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 2 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 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 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 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 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 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 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 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
2、不涉及实验室显微 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 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 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 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生分析】 在第 1 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 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 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 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
3、标科学概念目标 1.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2 1.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
4、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 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 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 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 、学习表。 教师准备: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 (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 (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
5、,我 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放得更大吗?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纸片上微小的字,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 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从而引出课 题怎样放得更大。 二、探索和研讨二、探索和研讨 (一)自制显微镜(一)自制显微镜 提问:提供两个放大镜,把它们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 1.第一次活动。(初步尝试) (1)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3 (2) 研讨: 通过尝试, 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 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
6、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观察,发现两个放大镜平行 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 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图像大而清晰。引导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间的 距离会影响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2.第二次活动。(找准方法) (1)谈话: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 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板书:清晰度)我们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 图像放更大倍数,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距离, 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PPT 出示) 。 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7、。 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 观察到的图像。 (2)学生用上述方法边观察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 图像,并比较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所得的放大倍数和一个放大镜观察的放大倍数 之间的差异。 (3)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尺子测量出两个放 大镜之间的距离并记录。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发 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调节放大镜之间距离并不是 随意的,
8、边观察边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既是一种对方法的应用,也是一个探 究的过程,旨在让学生发现两个放大镜恰当地组合能使图像的放大倍数得到有效 的提升。 3.固定放大镜的组合。 (1)谈话:我们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大倍数比一个放大镜更高,但也存在 一定的局限,解脱不了双手,一旦手动了,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 4 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发生变化。怎样固定两个放大镜? (2)提供材料:A4 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 亚克力管等) , 做一个纸筒将两个放大镜固定好, 这样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提示:提供的 A4 纸尺寸要事先裁好,长度大于刚才测量的两个放大镜
9、之间的 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应课 前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不仅要固定好两个放大镜,还要让两个放 大镜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大而清晰的测量值。制作时需要两个同学密切配合,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二)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自己选择的其他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表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
10、镜观察在放大倍数上有什么不同?还有什么新的 发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对多个对象进行观察及观察方式的对比,进一步发现自制的 显微镜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数,同时也认识到放大倍数的提高能够让我们发现事 物更多的细节。 (三)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三)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谈话:早在 16 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 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他们研制出 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出示 PPT 图片) ,它和我们做的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 2.出示光学显微镜,用课件介绍光学显微镜主要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 物台和调节旋钮等结构。
11、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了解光学显微 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原理一样,也是 利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进行观察。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 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 5 三、拓展三、拓展 1.了解电子显微镜: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 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对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以及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的了解, 认识到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使观察内容变得越来越清晰,体会技术的进步给科 学发展带来的促进作
12、用。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利 用放大镜能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这也是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在 今后的学习中, 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 发现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 【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怎样放得更大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手册要求学生用组合放大镜 观察周围常见物体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表格第二栏观察的第一样物体为餐巾 纸。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并非观察整张 餐巾纸,而应观察餐巾纸被撕下的一个 小角。在用组合放大镜观察之前,要先 用肉眼进行观察,把肉眼观察的结果记 录下来。记录的方式既可以用词语或短句的文字形式,尽量全面记录所观察到的 现象;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形象地把观察到的特点画下来,再辅以文字进行简 要说明。在记录组合凸透镜观察的现象时,要把餐巾纸放大后的一些细节记录得 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放大倍数 清晰度 (优先保证) 两个放大镜组合:放得更大 显微镜 6 尽量全面,能和肉眼观察的结果形成对比。观察的第二样物体可以是头发、花蕊、 棉线、昆虫的局部等一些肉眼观察不清楚的微小物体,记录的方式和观察餐巾纸 类似。