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画** 文档编号:150366 上传时间:2020-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4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专题检测(一一) (时间:10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其背景包括( ) 井田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 天子开始授“土”授“民” 私学出现 A B C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文化 上私学出现并发展,故正确;天子开始授“土”授“民”是指西周时期的 分封制度,故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孔子非常崇拜“制礼作乐”的周公。春秋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 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意在( ) A恢复封建等级秩序

2、B解决现实问题 C重建西周礼乐文明 D重回远古社会 解析 春秋是诸侯争霸时期,孔子希望借助“克己复礼”来解决当时的乱世,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3(2018 年 1 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答案 A 4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 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解析 法家主张大一统,与春秋战国

3、时期统一趋势相符,符合统治需要,故是当 时统治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5“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 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材料评价 的是( ) 解析 孟子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并未实现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故 A 项错 误;西汉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和法家、阴阳家等派的思想,创立了新儒学,成为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 B 项正确;唐代的韩愈主要是兴起了儒学复兴运动,推 崇先秦时期的儒学,故 C 项错误;朱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将儒学发展 为理学,与题目中“对先秦诸子的综合”不符,故 D 项错误。

4、 答案 B 6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 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 之物,有伤于人” 。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 A勤俭节约 B重农抑商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 解析 根据材料“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岂所以顺时育物乎”“不时之物, 有伤于人”得出,二人反对反季节蔬菜是因为不顺应天时、养育万物之理而非勤 俭节约,故 A 项错误;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不是重农抑商, 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不时之物, 有伤于人”分析可知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即“天人感应”,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

5、知, “格物致知”也不是 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 政策的演变实质上反映出(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解析 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焚书坑儒,故 A 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 的转变与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 老刑名百家之言” 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 的内容,故 C 项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故 D 项 正

6、确。 答案 D 8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 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朱熹意在( ) A适应皇权的需要 B倡导重德修身 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D维护纲常名教 解析 朱熹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德”,与“皇权的需要”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A 项错误;在朱熹看来,“德”才是其判断与人交往的标准,即倡导重德修身,故 B 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虽然是朱熹的主张,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 C 项错误;道德修养并不等于纲常名教,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此诗阐释的观点

7、应属于(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顾炎武 解析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与心学不同,故 A 项错误;陆九渊主张“心即 理也”、“发明本心”,与材料“良知”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个个 人心”、“良知”,反映了王阳明关注内心、“致良知”等理念,故 C 项正确;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10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但其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民间盗印、假托者不绝。主 要原因是他(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性 解析 李贽虽然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但他并未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 来,故

8、 A 项错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故 B 项错 误;李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故 C 项错误;李贽将矛头直指封 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所以其著作多次被毁,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1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 ) A反映了新兴阶级的诉求 B具有时代进步性 C从统治者角度思考问题 D推动了社会转型 解析 荀子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黄宗羲的思想没有,故 A 项错 误;荀子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其思想具有时代的进 步性,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其思想也具有时代的进步性,故 B 项正确;荀子的思

9、想从统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黄宗羲更多地从社会进步的角 度思考问题,故 C 项错误;荀子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黄宗羲的思想影响 有限,仅仅局限在部分知识分子中间,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2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 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 “书生徒讲义理, 不揣时势, 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 下列最符合两人共同主张的是( ) A严厉抨击君主专制 B讥讽士人不学无术 C强调经世致用 D主张“工商皆本” 解析 通过“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 可知,黄宗羲和赵翼都强调对国家的实际效用,属于经世致

10、用的观念,故 C 项 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 是人类精 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 省与思考,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 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 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以后,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直到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

11、切相关的,每一个 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二程和朱熹, 明代的王守仁等等,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 理化的过程,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据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形成这一宗旨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原因。(8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

12、然、社会及历 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 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 领的”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原因”。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政治的需要;社会经济的推动;思 想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答案 (1)共同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 原因:旧的统治秩序的崩溃;农耕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士的 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2)原因:儒学的政治主张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专制统 治的需求;儒学随着时代需求的

13、变化不断吸收新思想,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 的政治哲学。 (3)因素:社会政治的需要;社会经济的推动;思想的交流、融合和创新。 14 (2018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家国同构(情怀)既具 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 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 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 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

14、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 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 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 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 天下的世界意识。 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 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 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6 分) (

15、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6 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 国情怀的现实意义。(8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伦理信仰,据材料可得忠孝。第二小问措施,据所学 可得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第(2)问,第一小问出发点,据材料二“从责任感和 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得出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小问途径,据所 学可得出程朱理学的途径是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途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第 (3)问,第一小问新内涵,据材料三“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得出世界 意识;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从个人、国家、世界三个层次回答,归纳为提升 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1)伦理信仰:忠孝。 主要措施: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2)出发点:责任感和使命感。 途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3)新内涵:世界意识。 意义: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 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中历史 > 人民版 > 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