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教学设计

上传人:好样****8 文档编号:19913 上传时间:2018-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力教学设计和义学校 张宇黎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三要素。本节课为探究课,其中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有初步的认识,并从探究过程中得到启示和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

2、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对重力现象也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重力的概念接受并不困难。但因重力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并不特别注意,一般学生不会思考重力产生的原因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通过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更具体的实例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因为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的研究方法还不太清楚、特别是在探究性实验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猜想、如何设计实验

3、方案、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无从下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展开。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的概念;(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3)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会用 G=mg 进行有关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重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活动,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难点:探

4、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1、力的三要素是: 、 、 2、力的国际单位是: , 用符号 表示3、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是: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注意:使用前先观察测力计的 、 和 ;指针调到 刻度线处;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 。完成学案上这部分内容复习学过的知识,为后边的学习做铺垫引入新课回顾了力的知识,接下来我们看几段视频:视频 1、苹果落地 2、瀑布 3、蹦极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力就是重力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这些物体最终都落向地面,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5、变了,则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通过课件生动再现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达到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的目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重力概念一、重力(gravity)的概念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2、符号:G3、施力物体:地球思考:苹果在手上静止时受不受重力?苹果落到地面上的时候受不受重力?4、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和老师共同总结重力的知识由学生回答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明确不管和地球接触不接出,也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让学生认识到重力产生的原因二、重力的三要素:方向、大小和作用点重力方向重力这么重要,我们今天从力的三要素:方向、

6、大小、作用点三方面来研究重力1、重力的方向刚才我们从视频中看到,苹果、水、人最终都向下落?看来重力的方向向哪呢?看 PPT:这两个方向都是向下的,重力方向和哪个一致?实验 1: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栓一个重锤,铁架台放在水平面上,观察栓重锤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实验 2:将铁架台放到斜面上,等重锤静止时,观察栓重锤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1)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和水平地面垂直) 。生活中重力方向有什么应用?2) 、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出示课件:向下学生观察两幅图栓重锤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一致,都垂直于水平地面。是竖直向下的。观看 PPT 了解重力方向的应用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7、。了解重力方向的应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重垂线,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重垂线检查墙是否和水平地面垂直。介绍水平仪:检查水平面是否水平学生自己判断哪个面水平并说明理由理念。探究重力大小2、重力的大小提出问题:观察图片:两个人体重一样吗?体重测的是什么物理量?谁的重力大?为什么?猜想假设: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探究:重力与质量有什么关系经某某授权,其质量为 60 千克,探究她的重力是多少?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其重力吗?今天我们探究钩码的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每个钩码的质量是 0.05 千克,所以只测钩码的重力。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仪器测?测一次行吗?不一样质量某某

8、因为某某的质量大答:不能答:钩码的重力答:测重力用弹簧测力计。通过学生熟悉的人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A图B图一次的结论不可靠,测量次数越多越可靠,初中一般要求测 6 次。先改变谁?后得到谁?质量叫自变量,重力叫因变量,控制不变的量是位置。演示怎样测钩码重力。数据记录到数据记录表格中。表格需要几行?出示空表格,介绍表头:自变量质量写在前边,质量的数据写在质量下边;因变量重力写在后边。数据记录表格:质量 m/kg 重力 G/N0.050.10.150.20.250.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开始实验,分别测出 0.05 千克、1 千克钩码的重力并记录到表格

9、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展示学生实验成果分析与论证:观察表格,发现数据之间有什么规律?质量不同,重力不同,有什么量是相同的?大量实验结论:科学家作了更精确的实验得到这个比值为9.8N/kg,并把这个比值用符号 g 表示。1)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例系数 g=9.8N/kg2) 、关系式:G=mg3) 、g=9.8N/kg,即表示质量为 1 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9.8 牛。在粗略的计算中,g 可以取 10N/kg.答:不行先改变质量,后得到重力学生可能有回答六行,有回答七行的学生实验、记录数据、选几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并且总结自己得到的结论重力和

10、质量的比值是相同的,都为 10 N/kg.想速度的物理意义,学生控制变量的意识。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培养探究意识。学生自己发现数据得规律,经历信息处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g 和位置有关练习 1某某同学质量是 60kg, 求她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练习 2一只重为 2N 的苹果质量是多少克?(取 g=10 Nkg)?地点 g 地球纬度地点 g 地球纬度赤道 9.780 00 广州 9.788 23006/武汉 9.794 30033/ 上海 9.794 30012/北京 9.801 39056/ 纽约 9.803 40041/莫斯科9.816 55045/ 北极 9.832 90

11、0回答 g 的物理意义学生做到学案上,找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算算学生自己比苹果重了多少牛。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重力作用点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学(看课本 73 页),完成下面 3 个问题.1).什么是重心?2).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3) 、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练习 3.画出下面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自主学习答: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物体受的重力可以看作作用在某一点上,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答:在其几何中心上回答:不一定举例:实验亲自感受自己的笔、尺子的重心位置自己实验,提高学习兴趣。A小结一、重力概念二、重力的三要素板书

12、设计3.3 重力一、重力概念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2、符号:G3、施力物体:地球4、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二、重力的三要素1、方向:竖直向下,即和水平面垂直2、大小:G=mg3、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第一次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课程设计的比较完整。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学目标基本达成。重点和难点处理的比较到位,思路清晰,语言简洁精确。本节课比较好的地方:1、 重力的方向通过图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冲突,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正确认识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2、 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初步了解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学习了如何处理数据,初步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能力。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1、 演示实验的背景太暗,后边学生看不清楚。2、 分析数据时没有分析的太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初中物理 > 北京课改版 > 八年级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