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 届人民版历史届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则是儒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则是儒家思想。家思想。 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 补:百家争鸣补:百家争鸣 1.“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
2、分儒、道、法、墨、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等。 “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2.“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各阶级、阶层知识分子(士)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批驳其他学说,形成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一)(一)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崩溃(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
3、供人才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观点(二)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1.儒家: 孔子: A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B 思想主张: C 评价: 孟子: 核心是“仁”。 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调整仁礼的方法中庸。 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伦理观:性相近。 文化贡献:编纂六经。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
4、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 A 地位: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B 思想主张: C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荀子: A 地位: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B 思想主张: C 评价:丰富完善孔子学说,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补:先秦儒家思想特点补: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3.属于民间学派 补: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补:对
5、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春秋 战国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地位 至圣 亚圣 先秦儒学集大成者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主张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轻民贵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2.道家: 老子: A 地位: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 B 思想主张: C 评价: 庄子: A 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B 思想主张: 主张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施政
6、用“仁义”和“王道” 民本:提出“君舟民水” 礼法并用 朴素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核心“道”是万物的本原(宇宙观唯心) 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 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索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其辩证法忽略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提出“齐物论” 逍遥”的人生哲学 文风对后世影响
7、深远。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3.法家:韩非子: 地位: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主张: A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B 改革观: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等主张)。 C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D 法、术、势相结合。 评价: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激化矛盾。 4.墨家:墨子: 地位:墨家创始人。 思想主张: A 核心思想:兼爱(爱人若爱其身) B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C 尚贤 D 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8、 E 非命、非乐、尚同。 F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G 逻辑学:提出中国最早逻辑学术语 评价:其主张体现小生产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显学,汉以后逐渐失传。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3.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二 汉代儒学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
9、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汉代儒学兴起背景(一)汉代儒学兴起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焚书坑儒的批判 1.背景: 秦专制政体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 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导火线: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3.目的:巩固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泛滥 4.概况: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5.评价: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 消极: A 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10、B 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C 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A 现实需要:汉武帝时,国力日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B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C 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 主张: A“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B“君权神授”,“
11、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神化君权,有利于加强君权。 C“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有利于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D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实质:以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作用: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2.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教育体制: A 中央: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B 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A 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2、的标志; B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D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详见必修一知识结构)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详见必修一知识结构) 补: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补: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1.继承: 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实行仁政:限田、薄赋、省役;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发展: 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13、; 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无为而治:天为百神之大君、覆育万物、以无为而治思想阐释三纲和治国之道等(黄老道家) 补: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同点补: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同点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同点 原因 秦朝刚统一,秦统治受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治者需要 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结果 儒学发展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但钳制人们思想 三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14、: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宋明理学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表现: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地位不断遭到冲击和削弱。 原因: A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B 儒学思辨性和理论性存在不足。 2.儒学复兴运动: 先声: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A.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B.李翱“性命之源”高度理解孔孟之道。 兴起 A 原因:宽松的文化政策。 B 基本主张:推崇春秋尊王攘夷;批评唐代政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强调“华夷之辨”,视佛教
15、道教为夷狄之教。 (二)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二)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1.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思想来源:儒学+佛教+道教 基本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A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本原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B 邵雍:重新 64 卦,试图解释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C 张载: 开创气学一派; 理论上严格区分天、 道、 性、 心等概念, 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 二程: 2.理学的成熟:朱熹 理论来源:张载+二程 主张和成就: A 理气关系论(宇宙观):A.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一气二”
16、(理直气壮)B.理气相依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理学修养论(人):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C 社会政治理论(社会): 存天理灭人欲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D 理学经典: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 影响: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维护了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3.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心学的特点: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陆九渊“发明本心” A 地位:是心学的开创者 B 思想:A.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B.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
17、心之弊,应将其剥落扫除 C 影响: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 A 地位:是心学集大成者 B 思想:心是万物的本原;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哲学思想: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天理”是万物本原。 认识论:格物致知 伦理观:人伦即天理 政治思想: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C 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已完成 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理;仁、礼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18、扼杀人们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道德性起积极作用,影响海内外 异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气节。 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性的发展。 2.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四四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19、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根本) 3.思想: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士 ,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4.外部: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李贽(明朝中后期) : 著作: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 思想主张: A 反对盲从孔子,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B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C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D 主张男女平等. E
20、反对重农抑商. F 倡导功利主义. 实质: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市民阶层要求发展工商业,肯定自然欲求,解放个性,肯定人性的欲求。 评价: A 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B 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主张: 黄宗羲: A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B 思想主张: C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A 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B 思想主张: C 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王夫之: A
21、代表作:船山遗书。 B 思想主张: C 影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的评价(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的评价 1.进步性: 政治: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起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启蒙作用 经济:“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想:深刻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经世致用” 确立了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观念。 2.局限性: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成为大宗。
22、 3.秦朝:“焚书坑儒”受到打击,走向低潮。 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提出天下为本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的专制和 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提出“众治”的主张(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提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思想(梁启超归结)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
23、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天地之化日新”,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趋时更新。 5.汉末至唐末五代:受佛、道思想冲击。 6.宋明时期: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理学心学(新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7.明清时期传统儒学受批判,儒学在新形势下获得发展。 8.戊戌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赋予新意。 9.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学思想受到抨击。 10.新中国成立后:儒学统治地位彻底崩溃。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对儒学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补:评价儒家思想补:评价儒家思想 1.积极作用: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 仁、仁政等观点有助于缓和阶
24、级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儒家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2.消极作用: 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舒服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压抑个性,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重男
25、轻女、因循守旧、片面的重义轻利、重义轻法。 补: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补: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 法国启蒙思想 条件 政治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专制君主统治十分顽固,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君主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强大,英国确立代议制。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扩张等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文化 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进步思想未形成完整体系且为成为主流。 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产生近代科学,旧文化收到很大冲击。 外交 海禁与闭关锁国,昧于世界形势。 殖民扩张,
26、视野开阔。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也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性质 属于儒学范畴,本质上是地主阶级思想 资产阶级思想 影响 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冲击,对后来的民主运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限。 直接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同 都是商品经济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 都主张政治上兴民权。 专题二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 一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程标准
27、课程标准: :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标志性成就)(一)四大发明(标志性成就) 1.纸的发明: 书写材料的演变: A 远古、秦汉: 龟甲、青铜器、竹简木牍和丝织品等。 B 西汉: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并用)。 C 东汉:改进造纸术,使用“蔡侯纸”。 D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 A4 世纪传到朝鲜; B8 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C12 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意义:影响最为久远,利于信息的
28、记录、传播和继承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A 战国:“司南”。 B 北宋: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C 南宋: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指南装置指南龟。 D 清:罗盘 传播:宋元时期(12 世纪末 13 世纪初/海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意义: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尤其是新航路的开辟。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火药的发明历程: A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B 唐代在炼丹时偶然发明了火药。最早的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火法。 火药的应
29、用: A 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火炮。 B 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介绍多种武器,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C 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传播:12、13C 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14C 初由阿拉伯传至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意义: A 改变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对欧洲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印刷术的进步: 概况: A 雕版印刷术:唐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金刚经(868 年)。 B 活字
30、印刷术: 印刷术的传播:由波斯传到欧洲,14 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 意义: A 推动文教发展: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B 推动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条件。 (二)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二)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1.计算方法: 春秋战国: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元代:珠算法。 2.数学专著: 西汉:周髀算经最先提出勾股定理。 东汉:九章算术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3.割圆术:三国的刘徽,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严密的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4.圆周率: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7 位。 (三)天文
31、历法(三)天文历法( (授农以时授农以时) ) 1.天象观测: 春秋:世界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日食、月食的国家。 宋代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梦溪笔谈记载)。 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农书记载)。 明代中期铜活字的应用。 清代雍正年间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一部书。 战国:甘德、石申甘石星经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 2.天体测量: 东汉:张衡,浑天仪(将天象准确而直观地表示出来,实证宇宙的构成。)地动仪(成功测量地震方位)。 唐:僧一行,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第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 元:郭守敬,简仪(测定黄赤交角)。 3.历法: 唐:僧一行,大衍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
32、成熟。 元:郭守敬,授时历回归年天数与近代相差 26 秒。 (四)农学:(强调应用)(四)农学:(强调应用) 1.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2.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元朝:王祯,农书,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 4.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吸收西方科技。 (五)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五)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1.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33、,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被誉为“万世宝典”。 3.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最早的麻醉药剂,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 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医学巨典。 (六)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六)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实用性:大都服务于人们的实际需要,属于应用科学。 2.经验性: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 3.封闭性: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 4.重视实践,轻视理论。 5.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6.独立取得种类繁多,世界领先,世界传播,贡献巨大。 (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或落后的原因(
34、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或落后的原因 1.发展原因: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外交开明、思想开放。 2.落后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专制主义加强、外交上“闭关锁国”、思想封闭僵化。 二 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的古代艺术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书法艺术(一)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 传说:“仓颉造字”。 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成熟:商周-甲
35、骨文(目前所知最成熟的文字)。 统一:秦-“小篆(官)。 发展:东汉-许慎总结六书理论(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含义:以中国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材料: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 书法成为艺术的条件: 人力准备:具有艺术修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 文具: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发展特点: A 秦汉以前:主要是实用性文字 B 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 C 隋唐: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注重法度规范、风格多样。 D 宋代:
36、重文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书法呈现多样化,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E 明代:书法更强调个性化创造。 F 清代: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五大书法艺术: 字体 创立或成熟时间 特点 小篆 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真、正)书 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 开始盛行于晋代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最能抒发法书法家的情感 (二)绘画艺术(二)绘画艺术 1.发展过程: 远古:起源,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成熟(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
37、图。 秦汉:绘画门类丰富 (人物、山水、花鸟)夫妇宴饮图。 魏晋:绘画理论推动绘画发展;个性的人物画,“以形写神”。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吸收外来风格,题材多样。隋,展子虔游春图(现存国最早的山水画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两宋:注重写实的宫廷画、风俗画盛行;代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文人画最为突出。强调个性,借物抒情,写意。代表: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绘画类型: 工笔画和写意画 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文人画(士大夫画) A 发展过程: 魏晋时期出现-宋代发展-元明清成就最突出
38、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B 艺术特点: 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注重诗意 C 成因:文人崇尚气节,特立独行,有别于民间和宫廷画师的绘画。 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A 特点:反映市井风情,不带政治、宗教、和伦理的价值判断。 B 成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三)戏曲艺术(三)戏曲艺术 1.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原始歌舞-起源。 春秋战国优伶-出现专业艺人。 元杂剧-把中国戏曲推向成熟。 明朝地方戏曲-昆曲流传甚广。 清朝京剧。 2.京剧形成的原因: 北京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活跃。 各种地方戏曲进京相互融合。 广大艺人的努力。
39、符合统治者和广大市民阶层的口味。 3.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乾隆末年,徽剧进京,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新剧种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4.京剧的特点: 表演历史故事为主。 生旦净丑四大角色。 唱念做打有机结合。 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的动作。 三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文学特色。 (一)诗经(一)诗经 1.概况: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三
40、百多首诗歌,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2.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地方乐调,民间歌谣。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 雅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反映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颂国王和诸侯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3.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朴素简洁的语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4.地位: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二)楚辞 1.概况:公元前 4C,在楚国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 浪漫主义,想象奇特,文采华美。 句式较为灵活,句末常带“兮”字。 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具有楚国地方特色。 3.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4.影
41、响: 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又称“ 骚体 ” ,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三)汉赋(三)汉赋 1.背景: 汉朝政治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大。 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 2.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不同时期汉赋: 早期:贾谊吊屈原赋 西汉: 全盛: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后期:扬雄甘泉赋 东汉: 张衡西都赋东都赋等; 班固西京赋东京赋等 (四)唐诗(四)唐诗 1.地位: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2.唐诗繁荣的原因: 政治: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 经济: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 文化:中外的文化交流 统
42、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3.特点:结构严谨,平仄有序。 4.代表: 早期: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 盛唐:李白: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浪漫主义风格。 由盛转衰:杜甫:他的诗现实主义、人道主义、凝重沉郁、忧国忧民。 中唐: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 晚唐:李商隐、杜牧。 (五)宋词(五)宋词 1.产生:唐代,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 2.宋词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北宋:柳永雨霖铃、南宋:李清照声声慢。 豪放派: 清新俊逸, 刚健豪放。 北宋: 苏轼(东坡) 念
43、奴娇 赤壁怀古 、 南宋: 辛弃疾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3.宋词兴盛原因: 政治:宋,阶级、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思想情感。 经济:商业的繁荣。 阶级:市民阶层扩大。 (六)元曲(六)元曲 1.含义: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2.散曲:诗歌体裁。 3.杂剧:戏剧形式。 4.元曲繁荣的原因: 政:元代社会矛盾需各种形式的表达。 经:城市经济的繁荣。 阶: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七)明清小说(七)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根本原因:明清政治、经济出现新的景象,社会生活日趋复杂。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大量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对通俗文学需求增加。 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加剧,不少文人
44、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 2.特点: 小说数量多 体裁多样 从思想内容看,反映的思想内容宽广。 创作艺术水平高,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细节的描写。 专题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器物 1. 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制度 思想 2.制度方面又经历了英日式(君主立宪制)-美法式(民主共和制)-俄国式(社会主义)的演变。 一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了解鸦片战争
45、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起的作用。 (一)学习西方器物(一)学习西方器物 1.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睁眼看世界(19C40、50 年代) 背景(原因): A 鸦战前,国势日衰,矛盾尖锐。 B 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 C 清朝长期闭关锁国,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妄自尊大,不能自拔。 D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的冲击加剧。 代表人物: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A 林则徐:收集西方信息。 编辑西方书籍:主持编纂四洲志华事夷言。 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B 魏源:海国图志 主张
46、: “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内涵和目的: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学习西方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评价: A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B 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冲破封建主义束缚。 2.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19C60、70 年代) (必修二知识总结 P10) 背景: A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壮大。 B 外患:二鸦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前提和目的:不改变封建制度以维护清朝的统治。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代表: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实践: 旗号:自强 A 军事工业:代
47、表:曾、李: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性质:封建官办企业。 旗号:求富 B 民用工业 代表: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 筹划海防: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D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 评价: A 进步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抵抗派) 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 马克思主义传播(无产阶级)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不断提高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在客观上既
48、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打开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B 局限性:只是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认识到中国制度上的落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局面。 (二)学习西方制度(二)学习西方制度 1.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19C90 年代) 背景: A 国际形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潮流。 B 国内形势: 维新变法的兴起: A 康梁等人的实践活动:上书、办报立会、C 成立学堂、著书立说、与顽固派论战。 B 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张: 代表 著作 主张 特点 共同点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49、 托古改制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立宪制 变法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 梁启超 变法通议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倡导民权思想 谭嗣同 仁学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严复 天演论原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把进化论思想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同变法相结合 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采取改良的办法 失败的原因: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顽固派的反对与破坏 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 脱离人民群众 维新变法的特点: A 从方式上看: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B 从宗
50、旨上看:要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独立富强。 C 从内容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变革不彻底。 D 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 维新变法的影响: A 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 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C 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E 文化上: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F 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补:早期维新思想补: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