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用文字和方向箭头表示出来。 师:借助流程图也是很好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各组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小组的方法来整理信息。 (学生分组再次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师:谁来说一说,雾是怎样形成的?要结合我们模拟的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和解释。 生:我们组用冰块制造比较低的温度,来模拟低温环境;用一杯温水,让周围产生较多的水蒸气,使空气变潮湿,来模拟潮湿的
9、环境。温水杯上面,放上冰块后在冰块周围会产生一层像雾一样的白气;移开冰块后,白气消失。凉水杯上面放上冰块后没有明显的变化,没有形成雾;移开冰块之后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雾的形成需要同时具备潮湿和低温两个条件。 师:分类整理出来的信息真清晰,为你们点赞。用流程图整理信息的小组能分享一下吗? 生:我们组的流程图是这样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雾。 师:原来雾就是由很多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4)迁移应用,能力提升。 师: (出示云的图片)这是雾吗? 生:不是,但有些像,这是云。 师:雾和云一样吗?关于雾和云,你知道什么? 生:雾和云其实是一样的,只
10、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师:你对雾和云的认识很准确,想一想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区分雾和云。 生:雾在地面上,云在高空。 师:你能结合刚才借助流程图整理出来的信息,从雾的形成条件推测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雾和云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在地面,云在高空。 师:雾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云的形成也需要这些条件吗? 生:雾的形成需要潮湿和低温的环境,云和雾从外观上看起来非常相似,所以我推测云的形成也需要潮湿和低温的环境,云和雾应该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说得真好。 不过, 这是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 想请同学们思考,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呢?水蒸气从哪里来?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的呢?
11、生:海洋、河流中都有很多水,这些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师:是的,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 会不断从水面、 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一直向上升,随着上升的高度越来越高,温度也 会越来越低, 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滴。 需要指出的是, 当温度低于 0 度时,水蒸气还会凝结成小冰晶。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云。所以云和雾都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的集合。 师: (出示大雾图片)大雾不仅会阻碍交通,更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所以有时我们需要进行人工消雾作业(出示人工消雾图片) 。请同学们课后和小伙伴一
12、起思考并交流人们是依据什么原理进行人工消雾作业的。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模拟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类型,尤其是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常用方法。但是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在制订计划时必须要引导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及实验中各种器材的作用, 以及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关于处理信息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进行选择,在中年级学段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同的处理信息的方法,比如从资料中找证据、图表法、涂色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本课则是选择了分类整理法和绘制流程图法。 本课的教材结构也稍作了调整,融合处理信息与迁移应用两个环节,处理信息环节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雾的形成过程
13、,到迁移应用环节才进一步展开研讨雾和云的成因。“循环的水”应是学生经历了一定的学习过程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科学观念。它需要在每一课逐步渗透,但是本课在这方面的渗透还比较欠缺,需要改进。 2.22.2 雨和雪雨和雪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雨和雪”是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与天气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设计探究实验。 在此基础上, 本课从乌云的图片导入, 让学生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猜想假设雨的形成过程,并结合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模拟雨的形成,继而推测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推测出
14、雪的形成原因。最后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进_步理解水在自然界中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凝结、聚集,降落形成的。 (2)科学思维:能利用雨的形成过程对雪的形成进行合理推测。 (3)探究实践: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雨的形成过程 (4)态度责任: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脚架、陶土网、烧杯、小盘子、冰块、水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出示乌云图片)同学们,上一课我们知道了云的成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上的云
15、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 1:云的高度较低。 生 2:图片上的云是黑色的。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是黑色的吗? 生:因为云层太厚,阳光很难透过,所以是黑色的。 师:你真爱动脑筋!满天乌云是下雨前的征兆。本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雨和雪。(板书:雨和雪) (2)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师: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回忆下雨前的天气特征和以往学过的知识,想一想,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 1: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光照射形成水蒸气,天空高处很冷,水蒸气遇冷变成 小水滴,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生 2:因为太阳光照射,地面上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0 度以上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当水滴大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降落形成雨。 师:同学们真棒
16、!提出的猜想有理有据!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想研究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实验! 师:是的,我们得用事实说话。 (PPT 展示)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实验材料有酒精灯、火柴、三脚架、陶土网、烧杯、小盘子、冰块、水。 (3)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结合你们刚才的猜想,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想把水加入烧杯,然后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烧杯中水的变化。 师:你们给水加热的目的是什么? 生:加热水可以把水变成水蒸气。 师:你们知道结合猜想设计实验,特别棒! 师:哪个小组对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有质疑或
17、补充? 生:我们组也是加热水,但要把一个小盘子放在烧杯上方,小盘子上再放上冰,这样就能模拟雨的形成了。 师:为什么要在小盘子上放上冰呢?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生:我们想模拟高空中较冷的环境。 师:你们组真爱动脑筋!那是实验一开始就把冰放在小盘子上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水加热一会儿再放。 师:什么时候放最合适呢? 生:水沸腾之后,这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再猛然遇到冰冷的盘子,应该 能很快形成水滴。 师:那我们约定个时间,水沸腾后放上冰块,待会儿实验时举手示意老师,老师给大家分发冰块,可以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合作商量出了实验方案,谁能再把实验方案完整地说一遍? 生:用酒精灯加热烧杯
18、中的水,水沸腾后将冰块放在烧杯上方的小盘子上,观察实验现象。 师:你真善于总结!同学们对实验方案还有疑问吗?我们一起来梳理下实验步骤。 (课件出示) 将水放入烧杯,烧杯上方放一个小盘子。 将装有水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的陶土网上,然后点燃酒精灯加热。 加热一会儿后将冰块放在小盘子上,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师:实验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 1: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酒精灯用完,要用酒精灯灯帽盖灭火焰,然后把灯帽拔下再盖一次,为下次使用做准备。 生 2:烧杯里的水不宜过多,水过多加热时间太长,水太少容易烧干烧杯。 生 3:操作时要小心,在加热前把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实验完成后, 其他仪器不要动,把
19、酒精灯从三脚架下移出并熄灭。 师:你们考虑得很全面!接下来,就按照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处理信息,互相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非常投入,你们肯定会有很多发现,下面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大家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台下的同学要认真听。 生:加热后水里会有气泡,水变成了水蒸气,小盘子底部有小水滴凝结,水和小盘子之间有小水滴下落,而且随着水越来越热,下落的小水滴也越来越多。 师:哪组来进行补充? 生: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形成大水珠,大水珠落下来形成了雨。 师:你真善于观察和总结
20、,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师:实验中,我们在哪里看到了“雨”? 生:盘子底部。 师:小水滴是如何变成大水珠的? 生:小水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就变成了大水珠。 师:烧杯中的水加热后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碰到盘子底部,冷却凝结成小水滴,也就是我们上一课学习的云;小水滴越来越大,形成大水珠,当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雨。 (板书流程图) 师:谁能看着流程图再来说一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变成大水珠,当水珠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雨。 师:看来你已经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了,为你鼓掌! 师:刚才我们成功模拟了雨的形成,现在请同
21、学们结合实验现象,解释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高空的气温很低, 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小水滴, 然后从空中降落下来。 师:据资料介绍,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就降低 0.6 度,所以高空的气温会非常低。 师:同学们的推测和科学家的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通过视频一起来看看吧!(播放雨的形成视频) 师:其实水滴的大小差异很大,一滴雨中含有的水量大概是云中小水滴的 100 万倍。 师:谁再来说一说雨的形成过程? 生: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受冷凝结成小水滴, 小水滴在云里相互碰撞、 合并,变成越来越大的水滴 (温度高于 0 度时) 。当水滴
22、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便会降落下来,形成雨。 (5)迁移应用,加深理解。 师:我们知道了雨的成因,谁能说一下雪是如何形成的吗? 生 1:气温低于 0 度时就会形成雪。 生 2:我猜想如果高空的气温低于 0 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就可能会形成小冰晶,这 110 些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合并,慢慢变成大冰晶,当空气托不住时就会从天上降落下来,这样就形成了雪。 师:你真了不起!能够学以致用!其实下雪和下雨的过程是一样的,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吧! (播放雪的形成视频) 师:我还有一点疑问,是不是下雪的时候云中形成的就是小冰晶,下雨的时候云中形成的就是小水滴呢? 生:不一定吧? 师:为什么呢? 生:如
23、果高空的气温低于 0 度,但是地面的温度却高于 0 度,这样冰晶降落的时候也可能会融化成雨滴。 师:你能比较雨和雪的不同形成条件,而且能够进行全面的对比和分析,真是太了不起了! (6)拓展活动,回归生活。 师:雨和雪的形成过程都和水的什么变化有关? 生:水的蒸发和凝结。 师:是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水的蒸发和凝结有关的现象? 生 1:湿衣服放在阳台上,很快就变干了,这是因为衣服上的水蒸发变成了水蒸气。 生 2:妈妈蒸馒头的时候,锅盖上会有小水珠,这是因为水的凝结。 生 3:冬天天冷的时候,我的眼镜上经常会有哈气,这也是因为水的凝结。 师: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
24、象,它们都是水在自然中的状态变化。下一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水的状态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师在学生知道了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 真正雨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通过模拟实验来想象一下真实的情况,就需要学生能够把一种实验事实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去,这是科学学科的重要学习方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模拟实验来联想真实情况难度不大,但在实验时,小水滴附着在盘子底部的现象比较明显,而大水珠一滴一滴往下掉的现象不易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水沸腾之后再在盘子上放上冰块,这样模拟雨的形成现象更加明显,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又提高
25、了合作能力。 2.32.3 霜霜和露和露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 本课着重研究霜和露这两种天气现象。霜和露的形成条件相近,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霜的形成,从而了解霜的成因,并根据霜的成因及出现霜和露时的天气解释露的形成。 教材从“霜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将霜和与其特点相似的天气现象雪进行类比,有针对性地对霜的形成所需条件作出假设。第二部分 是针对猜想假设展开的搜集事实证据与处理信息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通过对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温度数据与观察到的结霜现象对应,概括总结霜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部分是对结论的迁移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对霜和露进行类比,推测出露
26、也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再联想到霜和露出现时的天气现象,从而理解霜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反思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分析云、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与水的联系,从而认识到这些不同的天气现象是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为下一课学习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做铺垫。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解释露的形成。 (2)科学思维:能用表格的方式记录并整理信息,分析、概括出霜的形成过程, (3)探究实践:能通过比较霜和雪的特点,初步猜想霜的形成条件,并能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 (4)态度责任:通过分析、
27、比较不同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冰、食盐、易拉罐、毛巾、水、电子温度计、水槽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感知霜。 师:(课件出示霜的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知道这是什么天气现象吗? 生:霜。(板书:霜) 师: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欣赏一下霜。注意观察霜的样子。(播放视频:菜结霜) 生 1:霜看起来像小冰晶一样,十分白。 生 2:霜是白色的小颗粒,很薄。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霜吗?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 生 1:秋天的时候在树的叶子上见过。 生 2:早晨的时候,我在奶奶家种的葱上见过。 (2)猜想假设,类比推理。 师:大家说到了霜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那你
28、们能否据此猜测霜是怎样形成的?霜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生 1:我觉得霜是小水珠结冰形成的。 生 2:应该是在温差比较大的时候形成的。 师: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会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将相似的物体进行类比,根据已知物体的特征推测新的物体的特征。我们想要知道霜是怎样形成的,可以试着将它和我们已知的天气现象进行类比。 师:大家想一想,霜和之前学过的哪种天气现象比较相似? 生:雪!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它们都是白色的、颗粒状的,而且都是在比较冷的时候才有的。 师:看来大家认为霜和雪比较相似。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雪的形成推测霜的形成呢?大家还记得雪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 生:需要足够多的水蒸气,还有
29、 0 度以下的温度。 师:也就是说雪的形成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空气中有足够多的水蒸气,二是温度在 0 度以下。我们试着推测一下,霜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应该需要很冷的天气,然后也需要水蒸气。 师:有多冷呢?温度是多少? 生:0 度以下。 师:其他同学跟他的想法一样吗? 师:谁来完整地说一说我们的猜想?霜可能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是如何形成的? 生:水在白天被太阳光照射后蒸发变成水蒸气,留在叶子周围,然后天一冷就把水蒸气冻成小冰晶附着在了叶子上,叶子上就结了霜。 (3)设计实验,搜集证据。 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在物体表面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是吗?小组合作,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模拟霜的
30、形成,以及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操作。 (出示分组实验材料) 师: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模拟哪些条件?还有没有更合适的材料? (学生小组讨论 2 分钟) 生:我们需要冰,还有水蒸气。 师:为什么需要冰呢? 生:因为冰会使易拉罐的温度快速地降低。 师:这个办法很好,冰融化吸收热量使易拉罐温度降低。但是冰融化还是有些慢,怎么办呢?老师这里有个小妙招:我们往冰上撒些食盐,这样可以加快冰的融化,使易拉罐的温度降低得更快、更低。 师:刚才大家讲到要模拟霜的形成还需要水蒸气。现在教室里比较干燥,水蒸气含量可能比较低,怎样才能获得足够多的水蒸气呢? 生:用水,水在常温下能蒸发变成水蒸气。 师:具体要怎样做呢? 生
31、1: 我们用水把毛巾浸湿, 把湿毛巾放在易拉罐的下方,这样就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水蒸气。 生 2:我有问题,是用热水把毛巾浸湿还是用凉水?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认为应该用热水还是用凉水? 生:用凉水,用热水的话易拉罐的温度就会升高,不能模拟 0 度以下的物体。 师:为了准确地判断温度是否达到 0 度以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电子温度计,我们可以把温度计插入易拉罐中记录温度数据。对于这个模拟实验大家还有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能证明我们的猜想? 生:看到易拉罐上出现霜就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 师:除了观察易拉罐外壁的变化,还要观察什么? 生:还要看温度计的示数,看看温度是否在 0
32、C 以下。 师:好,老师提示一下,待会儿每间隔 1 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下来大家开始动手实验吧。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处理信息,技能训练。 师:好,请大家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在第 3 分钟,温度是-10.9 度的时候,罐子上开始有一点小白霜。到第 4 分钟,温度是-11.1 度的时候,罐子上明显结霜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什么?能验证你们的猜想吗? 114 生:当温度在 0 度以下时,水蒸气会附着在物体上形成霜。 师:其他小组跟他们的发现一样吗?有没有其他补充? 生 1: 我观察到当气温低于 0 度时,易拉罐旁边会结上一层霜。 最
33、初是从底部开始结霜,然后慢慢地在罐子顶部也会结霜。 生 2:当有足够多的水蒸气时,形成的霜就会更多。 师:你们是通过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生:我们和旁边小组用的材料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罐子上结的霜没有我们的多,我分析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毛巾比他们的湿,产生的水蒸气比他们的多。 师:能够通过对比作出合理的猜测,挺好。 师:我们如何解释霜的形成过程? 生:在温度低于 0 度的时候,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比较多,就会附着在物体 表面形成霜。 (5)迁移应用。 师:现在我们知道霜是怎样形成的了。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还会看到这样的天气现象, (课件出示:露)这是什么天气现象? 生:露。 师:露通常会在什么时
34、间、什么地方出现?想一想,它和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 1:都附着在植物的表面。 生 2:都是通过水蒸气形成的。 师:为什么有的时候形成霜,有的时候形成露呢? 生:可能是温度不同。 师:大家能不能根据霜的形成原因解释露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在环境温度高于0度时,如果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就会附着在物体表面,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露。 (6)反思总结。 师: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霜和露的形成。在这之前也认识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接下来请小组讨论,分析比较云、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尝试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示出水与这些天气现象的联系。 生 1:水蒸发变成
35、水蒸气, 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弥漫在空气中。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在地面附近,就是雾;如果是在空中,就是云。 生 2: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下落。如果降落到地面时是液态的水,就是雨;如果是固态的冰晶,就是雪。 生 3: 如果遇到强对流天气, 冰晶就会在强大的上升气流作用下不断地上升、下降,凝结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甚至变成越来越大的冰块,直到上升气流也托不住时便会降落下来,这就是雹。 生 4:地表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如果温度低于 0 度,就会形成固体的小颗粒, 就是霜;如果温度高于 0 度, 就会形成小水珠, 就是露。
36、 师:同学们全面总结了云、雾、雨、雪、露、霜、雹的成因,非常好。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和水有关,不同点是它们的状态不同。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的状态不同呢? 生:温度不同,它们有的是在 0 度以上形成的,有的是在 0 度以下形成的。 师:所以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条件不同。那大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水与云、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的联系。 生:云、雾、雨、雪、露、霜、雹都和水有关,是水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形成的。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天气现象都是水在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从地球上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到空中变成云,形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再形成
37、雨、雪、雹落回到地面,这就是水在地表和空中的循环过程。下一课我们继续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霜和露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天气现象,但是学生对霜和露的具体形成过程和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以模拟霜的形成实验为主。学生通过类比雪的形成条件对霜的形成条件作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模拟霜的形成。本课教师通过对实验进行量化设计,让学生用表格将实验中收集的温度数据和易拉罐外壁的结霜现象相对应,加深学生对温度作为霜的形成条件的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分析数据、归纳概括形成对霜的成因的理性认识。最 后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应用,推测露的形成原因。 2.42.4 自然界
38、中的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 本课是在中年级学段学习目标 “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 湖泊等水体类型”及本单元前三课认识雾与云、雨与雪、霜与露等天气现象的基础上,形成对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系统认识。而对水循环影响与意义的分析推断又为学习下一课水与地表形态做了很好的铺垫,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方面,要求学生能基于之前的学习经验,借助一些关键词语和箭头在示意图中标注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梳理信息、得出结论,建立水循环的概念。同时,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水循环的意义,
39、如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2)科学思维:会用概念图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建立自然界的水循环模型。 (3)探究实践:会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4)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与水循环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水循环示意图纸,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头脑风暴:自然界中的水。 师:(课前在黑板上用水写字)同学们,黑板上的水怎么不见了? 生:蒸发了。 师:黄河里的水怎么蒸发不完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首先让我们玩一个头脑风暴游戏,请大家说一说,自然界中的水都分布在哪里呢?(
40、板书:自然界中的水) 生 1:海洋、湖泊、河流。 生 2:云里、空气里。 生 3:雪山、冰川、地下。 生 4:水果里、身体里 师:大自然中有着形形色色的水液态的、固态的,还有气态的。它们有的分布在江河湖泊、冰川和海洋中,有的藏在水蒸气和空中的云、雨、雪里,等等。除此之外,土壤中也渗有大量的水,地表下还有我们平时看不到的地下河,连生物体内也含有水。水的存在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世界。 师:你知道谁的贮水量最大吗? 生:海洋? 师:对,地球上最大的贮水处为海洋,它的贮水量约是地球总水量的 97%。 (2)提出问题,追根溯源。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云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的小水
41、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可是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生 1:海洋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生 2:河流、湖泊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生 3: (学生边表述边用箭头标注) 师:不光江河湖泊里的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冰川上的冰雪也可以直接升华变成水蒸气。地球上水的年总蒸发量大约是 505000km,其中 434000km 来自海洋。 师:我们接着追溯, 海洋和陆地上江河湖泊中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生:下雨、下雪、下冰雹落下的。 师:那雨、雪、冰雹又是怎样来的呢? 生:云里的水聚集、合并后落下的。 师:不管是雨、雪,还是冰雹,都是由云变来的。那么云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的。 师:形成云的水蒸
42、气是从哪里来的? (3)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师:通过刚才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 ,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 1: 我们从云追到水蒸气,从水蒸气追到海洋里的水,从海洋里的水追到雨,从雨又追回到云 生 2:这是一种循环。 生 3:它们处于循环中。 师:对,自然界中的水形成了往复不断的循环。 (补充板书: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师:观看视频后,你又发现了什么?请补充! 生 1:每一站都有水,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生 2: 有一部分水变成小溪, 有一部分水渗入地下, 变成地下河, 流入海洋。 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陆地上的水,包括地下河里的水最终都流入海洋。那为什么不见海
43、水上涨溢出呢? 生:太阳光照射把海洋里的水蒸发了,水蒸气到高空后云可以把来自海洋的水运送到陆地上,再流到江河湖泊里。 师:对,我们把大气中的水分随着气流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水汽输送” 。这样就形成了水在海洋、陆地及大气之间的循环。 师:整理信息,请完整表述你的发现。 生 1:我认为水循环是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到 高空变成云,云将水输送到陆地上,流到溪流、河流、湖泊里,溪流、河流、湖泊又将水带入大海。 生 2:我发现这个过程把所有的水都连起来了。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师:请大家想一想,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有什么作用与意义?
44、生 1:能浇花,能让植物生长,能让动物饮用。 生 2:平衡水体,免受自然灾害。 生 3:动态循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生 4:好多天气现象就是在水循环的过程中产生的。 生 5: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就是降水冲刷出来的,说明地表水的循环流动可以塑造地表形态。 生 6:水循环不断更新水资源,保持河流里的水不会干。 师:所以黄河水没有蒸干,对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真的不复回吗? 生:在水循环的作用下,它还是会从海洋里回来的。 (4)表达交流: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师:请大家拿出笔,以小组为单位在图纸上用箭头标注水的循环过程,用简短词语标注水的三态变化(气态、液态、固态),合作完成概
45、念图的绘制。 (分发图纸,小组合作完成概念图绘制) 师:请完成的小组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生 1: 江河湖泊与海洋中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由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越升越高,在高空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也就是变成了云。 云中的水滴、 冰晶越聚越多、 越变越大,直到空气托不住就会落下来,变成了雨、雪或冰雹,最后落入大地的怀抱。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流向海洋,一部分渗入地下,地下水最终也汇入海洋,形成水 I在海陆空之间的大循环。 生 2: (5)拓展活动:水娃旅行记。 师:水娃是来自海洋的一个小水滴。请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讲述水娃是如何从海洋出发周游世界,最后又回到海洋的。请同学
46、们课后以“水娃旅行记”为题写一篇科学童话,看谁的童话故事写得既生动有趣,又有科学性。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课为“循环的水”单元的核心内容,它是在四年级“自然界的水”以及本单元前三课“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开篇头脑风暴“自然界中的水” ,既温故知新,又为层层追根溯源做好了铺垫。然后通过第二环节的不断追问,自然界中看似没有关系的各种水体就联系在了一起。为了方便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边提问追溯,边用箭头标注的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发现海洋、陆地、大气等不同空间中的水是如何循环往复的。 表达交流环节是在概
47、念图绘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概念图的绘制就是学生分析、整合零散信息的过程,而分享表述就是对整合信息的加工概括过程。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和提升能力的。 2.52.5 水与地表形态水与地表形态 【教学分析】【教学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循环的过程。本课首先呈现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看到的地形图片,有沟壑、峡谷、冲积平原、三角洲。以此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这四种地形的形成原因作出猜 120 想假设。教材借助探究小组的观点给学生提供参考:可能与水有关,因为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沟壑的形成可能与雨水冲刷有 关,因为雨后土壤
48、上形成的水沟和沟壑的形状特别像。同样,峡谷的形成也可能是河流冲刷出来的。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假设,探究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在木板上搭建一个斜坡,在斜坡上均匀铺上土壤、泥沙、石子,模拟山坡;用矿泉水瓶洒水模拟流水,记录流水对坡顶部、中部、底部和平地的影响。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熟悉的地形相结合,借助沟壑、峡谷的示意图,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过程,总结得出结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在流动的过程中,对地表产生了侵蚀和沉积作用,塑造着沟壑、峡谷、冲积平原等不同的地表形态。 沟壑、峡谷等地形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表形态,因此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制订研究方案,通过模拟
49、实验搜集证据,并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处理信息并进行分析,以便更加直观地理解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流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科学思维:能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结论。 (3)探究实践:能运用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记录流水对不同坡度土壤的作用,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 (4)态度责任: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方形水槽、石子、泥沙、土壤、水、木板、矿泉水瓶、三脚架、夹子、水盆、喷壶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引出课题。 师:在五
50、年级上册科学课中我们学习过,高大的山脉、辽阔的平原、凹陷的盆地、深深的海沟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那么除了地壳运 动影响地表的形态,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影响地表的形态呢? 生:我觉得还有风,比如说蘑菇石,就是风作用的结果。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广,知道风对地表的形态有影响。 生:还有流水。因为流水的力量也很强大。比如鹅卵石,经过流水的冲刷,就被打磨得非常光滑。所以我认为流水也是一种影响地表形态的因素。 师:说得真好,你能用生活中的例子作出有根据的猜想,这点非常棒。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水与地表形态 。(板书课题) (2)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师:(出示水循环示意图)我们学习过地球上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