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押题试卷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押题试卷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7 分。14 小题,67 小题,每题 2 分;5 小题,811 小题,每题 3 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ing) 骸骨(h) 吹毛求疵(c) B胆怯(qi) 荒谬(mi) 鲜为人知(xin) C阔绰(chu) 污秽(su) 玲珑剔透(t) D差使(chi) 鞭挞(t) 相形见绌(ch)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
2、解的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困惑 蕴藏 B焦虑 困惑 蕴含 C焦躁 疑惑 蕴含 D焦虑 疑惑 蕴藏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活动,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A第句 B第句 C第句 D第句 4下面文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
3、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 A, ? , ; B? , : 。 C, ? : , D? 。 , ; 8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本片开头一句点明了地域和季节,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词的上片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
4、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本片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 D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阅读保护臭氧层任重道远一文,完成 6-8 题。 保护臭氧层任重道远 2020 年春季,北极地区继 2011 年后再次形成臭氧洞。此次臭氧低值区域面积约 600 万平方公里,其中符合臭氧洞标准的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公里,成为史上最大的北极臭氧洞。臭氧层保护的紧迫性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臭氧洞主要出现在极地地区。 与南极每年春季都会出现臭氧洞
5、相比, 北极臭氧洞的出现频次非常少,规模也不及南极臭氧洞动辄超 2000 万平方公里。然而,由于北极周围地区人口相对稠密、人类活动活跃,当臭氧洞形成并维持时,可能侵入中高纬度造成严重影响。 1984 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臭氧层位于距地面 2535 公里的高空,臭氧洞并非真正的洞,而是指臭氧浓度显著低于周围臭氧层。低温、太阳辐射和臭氧损耗物质的存在,是臭氧洞出现的必要条件。 大气中约90%的臭氧处于臭氧层,另有 10%左右位于近地面。近地面的臭氧是光化学烟雾主要组成部分,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破坏植物。与之对比,臭氧层中的臭氧可以隔绝和吸收太阳辐射中危险的紫外线成分,让地球
6、表面更安全。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得益于臭氧层的保护,生物从深海走向浅海和地球表面,演变出复杂多样的物种。然而,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含有卤族元素的化合物,包括作为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和清洗剂的氟利昂和哈龙等物质。这些化合物随大气环流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臭氧损耗,破坏臭氧层的完整,进而影响地球的宜居性,对生物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为应对臭氧损耗问题,国际社会于 1987 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得到了联合国各成员国的积极响应。然而,人类近百年排放至大气中的臭氧损耗物质不仅数量巨大,且生命期长达 50100 年,减少过程极其缓慢。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最新臭氧层耗
7、损科学评估报告,经过 30 年的努力,人类避免了严重的臭氧损耗危机。不过,要使南极臭氧洞恢复到上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预计要到 2060 年之后,而恢复到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水平,则需要到 2100 年左右,保护臭氧层仍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9 日,有删改) 6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北极周围地区的臭氧洞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B臭氧层对地球表面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C人类活动造成极大的臭氧损耗,破坏了臭氧层。 D臭氧层对地球意义重大,保护臭氧层任重而道远。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8、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北极出现的臭氧洞情况并不严重。 B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极地不同地区的臭氧洞出现情况不同。 C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北极较南极出现的臭氧洞频次少、规模小。 D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南极和北极地区都会出现臭氧洞。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极地区 2020 年形成的臭氧低值区域中,符合臭氧洞标准的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公里。 B文中所说的“臭氧洞”指的是臭氧浓度显著低于周围的臭氧层,并非真正的空洞。 C第段中的加点词“约”“左右”表估计、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
9、,按照由总到分的说明结构,说明了要继续重视对臭氧层的保护。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 9-11 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革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
10、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担忧) C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0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
11、“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确立了本文“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段通过讲述“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举例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观点的普适性,“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曾有过善良的品性。 D“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做法。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8 分) (1)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 (2)会当凌绝顶,_。(杜甫望岳) (3)_,
12、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 (5)子曰:“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6)春蚕到死丝方尽,_。(李商隐无题) (7) “诗言志”是中国自古的文化传统。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怀,用“_,_”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315 题。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 ,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
13、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 ,单于以与苏武。”子良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有删改) 【注释】隶事:引用典故。服匿:盛酒器。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皆俭所未睹 皆: (2)单于以与苏武 以: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 15请结合原文分析,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阅读大美田园一文,完成 16-19 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
14、然自幼在城里长大,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今年入夏,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盘锦水乡徜徉。 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
15、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共同的生
16、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蓝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
17、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项,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6请结合
18、文章内容,在方框中补上本文思路梳理的恰当内容。 眷恋田园,前往水乡(1)_田园情结,古今联想(2)_抒发感想,离开水乡 17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 18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段写“我”对田园生活有着很深的眷恋,只因为“我”自幼在城市长大。 B第段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C结尾段写水乡之行令人身心愉悦,美好的田园风光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19、 D文章饱含“田园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憧憬田园之美是人类共同精神追求”之意。 E文章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3 分) (一)综合性学习(5 分)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国是海洋大国。近年来,我国海洋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某班将开展以“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在路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实施有效管控,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维权巡航执法的时空覆盖率,有力保障了我国海洋国土安全和海上通道安全,我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海上安全保障能力进一
20、步加强。 材料二:在各国海军中,每艘军舰通常以一个海军基地为“母港”,结束任务后回到这个“家”。与陆军、空军基地相比,各国的海军基地都占地更广,功能更复杂。军舰在这里加油装弹,补充物资,检查修理;海军官兵在这里得到充分休整和训练。 材料三:为全面遏止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中国海洋管理部门通过健全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蓝色海湾“生态岛礁”重大工程建设等措施,加快了构建海洋生态文明新格局的步伐。 材料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 项目 年份收入 海洋渔业(亿元) 海洋生物医药业(亿元) 海洋电力业(亿元) 海洋旅游业 (亿元) 2016 年 4641 336 126 12
21、047 2017 年 4676 385 138 14636 2018 年 4801 413 172 16078 20.上面材料中与“建设海洋强国,我们在路上”主题无关的一则是_。 21.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括我国在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二)名著阅读(8 分) 22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人物或作品。 作品 文段 (1) 聪,你想,我这些联想对我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四月三日(第 30 号)的信,我写的时候不知怀着怎样痛苦、绝望的心情,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儒林外史 (2) 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
22、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3) 这个场面不过是几秒钟的事。鲨鱼回来,翻转脊背,就要把印度人切成两半了,这时候,我觉得蹲在我近边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来。然后,他手拿短刀,直向鲨鱼冲去,准备跟鲨鱼肉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朱赫来深夜意外来访以及两个人共同生活的八天,给予(4) 极大的影响。他生平第一次从水兵朱赫来嘴里听到那么多重要而的新鲜的、激动人心的话。这几天对于这个年轻锅炉工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_ (2)_ (3)_ (4)_ 23水浒传中塑造了一大批既具共性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林冲和武松,
23、都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因他们的出身及社会地位不同等原因,这两个人物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请结合相关情节,从个性特点的角度,对林冲或武松作人物形象分析。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24.作文(50 分) 一位哲人说过, “穷在内心,世界一片荒芜;富在内心,人生丰富绚烂。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内心 “富”起来呢?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一本回味无穷的书,一个谈吐风趣的人, 一次与众不同的经历,一番困境中的坚守,一回挫折中的站起,一段寂寞中的忍耐,一场奋斗中的不屈凡此种种,都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善良、真诚、爱心、勇敢、坚毅这些富足的精神让人如沐春风。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自拟题
24、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 600 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2 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押题试卷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押题试卷 一、(本大题共 11 小题,共 27 分。14 小题,67 小题,每题 2 分;5 小题,811 小题,每题 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倔强(jing) 骸骨(h) 吹毛求疵(c) B胆怯(qi) 荒谬(mi) 鲜为人知(xin) C阔绰(chu) 污秽(su) 玲珑剔透(t) D差使(chi) 鞭挞(t) 相
25、形见绌(ch) 【答案】D 【解析】A.骸骨(h)hi;B.鲜为人知(xin)xin;C.污秽(su)hu;故选 D。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 困惑 蕴藏 B焦虑 困惑 蕴含 C焦躁 疑惑 蕴含 D焦虑 疑惑 蕴藏 【答案】A 【解析】焦躁:指着急而烦躁不安,形容某人的心里很不舒服、不安、从而引发火气大。焦
26、虑:指焦心忧虑。焦躁是躁动的情绪的表达,由横线后的“平息”可知,第一空应填“焦躁”。困惑:因疑惑而不知如何是好。疑惑:迷惑,不理解。“疑惑”偏“未知、不能肯定”,“困惑”偏“矛盾,费解”;该语境强调不知道怎么办,故第二空应填“困惑”。蕴含:包含。蕴藏:蓄积而深藏未露。前者仅是包含,后者是积存;根据语境可知,第三空应填“蕴藏”。故选 A。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电信诈骗的泛滥和滋生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电信诈骗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开展防电信诈骗进校园活动,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A第句 B第句 C第句 D第句 【答案】A 【解析】A“泛滥和
27、滋生”语序不当,应为:滋生和泛滥。故选 A。 4下面文段方框内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 A, ? , ; B? , : 。 C, ? : , D? 。 , ; 【答案】A 【解析】“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口苦难的人”是个倒装句,所以两处的标点依次是“逗号”和“问号”。可排除 BD 两项。 “老者缓缓地说”前后都有老者年说的话,此处标点应该为“逗号”。可排除 C 项。 “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与“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构
28、成并列关系,应该使用“分号”。故选 A。 8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本片开头一句点明了地域和季节,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词的上片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本片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
29、。 D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答案】B 【解析】B.有误,“边声、号角声”写的是声音,所以上阕后三句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的肃杀之气。故选 B。 阅读保护臭氧层任重道远一文,完成 6-8 题。 保护臭氧层任重道远 2020 年春季,北极地区继 2011 年后再次形成臭氧洞。此次臭氧低值区域面积约 600 万平方公里,其中符合臭氧洞标准的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公里,成为史上最大的北极臭氧洞。臭氧层保护的紧迫性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 臭氧洞主要出现在极地地
30、区。 与南极每年春季都会出现臭氧洞相比, 北极臭氧洞的出现频次非常少,规模也不及南极臭氧洞动辄超 2000 万平方公里。然而,由于北极周围地区人口相对稠密、人类活动活跃,当臭氧洞形成并维持时,可能侵入中高纬度造成严重影响。 1984 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臭氧层位于距地面 2535 公里的高空,臭氧洞并非真正的洞,而是指臭氧浓度显著低于周围臭氧层。低温、太阳辐射和臭氧损耗物质的存在,是臭氧洞出现的必要条件。 大气中约90%的臭氧处于臭氧层,另有 10%左右位于近地面。近地面的臭氧是光化学烟雾主要组成部分,会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破坏植物。与之对比,臭氧层中的臭氧可以隔绝和吸收
31、太阳辐射中危险的紫外线成分,让地球表面更安全。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得益于臭氧层的保护,生物从深海走向浅海和地球表面,演变出复杂多样的物种。然而,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含有卤族元素的化合物,包括作为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和清洗剂的氟利昂和哈龙等物质。这些化合物随大气环流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形成臭氧损耗,破坏臭氧层的完整,进而影响地球的宜居性,对生物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为应对臭氧损耗问题,国际社会于 1987 年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该协议得到了联合国各成员国的积极响应。然而,人类近百年排放至大气中的臭氧损耗物质不仅数量巨大,且生命期长达 50100 年,减少过程极其缓慢。
32、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最新臭氧层耗损科学评估报告,经过 30 年的努力,人类避免了严重的臭氧损耗危机。不过,要使南极臭氧洞恢复到上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预计要到 2060 年之后,而恢复到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水平,则需要到 2100 年左右,保护臭氧层仍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0 年 7 月 9 日,有删改) 6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北极周围地区的臭氧洞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B臭氧层对地球表面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 C人类活动造成极大的臭氧损耗,破坏了臭氧层。 D臭氧层对地球意义重大,保护臭氧层任重而道远。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33、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北极出现的臭氧洞情况并不严重。 B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极地不同地区的臭氧洞出现情况不同。 C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北极较南极出现的臭氧洞频次少、规模小。 D使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南极和北极地区都会出现臭氧洞。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极地区 2020 年形成的臭氧低值区域中,符合臭氧洞标准的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公里。 B文中所说的“臭氧洞”指的是臭氧浓度显著低于周围的臭氧层,并非真正的空洞。 C第段中的加点词“约”“左右”表估计、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34、、严密的特点。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按照由总到分的说明结构,说明了要继续重视对臭氧层的保护。 【答案】6D 7C 8D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本文由臭氧洞的形成以及臭氧层对地球的保护,引出了人类对臭氧层的破坏,说明了保护臭氧层的意义重大且绝非易事,文章标题“保护臭氧层任重道远”也点出了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故选 D。 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画线句中“与南极每年春季都会出现臭氧洞相比”将北极臭氧洞的出现频次和规模与南极臭氧洞进行对比,可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000 万平方公里”列举了具体的数字,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北极臭氧洞的出现频次非常少,规模也不及南极臭氧洞动辄超
35、 2000 万平方公里”,这里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极臭氧洞的出现频次和规模少于南极地区;故选 C。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按照由总到分的说明结构”错误。文章开头以北极臭氧层的现状引出了下文对臭氧层保护的说明,中间段落分别对臭氧层的作用、受到的破坏做了说明,最后提出人们早已开始重视臭氧层的保护,且臭氧层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文章的说明结构为总分总;故选 D。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 9-11 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36、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革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37、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讨厌,憎恨) B故患有所不辟也 (担忧) C贤者能勿丧耳 (丧失)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0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确立了本文“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B文章第段通过讲述“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举例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观点的普适性,“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
38、他们曾有过善良的品性。 D“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的做法。 【答案】9B 10D 11C 【解析】9A.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选项正确;B.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选项错误;C.句意: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丧:丧失。选项正确;D.句意: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选项正确;故选 B。 10A.句意: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辩,同“辨”辨别;B.句意: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C.句意: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原先,从前;
39、 D.句意:如今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此句中没有通假字;故选 D。 11C.“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善良的品性,而没有丢失它们,“他们曾有过善良的品性”表述不严密;故选 C。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那么凡是一切可以
40、保全生命的方法, 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 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
41、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 (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8 分) (1)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 (2)会当凌绝顶,
42、_。(杜甫望岳) (3)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 (5)子曰:“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6)春蚕到死丝方尽,_。(李商隐无题) (7) “诗言志”是中国自古的文化传统。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借景抒怀,用“_,_”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 【答案】长河落日圆 一览众山小 我寄愁心与明月 留取丹心照汗青 温故而知新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圆、丹、汗、蜡炬、缘。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7 分) 阅
43、读下面文言文,回答 1315 题。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子良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有删改) 【注释】隶事:引用典故。服匿:盛酒器。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皆俭所未睹 皆: (2)单于以与苏武 以: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俭自以博闻
44、多识,读书过陆澄。 15请结合原文分析,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答案】13(1)全,都 (2)把 14王俭自认为博闻多识,读书超过陆澄。 15示例:陆澄补充谈论了数百十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能够识别古器并说出其来历。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皆俭所未睹。句意是: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皆:全,都。(2)单于以与苏武。句意是:单于把它送给苏武。以:把。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
45、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翻译时要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自,自己;以,认为;过,超过。 1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由“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分析,陆澄补充谈论了数百十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由“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分析,陆澄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由“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分析,陆澄能够识别古器并说出其来历。 参考译文: 王俭自认为博闻多识, 读书超过陆澄。 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盛大热烈地研讨问题, 陆澄等王俭说完,然后谈到王俭所遗漏的材料数百十条, 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 王俭于是叹服了。王俭在尚书省拿出巾箱、几案以
46、及各色衣服饰物,让学士引用典故,引用的多的就奉送物品,人人都得到一两件。陆澄后来,又举出了诸人所不知道的典故,而且又多出几条,把原来所有的物品都拿了去。竟陵王萧子良获得一个古器,小口方腹平底,容量有七八升,来问陆澄。陆澄说:“这个名叫服匿,单于把它送给苏武。”萧子良仔细看器物底部有字,大略可以认出来,正如陆澄所说。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5 分) 阅读大美田园一文,完成 16-19 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
47、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今年入夏,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踏着晨光,映着晚霞,在盘锦水乡徜徉。 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
48、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有着深厚的田园情结。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
49、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蓝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是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项,白鹭飞来无处停”
50、,诗人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6请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中补上本文思路梳理的恰当内容。 眷恋田园,前往水乡(1)_田园情结,古今联想(2)_抒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