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0368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试卷专题检测试卷(一一)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2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 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轴心时代”对应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子百家互 相辩驳、争鸣斗胜的盛况,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思想解放,符合题干要求,故选 A 项。 2 尚书 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2、 A兼爱尚贤 B严刑峻法 C道法自然 D以民为本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体现了作者强调 统治者制定统治措施要把“民”的反应作为政策好坏的衡量标准,即“当于民监”,反映的 是儒家的民本思想,故选 D。A 是墨家的主张;B 是法家思想;C 是道家的思想,与题意不 符。 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 垄断教育的局面,故

3、选 A。 4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 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 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 D礼乐规范 答案 D 解析 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A 不符合孔子的思想;B 在材料 中没有反映;C 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且不属于“他律”。 5“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子 庄子 ,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答案 B 解析 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 ,题干中信息“不

4、知春秋 ,不能涉世”体现了儒家 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故选 B。 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解析 “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与个人修养有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 能屈”是指外部因素不能改变个人的意志和情操,还是与个人修养有关;孟子在这里强调的 是“个人品德”和“个人修养”的问题,故选 A。 7牟复礼在中国思想之渊源中论述战国某学派时指出:“嘲讽礼仪和正名,申谴俗例, 它呼吁一种

5、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 D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某学派嘲讽礼仪和正名呼吁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 可知这应为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主张放弃差别观念,获取精神自由的思想。故选 D。 8史记 商君列传 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 “吾说公以帝道, 其志不开悟矣。 ”“吾 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 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帝道”“王道”“霸道” 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

6、是遵循礼义的 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故答案为 B 项。 9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 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 答案 B 解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 A 错误;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 B 正确;荀子 主张礼法并用, 提倡仁义、 王道, 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 故 C 错误;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不涉及仁,故 D 错误。 10 “天

7、有春生夏长冬杀, 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 天有是理, 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 ) A大一统思想 B万物的本原是道 C“天人感应”思想 D“君权神授”理论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天有春生夏长冬杀, 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 天有是理, 人有此行” 可知,天与人有相通之处,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 C。A、B、D 在材料中不能 体现,故排除。 11 汉书 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 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 D糅合了多家学派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董仲

8、舒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 阴阳家、 法家思想, 发展成新儒学, 提出“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确立了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 思想包含着儒家、道家、法家思想,故答案为 D 项。 12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答案 B 解析 董仲舒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糅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的 儒学体系,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 A 错误;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提出

9、“君权神授”“大一统”“天人感应”等理论为君权辩护,符合题意,故 B 正确;董仲舒继 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并没有以“君权神授” 否定“为政以德”,故 C 错误;宋代确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时间不符,故 D 错误。 1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君轻民贵,董仲舒主张“屈 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 B 解析 材料并没有涉及“仁爱”“德治”,排除 C、D 两项;孟子主张君轻民贵,将民放在

10、 中心,而董仲舒是将君主放在中心,这就违背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 B 项;A 项 错在“全部”,排除。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 贵族政府, 也非军人政府, 又非商人政府, 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 即士人政府。 ”“士 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宗法制度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汉代“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 因此 A 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 B 项错误;“宗法制度的形成” 是在西周时期,

11、因此 D 项错误。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故答案为 C 项。 15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 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 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 D 解析 A 项指理学的核心即理是世界的本原,B 项体现的也是世界本原问题,C 项体现的是 天理道德与人之本性的关系,故 A、B、C 三项排除;从

12、D 项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 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 D 项正确。 16 (2018 山东潍坊高二期中)宋代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主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提出了许多富有 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这说明宋代理学( ) A改造儒学的天命思想 B弘扬关怀现实的传统 C重视儒学思想思辨化 D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答案 C 解析 C 项与材料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 相符,故 C 项正确。 17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

13、的观 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答案 B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是:“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A、C、D 三项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B 项“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 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答案为 B 项。 18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 孔子主张“德治”, 孟子提出“仁政”, 董仲舒提倡“天 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 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

14、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 A 解析 “敬天”“德治”“仁政”“民之师帅”“正君心”表明要以德治国, 故答案为A项;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故排除 B 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是百家中的一家,汉武帝“罢 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排除 C 项;“存 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观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D 项。 1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 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 ) 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格物致知 答案 C 解析 陆王心学主

15、张“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与佛偈意境相近。 20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 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尔辈小人,将一点爱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 联实际上说明了( )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 D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对联是在强调家庭和睦,没有涉及忠君、孝悌是家庭和睦的前提,故排除 A 项;城隍 庙把倡导家庭和睦的对联立在庙门两侧,说明家庭和睦才能使社会稳定,故答案为 B 项;材 料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嫡长

16、子继承制、祖宗家法等宗法观念,故 排除 D 项。 2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 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 D 解析 “二程”是理学的开创者,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宣扬“万物皆只是一 个天理”。A、B 是孔孟儒学,C 是心学。 22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 A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17、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 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得出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 性自由,故 A 项正确。 2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 出现上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对外贸易发达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挑战,黄宗羲等

18、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A 项不利于商业发展,因 此不会导致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 B 项;明清时 期中国仍是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 D 项。故答案为 C 项。 24 黄宗羲、 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 究兴亡之要因, 于是排斥夷狄, 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种族之奇耻”“兴亡之要因”“批评专制”,可知三位思想家都从 明朝灭亡中反省君主专制,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故选

19、 A。 2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 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在经济上的因素是商品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阶级上的因素是新兴市民或城市工商业者阶层的壮大, 因此 B 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26 题 25 分,27 题 13 分,28 题 12 分,共 5

20、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 中国人,虽未尝一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 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 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 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二千 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下面图片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材料一中,“仁”在孔子思想中有何地位?在孔子

21、看来,“礼”是指什么?(8 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12 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托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5 分) 答案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准则。“礼”是指周礼。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 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的三个关键词“教主”“教 育家”“政治家”。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7(2018

22、 山西运城康杰中学高二期中)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 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

23、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 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 食” “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 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 遭遇及其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4 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3 分) 答案 (1)孔子主张“仁”

24、。被冷落。因为其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被汉武帝采纳,并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 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强 调实践,具有务实倾向。 (3)原因:儒家能不断吸收其他学说,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能不断改造,适应时代发展和统 治阶级的需要。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思想核心”可根据材料概 括,遭遇与原因应当从思想内涵与客观环境两方面概括。第(2)问,“进步之处”需联系当时 的社会背景,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归纳。

25、第(3)问, “原因”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兼容并 包和不断革新等方面分析归纳。 28(2018 湖北四地七校联盟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 他说: “凡人之患, 蔽于一曲, 而(同“暗”) 于大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 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 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 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 “和”的内核。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26、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 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12 分) 答案 示例: 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 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 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 神授等主张; 宋明儒生吸收老子、 佛教思想, 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 道统论, 提出了“格 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确立论题,根据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多方 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可概括出论题,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