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清单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204946 上传时间:2021-12-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8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清单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清单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清单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清单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21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全册知识点清单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人民版必修三知识清单人民版必修三知识清单 专题一专题一 第一课第一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二、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二、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 (一)儒家(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核心思想:儒家提倡“仁” 、 “礼” 、 “德治” 、 “仁政” 。 1、孔子、孔子 地位: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政治:提倡“仁”和“礼” ,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 ,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教育: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 “有教无类” , 注重

2、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 孔子言论被编纂成 论语 。 孔子整理六经 诗 、 书 、 礼 、 乐 、易 、 春秋 。 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 。 2 2、孟子孟子 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 思想:提出道德规范和大丈夫标准。 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 3、荀子、荀子 地位: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思想: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天行有常” ,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为之”的思想; 对礼的认识: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 4 4、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

3、的重要贡献、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春秋晚期,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 ,创立了儒家学派。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 ,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他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 (二)道家(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核心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 “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1、老子 地位:春秋时期道

4、家学派的开创人。 思想:哲学: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庄子 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思想: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主张“齐物” ,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三)法家(三)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核心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 韩非子韩非子 地位: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对法家学派的贡献: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 、 “术” 、 “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思想:主张加强君主

5、集权(韩非子的“集权观”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韩非子的“法治观” )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事异则备变”的主张(韩非子的“改革观” ) 对后世的影响: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四)墨家 代表人物:墨翟(墨子) 核心思想(主旨) :兼相爱,交相利 墨翟(墨子)墨翟(墨子) 地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以此为核心,提出非攻、尚贤、尚同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

6、意义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 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专题一第二课专题一第二课 汉代儒学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 (一)背景 1、 (时代形势)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 2、 (理论需求)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主张 目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

7、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主权力 推行教化、政策“更化” 、 “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 3、 (统治者态度)董仲舒主张确立独尊儒术的地位,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二)措施(过程) 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得到提升。 (三)影响 1、 (对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对学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 (对民族文化)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太学的创建二、太学的创建 (一)性质 中国历史上

8、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二)时间 汉武帝时期开始。 (三)意义 1、 (对儒学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 (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3、 (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 (对儒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一)科举制的实行时间 隋唐开始。 (二)科举制的内容 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 (对儒学)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

9、,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2、 (对政权)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 (对科技)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专题一第三课专题一第三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一、理学出现的背景一、理学出现的背景 (一) (儒学陷入了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二) (唐代韩愈等人复兴儒学的努力)唐代中后期,韩愈等人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10、(三)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二、理学的含义二、理学的含义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三、发展历程三、发展历程 (一)创立 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 (二)成熟 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三)新的发展 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主张扫罗枝叶,直奔主题。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四、主要

11、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四、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一) “二程” 1、地位: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2、思想主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仁者应该寻找“孔颜之乐” 。 (二)朱熹 1、 地位: 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什么是“天理” )理气关系论(什么是“天理” )理气关系论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明白“天理”的方法)修养论:(明白“天理”的方法)修养论: 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

12、、实践的学问。 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认为仁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天理”的实践)社会政治理论(运用“天理”的实践)社会政治理论: 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道掌握在儒家手中,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 3、影响 朱熹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陆九渊 1、地位: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主张 (什么是“天理

13、” )提出“心即理也”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明白“天理”的方法)主张“本心体悟” 、 “发明本心” 。 3、影响 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四)王守仁 1、地位: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什么是“天理” )认为“灵明”是天理、本心、良知,推出结论: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明白“天理”的方法)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 专题一第四课专题一第四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背景 (一)政治:君主专制进一步强

14、化。 (二)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思想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 (四)外部条件:西学东渐兴起,西方近代科学传入。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一)黄宗羲(一)黄宗羲 1、概况: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思想主张: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主张建立“天下之法” ,认为学校应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3)学术上: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注重实学。 3、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 (二)顾炎武(二)顾炎武 1、概

15、况: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著有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2、思想主张: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梁启超将其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学术上: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注重实学。 3、影响 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虽然顾炎武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三)王夫之(三)王夫之 1、概况 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著有船山遗书 。 2、思想主张 政治上: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抨击“孤秦” 、 “陋宋” ,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

16、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哲学范畴: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3)学术上: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注重实学。 三、三、影响影响 (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二)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专题二第一课专题二第一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一、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 (一)发明:可能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17、(二)改进: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造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 (三)外传:公元 8 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往欧洲。 (四)影响: 1、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二、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一)发明:大约在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 韩非子中提到) 。 (二)应用:1、北宋武经总要中提到了一种指南鱼;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2、

18、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关书籍有萍州可谈 、 梦粱录 。 (三)外传: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四)影响: 1、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2、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一)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 (二)使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 2、宋代,出现了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等火药武器; 3、北宋著作武经总要中介绍了多种武器,并且记录了火药配方; 4、明代的火器制

19、作工匠还创造了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三)外传:12、13 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四)影响: 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四、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 (一)发明:早期的印刷术主要是雕版印刷。868 年唐代成书的金刚经 ,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二)发展(原料:胶泥木铜) 1、宋代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影响: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 2、元代王祯

20、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代表作是旌德县志 。 3、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运用。代表作是清代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 。 (三)外传:经波斯传到西方。 1、14 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 2、1450 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制书籍。 (四)影响: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专题二第二课专题二第二课 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一、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 起源于刻画符号。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从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

21、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三)书法的发展 字体 创立(成熟、盛行)时间 艺术特点 代表作 书法名家 小纂 始于 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秦)李斯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内蒙古额济纳出土汉简 楷书 形成于 汉末 字形方正、 规矩严整 柳公权书 玄秘塔碑赵孟頫书 汉汲黯传 (唐)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行书 晋代 开始盛行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王羲之书 兰亭序 (晋) 王羲之;(北宋) 苏轼、黄庭坚、 米芾、蔡襄(一说蔡京) 草书 始于汉初,成熟于 东

22、晋。 将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王羲之书 丧乱帖 (晋) 王羲之; (唐)怀素、 张旭 二、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二、中国传统书画的发展 (一)中国画的分类 1、以题材分,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 2、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二)基本特征 1、山水画 地位:是中国画的精粹精粹,通常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内容。 特征: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家注重用画面表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观的逼真摹写。 2、文人画 地位:地位:又称“士大夫画士大夫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

23、位。 特征:特征: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纂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三、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三、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一)京剧的演变历程 1、产生: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剧剧种的优点和特点演变而来。 2、发展: “徽班进京” 。乾隆年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三庆班” ,随后来京有“四喜” 、 “和春” 、 “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 3、正式形成:道光二十年(1840 年) (鸦片战争)以后。 (二)特征: 1、音乐属于板腔体;2、主

24、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3、角色行当划分严格,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行。 (三)地位: 京剧的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专题二第三课专题二第三课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 诗经一、 诗经 (一)地位: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主要内容 1、 风 :是诗经的精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著名篇章有伐檀 、 硕鼠 、 关雎等。 2、 雅 :是周王

25、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主要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与不满情绪。著名篇章有赞颂周族祖先开拓之功的生民 、 公刘 、 大明等作品。 3、 颂 :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 、 鲁颂 、 商颂三部分,主要是歌颂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 (三)特点 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二、楚辞二、楚辞 (一)含义:公元前 4 世纪在南方楚国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二)特点: 1、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2、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

26、 (四)地位:文学史上常以“风” 、 “骚”并称。 “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唐诗三、唐诗 (一)繁荣的原因 1、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 2、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 (二)代表人物 李白李白 1、地位: “诗仙” ,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代表作: 将进酒等 3、诗歌特点: 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 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杜甫杜甫 1、地位: “苦难诗人” 、时代歌手、诗圣; 2、代表作: 秋兴八首等 3、诗歌特点: 诗作表现出凝重与沉郁的风格; 诗风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

27、人道主义色彩; 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 四、宋词四、宋词 (一)含义: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二)发展 1、唐代:号为“曲子词” ;2、宋代: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 (三)代表人物 豪放派豪放派 1、苏轼 贡献(地位) :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 、 “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词特点:清新俊逸,刚健豪放。 2、辛弃疾 贡献(地位) :南宋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 词特点: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 婉约派婉约派 1、柳永 贡献(地位) :北宋词坛一面鲜亮的旗帜,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人

28、物; 词特点:以切身的感受入词,用白描的笔法,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在宋元时代流播最广。 2、李清照 贡献(地位) :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 词特点: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四)南宋的词(四)南宋的词 特点: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如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原因:社会变迁、国运式微。 五、元曲五、元曲 (一)类别: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 (二)演出场所:瓦肆或“勾栏” (三) 代表人物及作品: 关汉卿的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六、明清小说六、明清小说 (一)背景 1、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了新的景象,社会生活复杂丰富。 2、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对文化的心理需求。

29、 (二)四大名著 名著 年代 作者 风格及特征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 元末明初 施耐庵 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记 明代 吴承恩 中国古代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清代 曹雪芹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专题三第一课专题三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一、 “睁眼看世界” (“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 (一)背景 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

30、社会现实,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 3、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二)思想主张 林则徐 1、代表作(编辑) : 四洲志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 华事夷言 (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主张:主动了解外国情况。 3、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1、代表作: 海国图志 (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2、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 1、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1、 2、思想:中体西用 3、意义:指导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道。 二、二、维新变法(维新变法(维新维新思想思想) (一)背景(一)背景 1、 (思想条件)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 (经济、阶级条件)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实现民族独立。 3、 (政治条件)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主要内容(维新派的共同主张)(二)主要内容(维新派的共同主张) (目的)从救亡图存的爱国要求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 (武器)

32、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 (抨击对象)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诉求)认为只有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三三)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康有为 1、代表作: 孔子改制考 2、主张:宣扬维新变法理论,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梁启梁启超超 1、代表作: 变法通议 2、主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谭嗣同谭嗣同 1、代表作: 仁学 2、主张:批判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谴责谴责君主专制是“大盗”

33、 ,号召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严复 1、代表作: 天演论 2、主张:宣传提倡宣传提倡进化论思想,认为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但他坚信坚信,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3、影响: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四)维新思想的影响(四)维新思想的影响 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3、维新思想是进步的。维新派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维新派

34、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5、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近代民主共和思想)三、走向共和(近代民主共和思想) (一)背景(一)背景 1、维新变法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族共和思想兴起。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二)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孙中山及革命派 1、1894 年,创建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

35、5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明确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章太炎 1、代表作: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主张:批判了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 邹容 1、代表作: 革命军等 2、主张:以饱满的激情宣传反清革命。 (三)实践(结果)(三)实践(结果)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专题三第二课专题三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一) (政治基础)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袁世凯等人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二) (经济阶级基础)中国的民族

36、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三) (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 二、开始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三、指导思想 科学与民主 四、主要内容(基本内容)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批判对象:封建专制主义、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六、代表人物及主张 (一)陈独秀(一)陈独秀 1、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

37、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希望青年成为自主、进步、科学的新青年。 2、 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 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3、指出“三纲五常”违反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与时代潮流不符,与民主共和不容。 4、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二)(二)李大钊李大钊 1、指出君与民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2、指出尊孔复古思想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 (三)胡适(三)胡适 1917 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四)鲁迅(四)鲁迅 1918 年发表小说狂

38、人日记 ,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七、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三)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专题三第三课专题三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一) (阶级基

39、础) 一战期间,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 (二)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三) (外部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寻求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一)初步介绍 1、梁启超:文章中指出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二)开始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 2、代表人物:李大钊 3、主要表现:1918 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

40、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指出指出十月革命是 20 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号召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宣称宣称: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三)广泛传播 1、时间:五四运动后 2、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 3、主要表现: 1919 年 5 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919 年,李大钊与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理论。经过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比如,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 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将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并创办共产党月

41、刊。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含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 2、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方式 (一)发表文章; (二)展开论战; (三)开设课程; (四)组织学会; (五)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1、 (对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 (对中国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专题四第一课专题四第一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首倡

42、三民主义(一、首倡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一)提出背景 1、 (时代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2、 (经济阶级基础)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 (个人因素)孙中山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二)正式提出 1905 年,孙中山推动和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其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被孙中山解释为“三民主义” 。 (三)主要内容 同盟会纲领 三民主义 具体主

43、张 作用或意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它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 (四)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

44、救国主义” ,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 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一)背景 1、 (国内因素)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 (国际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 3、 (个人因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格,使他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 (二)正式提出:1924 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上,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

45、的理论依据。 (四)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方面: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 ,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五)对新三民主义的评价 1、 (对民主革命而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一致的,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2、 (对孙中山而言)这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专题四第二课专题四第二课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毛泽东

46、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 (时代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之下。 (二) (前人教训)近代资产阶级的改良方法和革命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 (三) (国际因素)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 (四)(个人努力) 毛泽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投身改造中国的革命实践。 二、发展历程二、发展历程 (一)萌芽 1、时间: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2、著作: 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1927 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强调农村革命的重要性)

47、 。 (二)形成 1、时间:井冈山时期(1927-1934) 2、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3、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 4、形成过程: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走上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时期,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地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毛泽东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做了说明,并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5、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成熟 1、时间:延安时期(

48、1935-1948) 2、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 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领导权:无产阶级;革命动力: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包括农民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大资产阶级;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3、 著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和 发刊词 。 4、影响: 1945 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思想确立的原因: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开创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确立的意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工作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四)新的发

49、展 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2、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 3、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 、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三、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三、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理论层面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实践层面 1、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

50、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专题四第三课专题四第三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开始创建 (一)背景 1、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 2、 “左”倾错误继续影响,个人崇拜束缚人的头脑。 3、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邓小平恢复了领导工作。 (二)标志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时间:1978 年 12 月,在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 2、内容:主张解放思想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 3、意义:这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